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这几篇文章的读后感3篇
1春风沉醉的晚上2梅雨之夕3伊豆的舞女4断魂枪5哦,香雪6围墙7啼笑因缘(节选)8安娜之死9再论雷峰塔的倒掉10隔膜11一点比喻12捣鬼心传13论蒋干14鼓上蚤另有重用1...
1 春风沉醉的晚上
2 梅雨之夕
3 伊豆的舞女
4 断魂枪
5 哦,香雪
6 围墙
7 啼笑因缘(节选)
8 安娜之死
9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10 隔膜
11 一点比喻
12 捣鬼心传
13 论蒋干
14 鼓上蚤另有重用
15 二诸葛状告赵树理
16 哀“八旗子弟”
17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
18 哲学家皇帝
19 切不可巴望“好皇帝”
20 被民主遗忘的角落
21 螳螂猎食
22 天鹅
23 葵与向日葵
24 马铃薯
25 支持“物种起源”的学说
26 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
27 达尔文的错误
28 大自然的智慧
29 作为生物的社会
30 为地球呼吁
31 对动物的恻隐之心
32 散文的声音节奏
33 蒙娜丽莎之美
34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
35 唐诗过后是宋词
36 美国的“中国城”
37 东西方幸福观
38 谈吃
39 谈金钱
40 一个偏见
41 哀哉肉体
42 论帽子哲学
43 谏逐客书
44 过秦论(下)
45 论贵粟疏
46 订鬼
47 魏晋士人轶事四则
48 与子俨等疏
49 乌江自刎
50 苏武牧羊
51 华佗
52 赤壁之战
53 与博昌父老书
54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55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56 送李愿归盘谷序
57 与元微之书
58 谏以妖人郑普思为秘书监书
59 蝜蝂传
60 越妇言
61 原谤
62 蠹化
63 世说新语
64 家
65 巴黎圣母院
66 词语的理解
67 词语的积累
68 词语的选用(一)
69 词语的选用(二)
70 词语的搭配
71 词语的顺序
72 谈读书
73 读是写的基础
74 文脉
75 再见萤火虫
76 一些闲话
随便3篇的读后感. 展开
2 梅雨之夕
3 伊豆的舞女
4 断魂枪
5 哦,香雪
6 围墙
7 啼笑因缘(节选)
8 安娜之死
9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10 隔膜
11 一点比喻
12 捣鬼心传
13 论蒋干
14 鼓上蚤另有重用
15 二诸葛状告赵树理
16 哀“八旗子弟”
17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
18 哲学家皇帝
19 切不可巴望“好皇帝”
20 被民主遗忘的角落
21 螳螂猎食
22 天鹅
23 葵与向日葵
24 马铃薯
25 支持“物种起源”的学说
26 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
27 达尔文的错误
28 大自然的智慧
29 作为生物的社会
30 为地球呼吁
31 对动物的恻隐之心
32 散文的声音节奏
33 蒙娜丽莎之美
34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
35 唐诗过后是宋词
36 美国的“中国城”
37 东西方幸福观
38 谈吃
39 谈金钱
40 一个偏见
41 哀哉肉体
42 论帽子哲学
43 谏逐客书
44 过秦论(下)
45 论贵粟疏
46 订鬼
47 魏晋士人轶事四则
48 与子俨等疏
49 乌江自刎
50 苏武牧羊
51 华佗
52 赤壁之战
53 与博昌父老书
54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55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56 送李愿归盘谷序
57 与元微之书
58 谏以妖人郑普思为秘书监书
59 蝜蝂传
60 越妇言
61 原谤
62 蠹化
63 世说新语
64 家
65 巴黎圣母院
66 词语的理解
67 词语的积累
68 词语的选用(一)
69 词语的选用(二)
70 词语的搭配
71 词语的顺序
72 谈读书
73 读是写的基础
74 文脉
75 再见萤火虫
76 一些闲话
随便3篇的读后感. 展开
展开全部
1.再见萤火虫 读后感
看多了宫崎骏的魔幻主义,还不知道他还有这种现实的作品。《再见萤火虫》,又称《萤火虫之墓》,大一的时候就看过一个开头,这次要不是某人向我推荐我估计还没机会体验宫崎骏的另外一面。
反战,一个恒久的主题,带来多少优秀的音乐、文字和影视?
片子里最让我心疼的是兄妹俩从阿姨家搬出去后,妹妹身体逐渐虚弱的那段。无父无母的两个孩子为了填饱肚子,准备自食其力,可是没办法,吃不饱。于是开始乞讨,不成,又开始偷窃。不知道吃了什么不干不净的东西,身体垮了。
疼死我了。
除了浓重的感情路线之外,回头冷静看看,会发现这部片子里还有另外一个亮点——空间。
不得不承认宫崎骏是大师中的大师。影片开头就是阿泰的死,但是全篇着重描写了从妈妈的死到妹妹的死这中间的事件,突出的就是失祜的兄妹存活的艰难。妹妹死后,影片结束,没说阿泰后来的生活,这绝对是大师手笔——留白。
留白是国画中的术语,使观众有想象空间的作品才能更传神、更有生命力。国画大师、木匠高手、城建专家……到导演、作家都是如此。
动漫中能体现作者水平的还有一个:镜头的切换。本片作者一点也做的很好,开头,从掉在地上的糖罐正式引出故事;离开阿姨家后,兄妹俩站在山坡上向下看,看到他们自己站在山洞口——意思说,他们从此定居在山洞中——这个不错,自己看到自己,引出镜头的切换,牛啊!
2.巴黎圣母院 读后感
每天花3个钟头看《巴黎圣母院》,终于在本月26日看完了。只有一个感觉,雨果和托尔斯泰一样啰里啰唆一大堆。说些你根本看不进去的东西。但是他的故事非常戏剧性,又很像真的一样,这个就非常喜欢。
雨果他嘛,用我的话是说:300页的书,他也能写到500页去。那些多出来的,不是我一个人觉得多余罢了。在还没看《巴黎圣母院》时,就问一位朋友这本书好看吗?他直接回答:闷到死!至于,那些东西值不值得读,我可不太懂,我只是知道如果那些东西真的那么重要的话,那么市场上也就不会出现改写版的《钟楼怪人》了。也许是为了性急的读者吧。
爱斯美拉达哪里会爱上腓力斯呢?这简直就像硬来的一笔。事实上卫队长救了吉卜赛女郎,可那时波希米亚人就跑掉了,连头都不回。(雨果称这个为害羞吧)我呢,则是认为爱斯美拉达连对方是谁都不知道,只是从惊慌下快步逃掉罢了。然后,故事就说爱斯美拉达爱上腓比斯队长啦。
格兰古瓦也没爱爱斯美拉达,序不应该说他也爱爱斯美拉达。要不然他最后也不会抛下她,而救了母山羊跑掉了。他对埃及女生的爱完全为零。故事在后面有个悬案,就是为什么敲钟人卡西莫多会推副主教下楼。照我的看法是,国王派兵来镇压无赖汉时,卡西莫多就去小屋找爱斯美拉达,但是后者已经被格兰古瓦和副主教带走了。后来他想起只有一个人有钥匙,那就是副主教,又在后来看到他看着绞刑台那边的爱斯美拉达,还笑了起来。卡西莫多料想到是副主教逼害爱斯美拉达的,所以这时一把——让他见鬼去了。
整本书阴阴沉沉的,一直笼罩着不安的气息。我个人认为好看的部分是这几点:格兰古瓦被无赖汉们捉去时的情节、坐关婆的身世、攻击圣母院(这个当然好看)、母女相认后,为保护女儿和军官们狡辩,到女儿被拉到绞刑架,母亲被摔死。最后当然是我刚才说的,卡西莫多一把将克洛罗副主教从圣母院推下楼。最痛苦的是,爱斯美拉达的死刑是因为杀死腓比斯,而腓比斯还活生生,到最后还是因为他的声音导致埃及女人禁不住叫唤他而露出马尾来,才让军官们倒转回来,捉拿要人的。
精彩的时候,非常精彩,但只是很短暂。还有一点就是雨果的诗才,他描述一些东西时,像很容易就找到一些比喻来,而这比喻又显露出浪漫风格,这点很佩服。有一点是爱斯美拉达在唱歌,突然被人喊骂,他写"锯子割断了天使的琴弦"(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不是很高超吗?就像巴尔扎克有拿手的批判语句,他有拿手的浪漫手法。
参考资料: http://www.reeds.com.cn/viewthread.php?tid=13883
3.家 读后感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觉新的悲剧
觉新是巴金先生笔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个个性极其鲜明的人物。巴金先生也曾说:“我应当在觉新身上花费更多的笔墨。”可见,觉新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以简单分析一下觉新这一人物形象。觉新这个人物可以分作两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他从小直至中学毕业。这一阶段的觉新,还没有感受到命运的残酷,而且又是那样的出众。“他生来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颖,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锺爱,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赞美……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他对于化学很感到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他在一番顺境中成长,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正如书里所写:“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觉民将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走上人生的坦途。
可是命运却在此时跟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的未来从此改变。从中学毕业开始,觉新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二阶段。仅仅因为长辈间在麻将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马的爱人,与一个不相识的女子结婚。而这段婚姻竟是由抓阄来决定的,如此荒唐的做法改变了他的一生。出国留学也随之化为泡影。接着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过上了大少爷应有的生活,也开始承担起了大少爷应负的责任。他不是只知道吃喝享乐的花花公子,而是在父亲去世后努力撑起这个家,虽然他的肩膀还是那样稚嫩,可是他已被剥夺了青春。他必须要面对的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便开始向他射来。”“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开始的他并没有选择沉默,“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他的斗争毫无结果,反而会把他拖得更加疲惫。于是他选择敷衍家人,“他牺牲了一部分时间去讨她们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经的梦想抛弃,直到有了孩子,他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可是,无法回避的是,他还要在那个大家族内周旋。他采取“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其实这并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复杂的家族斗争中所作出的无奈之举。而觉新的悲剧正是在这种种无奈中展开。
觉新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整个家族和社会造成的。
首先,觉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对事情时过多地选择了逃避、忍耐、顺从。即使是牺牲自己和所爱的人,也要去遵从旧传统。为此,他出国留学的梦想破灭了,他心爱的梅嫁与他人,最终他深爱的妻子也因此惨死郊外,连在她临死前二人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觉新曾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可是,他那毫无原则的苟且顺从,牺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别人的幸福甚至性命。这完全是懦弱的表现。“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如果说是出于无奈,那么“没有反抗的意思” 则完全是因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无疑义的听从着家人的摆布。觉新的悲剧,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觉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从一出生便注定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他是整个家族的未来,他承载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个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为重。因此,他很难把视野投向整个社会,也就不会针对社会弊端做出抗争。这一特殊地位注定了他不能像觉慧那样激进,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觉新的思想根源。这一点是由第一点衍生而来的。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长子长孙,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当然这教育也是封建伦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观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里。这也在思想上给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在他的思想里他已不是简单的为自己而活,他活着就是为了整个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礼教的奴隶。恪守着长房长孙的规矩。他完全成了一个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摆布,没有思想也没有灵魂。
最后,社会原因。在封建社会日趋瓦解的时代,像高家这样的封建大家族也注定走向腐朽和堕落。家族的逐渐腐化令觉新认识到它所严格遵守的旧传统再也无力支撑起这个家,现实的巨大压力使觉新变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终认为封建秩序是不可动摇的,因而在纷乱的境况中他只有选择墨守。
觉新是处在新旧制度之间的人,矛盾的境遇也造成了他矛盾的人格。
觉新从小接受的是传统封建礼教的思想,是完全从他的祖父、父亲身上继承下来的。同时他又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与弟弟们一起如饥似渴的阅读进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的读这些书报,连通讯栏也不肯轻易放过。他们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他的思想虽不如觉民觉慧激进,被称作“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也常说自己“喜欢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可他的思想毕竟超越了封建礼教的范围,是一大进步。而且他这样又能够“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他正是在这种矛盾当中寻找理想与现实的交叉点。或许只有在这时他才能找回那颗年轻的心,自己才不至过早的老去。
觉新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两位至爱的人的离去。
当他来到梅的床前,看着她“安静地躺在床上,眼睛微微闭着,头发飘散在枕畔,瘦削的脸像纸一样地白”,他心中会是怎样的滋味?悲哀?悔恨?痛心?可这所有的一切都无济于事,无论什么都已无法挽回那陨落了的年轻的生命。寂寞的荒庙中又有谁能陪伴那孤独的生命?
当瑞珏的声声苦叫从窗里飞出,闯进他的耳朵,他又是怎样的心情?一扇破旧的木门最终使他们阴阳两隔,至死都没能见上一面,在门外狂吼的他又是怎样的痛苦?那两扇破旧的木门最终“拦住了最后的爱”。
直到此时,觉新才悔悟到:“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爱的两个女人。他现在开始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挣扎。”这如果说算作思想上的觉悟的话,那么他帮助觉慧离家便可称作是将这一觉悟付诸实践。他是真切的感觉“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真切希望这个腐朽家族的改变。
觉民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懦弱的个人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饱受煎熬和摧残,最终葬送自己及他人的幸福的悲剧。他与觉慧构成鲜明的对比,也让人们看到了在新旧时代交替的背景下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矛盾。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8348190.html?si=1
4.安娜之死
哦,香雪http://gaokao.zxxk.com/SoftInfo.aspx?InfoID=30149
看多了宫崎骏的魔幻主义,还不知道他还有这种现实的作品。《再见萤火虫》,又称《萤火虫之墓》,大一的时候就看过一个开头,这次要不是某人向我推荐我估计还没机会体验宫崎骏的另外一面。
反战,一个恒久的主题,带来多少优秀的音乐、文字和影视?
片子里最让我心疼的是兄妹俩从阿姨家搬出去后,妹妹身体逐渐虚弱的那段。无父无母的两个孩子为了填饱肚子,准备自食其力,可是没办法,吃不饱。于是开始乞讨,不成,又开始偷窃。不知道吃了什么不干不净的东西,身体垮了。
疼死我了。
除了浓重的感情路线之外,回头冷静看看,会发现这部片子里还有另外一个亮点——空间。
不得不承认宫崎骏是大师中的大师。影片开头就是阿泰的死,但是全篇着重描写了从妈妈的死到妹妹的死这中间的事件,突出的就是失祜的兄妹存活的艰难。妹妹死后,影片结束,没说阿泰后来的生活,这绝对是大师手笔——留白。
留白是国画中的术语,使观众有想象空间的作品才能更传神、更有生命力。国画大师、木匠高手、城建专家……到导演、作家都是如此。
动漫中能体现作者水平的还有一个:镜头的切换。本片作者一点也做的很好,开头,从掉在地上的糖罐正式引出故事;离开阿姨家后,兄妹俩站在山坡上向下看,看到他们自己站在山洞口——意思说,他们从此定居在山洞中——这个不错,自己看到自己,引出镜头的切换,牛啊!
2.巴黎圣母院 读后感
每天花3个钟头看《巴黎圣母院》,终于在本月26日看完了。只有一个感觉,雨果和托尔斯泰一样啰里啰唆一大堆。说些你根本看不进去的东西。但是他的故事非常戏剧性,又很像真的一样,这个就非常喜欢。
雨果他嘛,用我的话是说:300页的书,他也能写到500页去。那些多出来的,不是我一个人觉得多余罢了。在还没看《巴黎圣母院》时,就问一位朋友这本书好看吗?他直接回答:闷到死!至于,那些东西值不值得读,我可不太懂,我只是知道如果那些东西真的那么重要的话,那么市场上也就不会出现改写版的《钟楼怪人》了。也许是为了性急的读者吧。
爱斯美拉达哪里会爱上腓力斯呢?这简直就像硬来的一笔。事实上卫队长救了吉卜赛女郎,可那时波希米亚人就跑掉了,连头都不回。(雨果称这个为害羞吧)我呢,则是认为爱斯美拉达连对方是谁都不知道,只是从惊慌下快步逃掉罢了。然后,故事就说爱斯美拉达爱上腓比斯队长啦。
格兰古瓦也没爱爱斯美拉达,序不应该说他也爱爱斯美拉达。要不然他最后也不会抛下她,而救了母山羊跑掉了。他对埃及女生的爱完全为零。故事在后面有个悬案,就是为什么敲钟人卡西莫多会推副主教下楼。照我的看法是,国王派兵来镇压无赖汉时,卡西莫多就去小屋找爱斯美拉达,但是后者已经被格兰古瓦和副主教带走了。后来他想起只有一个人有钥匙,那就是副主教,又在后来看到他看着绞刑台那边的爱斯美拉达,还笑了起来。卡西莫多料想到是副主教逼害爱斯美拉达的,所以这时一把——让他见鬼去了。
整本书阴阴沉沉的,一直笼罩着不安的气息。我个人认为好看的部分是这几点:格兰古瓦被无赖汉们捉去时的情节、坐关婆的身世、攻击圣母院(这个当然好看)、母女相认后,为保护女儿和军官们狡辩,到女儿被拉到绞刑架,母亲被摔死。最后当然是我刚才说的,卡西莫多一把将克洛罗副主教从圣母院推下楼。最痛苦的是,爱斯美拉达的死刑是因为杀死腓比斯,而腓比斯还活生生,到最后还是因为他的声音导致埃及女人禁不住叫唤他而露出马尾来,才让军官们倒转回来,捉拿要人的。
精彩的时候,非常精彩,但只是很短暂。还有一点就是雨果的诗才,他描述一些东西时,像很容易就找到一些比喻来,而这比喻又显露出浪漫风格,这点很佩服。有一点是爱斯美拉达在唱歌,突然被人喊骂,他写"锯子割断了天使的琴弦"(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不是很高超吗?就像巴尔扎克有拿手的批判语句,他有拿手的浪漫手法。
参考资料: http://www.reeds.com.cn/viewthread.php?tid=13883
3.家 读后感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觉新的悲剧
觉新是巴金先生笔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个个性极其鲜明的人物。巴金先生也曾说:“我应当在觉新身上花费更多的笔墨。”可见,觉新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以简单分析一下觉新这一人物形象。觉新这个人物可以分作两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他从小直至中学毕业。这一阶段的觉新,还没有感受到命运的残酷,而且又是那样的出众。“他生来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颖,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锺爱,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赞美……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他对于化学很感到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他在一番顺境中成长,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正如书里所写:“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觉民将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走上人生的坦途。
可是命运却在此时跟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的未来从此改变。从中学毕业开始,觉新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二阶段。仅仅因为长辈间在麻将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马的爱人,与一个不相识的女子结婚。而这段婚姻竟是由抓阄来决定的,如此荒唐的做法改变了他的一生。出国留学也随之化为泡影。接着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过上了大少爷应有的生活,也开始承担起了大少爷应负的责任。他不是只知道吃喝享乐的花花公子,而是在父亲去世后努力撑起这个家,虽然他的肩膀还是那样稚嫩,可是他已被剥夺了青春。他必须要面对的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便开始向他射来。”“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开始的他并没有选择沉默,“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他的斗争毫无结果,反而会把他拖得更加疲惫。于是他选择敷衍家人,“他牺牲了一部分时间去讨她们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经的梦想抛弃,直到有了孩子,他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可是,无法回避的是,他还要在那个大家族内周旋。他采取“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其实这并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复杂的家族斗争中所作出的无奈之举。而觉新的悲剧正是在这种种无奈中展开。
觉新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整个家族和社会造成的。
首先,觉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对事情时过多地选择了逃避、忍耐、顺从。即使是牺牲自己和所爱的人,也要去遵从旧传统。为此,他出国留学的梦想破灭了,他心爱的梅嫁与他人,最终他深爱的妻子也因此惨死郊外,连在她临死前二人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觉新曾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可是,他那毫无原则的苟且顺从,牺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别人的幸福甚至性命。这完全是懦弱的表现。“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如果说是出于无奈,那么“没有反抗的意思” 则完全是因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无疑义的听从着家人的摆布。觉新的悲剧,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觉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从一出生便注定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他是整个家族的未来,他承载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个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为重。因此,他很难把视野投向整个社会,也就不会针对社会弊端做出抗争。这一特殊地位注定了他不能像觉慧那样激进,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觉新的思想根源。这一点是由第一点衍生而来的。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长子长孙,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当然这教育也是封建伦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观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里。这也在思想上给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在他的思想里他已不是简单的为自己而活,他活着就是为了整个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礼教的奴隶。恪守着长房长孙的规矩。他完全成了一个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摆布,没有思想也没有灵魂。
最后,社会原因。在封建社会日趋瓦解的时代,像高家这样的封建大家族也注定走向腐朽和堕落。家族的逐渐腐化令觉新认识到它所严格遵守的旧传统再也无力支撑起这个家,现实的巨大压力使觉新变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终认为封建秩序是不可动摇的,因而在纷乱的境况中他只有选择墨守。
觉新是处在新旧制度之间的人,矛盾的境遇也造成了他矛盾的人格。
觉新从小接受的是传统封建礼教的思想,是完全从他的祖父、父亲身上继承下来的。同时他又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与弟弟们一起如饥似渴的阅读进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的读这些书报,连通讯栏也不肯轻易放过。他们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他的思想虽不如觉民觉慧激进,被称作“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也常说自己“喜欢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可他的思想毕竟超越了封建礼教的范围,是一大进步。而且他这样又能够“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他正是在这种矛盾当中寻找理想与现实的交叉点。或许只有在这时他才能找回那颗年轻的心,自己才不至过早的老去。
觉新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两位至爱的人的离去。
当他来到梅的床前,看着她“安静地躺在床上,眼睛微微闭着,头发飘散在枕畔,瘦削的脸像纸一样地白”,他心中会是怎样的滋味?悲哀?悔恨?痛心?可这所有的一切都无济于事,无论什么都已无法挽回那陨落了的年轻的生命。寂寞的荒庙中又有谁能陪伴那孤独的生命?
当瑞珏的声声苦叫从窗里飞出,闯进他的耳朵,他又是怎样的心情?一扇破旧的木门最终使他们阴阳两隔,至死都没能见上一面,在门外狂吼的他又是怎样的痛苦?那两扇破旧的木门最终“拦住了最后的爱”。
直到此时,觉新才悔悟到:“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爱的两个女人。他现在开始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挣扎。”这如果说算作思想上的觉悟的话,那么他帮助觉慧离家便可称作是将这一觉悟付诸实践。他是真切的感觉“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真切希望这个腐朽家族的改变。
觉民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懦弱的个人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饱受煎熬和摧残,最终葬送自己及他人的幸福的悲剧。他与觉慧构成鲜明的对比,也让人们看到了在新旧时代交替的背景下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矛盾。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8348190.html?si=1
4.安娜之死
哦,香雪http://gaokao.zxxk.com/SoftInfo.aspx?InfoID=3014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