跪求中国古代史的读后感!!!!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书的读后感,六七百字左右,谢谢各位!!!!各位给多几篇参考!!!没有其他的吗... 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书的读后感,六七百字左右,谢谢各位!!!!
各位给多几篇参考!!!
没有其他的吗
展开
 我来答
zhxr63
高粉答主

2009-08-17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8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1亿
展开全部
中华上下五千年(春秋战国时期)——读后感
一提起春秋时期,就令人想到诸子百家。的确,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

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 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5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战国时,铁制农具已排斥木、石农具普遍用于生产中,便利丁砍伐树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深耕除草的同时,农民们注意识别土壤性质,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作物进行种植。施肥技术提高,懂得用肥汁拌种,粪肥、绿肥和草木灰被普遍施用。开始注意选择籽种,防治虫病,实行畦种法,播种疏密得宜,便于通风排,涝,善于培根、除草、间苗和掌握农时季节。普遍推广一年两熟制,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年产量。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约合今四十一公斤),大、中、小丰收时可以达到六石、四石半、三石,小、中、大欠收时则只能打一石、七斗、三斗。农民平均每人每月需口粮一石半,五口之家,一年食用九十石,则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
除了自我努力之外,秀吉的运势也很好。例如,一五八二年本能寺之变时,信长已遭暗杀的密信,由於送信的密使走错阵营,竟让秀吉因而抢得先机。 另外,在秀吉完成统一天下的同时,由於冶金技术的进步(灰吹法、掘削法),秀吉的时代日本金银产量大增。于是,秀吉在雄厚财力的的后盾下,不断地建构城池(大城、城、伏见城、聚乐第),扩大内需,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金牛第一号
2009-08-29 · TA获得超过25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http://wenwen.soso.com/z/q148073014.htm?w=%D6%D0%B9%FA%BD%FC%CF%D6%B4%FA%CA%B7%B6%C1%BA%F3%B8%D0&spi=1&sr=6&w8=%E4%B8%AD%E5%9B%BD%E8%BF%91%E7%8E%B0%E4%BB%A3%E5%8F%B2%E8%AF%BB%E5%90%8E%E6%84%9F&qf=10&rn=17

参考资料: 希望这个网址对你有用 呵呵 我已经很努力帮你找了哦!!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灏憾天空GO
2009-08-17 · TA获得超过14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中华上下五千年(春秋战国时期)——读后感
一提起春秋时期,就令人想到诸子百家。的确,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

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 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5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战国时,铁制农具已排斥木、石农具普遍用于生产中,便利丁砍伐树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深耕除草的同时,农民们注意识别土壤性质,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作物进行种植。施肥技术提高,懂得用肥汁拌种,粪肥、绿肥和草木灰被普遍施用。开始注意选择籽种,防治虫病,实行畦种法,播种疏密得宜,便于通风排,涝,善于培根、除草、间苗和掌握农时季节。普遍推广一年两熟制,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年产量。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约合今四十一公斤),大、中、小丰收时可以达到六石、四石半、三石,小、中、大欠收时则只能打一石、七斗、三斗。农民平均每人每月需口粮一石半,五口之家,一年食用九十石,则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
除了自我努力之外,秀吉的运势也很好。例如,一五八二年本能寺之变时,信长已遭暗杀的密信,由於送信的密使走错阵营,竟让秀吉因而抢得先机。 另外,在秀吉完成统一天下的同时,由於冶金技术的进步(灰吹法、掘削法),秀吉的时代日本金银产量大增。于是,秀吉在雄厚财力的的后盾下,不断地建构城池(大城、城、伏见城、聚乐第),扩大内需,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绅士披挂馆
2009-08-29 · 这里呈现的,只为全身披挂的你!
绅士披挂馆
采纳数:1531 获赞数:6253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夜读《阅微草堂笔记》

以我的水平和能力,是没有多大兴趣读文言文的,懒而笨的原因。
《阅微草堂笔记》是闲逛超市时买的,不厚,原文后带译文,印刷很精美。仔细看了下目录和封面,是《阅微草堂笔记》其中的一部分文章,是哈尔滨出版社“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丛书中的一册。特意选择了深夜,一字一句的读完了此书,时而如古时私塾读书一般,朗朗读出声。其中多是鬼妖之词,夜里读来,稍有胆怯之心。没有对纪老先生的一丝不敬之意,只是夜太静了
了解纪晓岚,当从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说起,这部不是历史的电视剧,因了演员的精彩演技和剧情的亦庄亦谐,吸引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当然,仅从一部不是历史的电视剧中了解纪晓岚,是不能够的,但正是这部电视剧,让我对纪晓岚有了浓厚兴趣(兴趣二字可能有所不妥,不知该用一个怎样恰当的字眼),从而对有关纪先生的书有了兴趣。
我一向如此,择人读书,依喜好读书,读书的面有些狭窄,我已经意识到了,也许以后会改正有文说:《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一部撷录中华文化史料的笔记,是纪晓岚在文津阁编修《四库全书》时,从库藏的无数秘本珍籍以及禁毁书中抢救采撷下来的,有的还加上自己的评注。又说因纪先生遭和珅记恨,私录的秘册《阅微笔记》被和珅的耳目毕庸窥知,于是密报和珅,幸有幸有一位名叫王丁的义士,凭着一身轻功,赶在和珅搜抄之前的一个深夜潜入文津阁,把这部《阅微笔记》取出秘密隐埋在野外双塔山上。纪晓岚避去了一场灭门之祸。但是后来王丁死去,这部《阅微笔记》孤本再也寻找不到了。现在流传下来的《阅微草堂笔记》是《阅微笔记》失落之后纪晓岚追忆重写而得的。断断续续“追录见闻,忆及即书”,积十年才成此书,但所记事迹中史料还不到原笔记的十分之一,内容远不及原笔记丰实,全书仅以记述狐鬼神怪为主。
全书共二十四卷,分《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纪晓岚六十五岁后的十年间,即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1789-1798)陆续写成。
我读到的这本书,只是前三卷,因为没读过全书,故不知所读过的是全书文章的多大比例。仅就读过的文章,就足以反映出纪先生的用心良苦,书中大都劝戒的文字,几十字到几百字的简短小文,读后却大有畅快淋漓之感。
所见所闻,街头巷议,均被纪先生入文,每篇文的开首或尾末,纪先生都有议论,因此每篇文的格式基本都是故事加议论,当然,依我们现在的观点和思考角度,有些议价未必我们会接受。看似随意的简短文字,蕴涵丰富,显现了纪先生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依我看,就是一篇篇小杂文,不同于杂文的是,纪先生的文不是生硬的论理说教,读时,便不觉得枯燥乏味,间或会心一笑,意味深长。
鬼,狐,妖出现在文章中,想来是环境所致。明清流行志怪类笔记小说,文人不能光明正大的随心而写,随意而论,便“鬼话”连篇,以狐说人,借妖说事。不知有着高深学问,一生只编书,不写书,只留有这部《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的纪先生,是不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余一侍姬,平生未尝出詈语。自云亲见其祖母善詈,后了无疾病,忽舌烂至喉,饮食言语皆不能,宛转数日而死”。这一篇是书中最短的文章,廖廖数语,干脆利落,主题鲜明,寓意深刻。
“南皮疡医某,艺颇精,然好阴用毒药,勒索重资。不餍所欲,则必死。盖其术诡秘,他医不能解也。一日,其子雷震死。今其人尚在,亦无敢延之者矣。或谓其杀人至多,天何不殛其身而殛其子?有佚罚焉。夫罪不至极,刑不及孥。恶不至极,殃不及世。殛其子,所以明祸延后嗣也
这两篇皆意在以善为人,言及因果报应。
我倒是希望人人都能好自为之,良善为人处世,但当今是功利的社会,浮躁的人心使良善蒙羞。有个词叫做积德,如今,这个德字已经不是为人之本,长此下去,我倒是担心这个德字会被遗忘在某个角落。而“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老话,怕是也会记不得了。
如果真的有因果报应,相信这世上就能少了很多的“恶”人。有时候想起一些话,象是封建迷信,似乎有伤现代文明人的风雅之气,可社会在进步,却都在说人情淡薄,不知为什么
“此二君者,其一世故太深,酣酢太熟。相见必有谀词数百句。云水散人,拙于应付,不如避之为佳。其一心思太密,礼数太明,甚与人语恒字字推敲,责备无已。闲云野鹤,岂能耐此苛求,故逋逃尤恐不速耳。”这段文字,写出了做一个真人的必要性,太世故圆滑,太拘于礼数,事事俱细的人,都不为人所喜欢。当今的人和事何尝不是如此?真诚,才会以心换心。
《阅微草堂笔记》,涉及面广,细细读来,你会从种体会到很多有益的道理。通俗易通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语,一篇篇故事娓娓道来,即使不懂文言文的人,也很容易理解。我不了解古文,不能说出这部书的文学价值,单从纪先生的才气学识,我就可以肯定,这是一部文学性,趣味性,哲理性丰厚的著作。希望有机会可以读到完整的《阅微草堂笔记》。

参考资料:http://www.zigui.org/article.php?id=102104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毒不侵2021
2009-08-17
知道答主
回答量:2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4万
展开全部
怀念过去的时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