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 日本明治时期的外交政策
分明治时期日本对周边弱小国家和西方列强各采取的政策具体有哪些表现?请举例说明谢谢!好的还会加分~...
分明治时期
日本对周边弱小国家 和 西方列强 各采取的政策
具体有哪些表现?
请举例说明
谢谢!
好的还会加分~ 展开
日本对周边弱小国家 和 西方列强 各采取的政策
具体有哪些表现?
请举例说明
谢谢!
好的还会加分~ 展开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从国际环境上看。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明治维新,被誉为“世界史上的奇迹”。由于明治维新,日本不到半个世纪,就由一个微不足道的封建小国一变而为“东方的慧星”,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国际竞争中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之列。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创造这种奇迹的外交因素时,却怎么也不能为之喝彩。无论这种奇迹多么令人惊叹不已,也抹不掉明治政府用“经略”朝鲜与中国来弥补、平衡其对欧美外交的屈辱和损失的历史事实。
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明治维新,被誉为“世界史上的奇迹”。由于明治维新,日本不到半个世纪,就由一个微不足道的封建小国一变而为“东方的慧星”,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国际竞争中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之列。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创造这种奇迹的外交因素时,却怎么也不能为之喝彩。无论这种奇迹多么令人惊叹不已,也抹不掉明治政府用“经略”朝鲜与中国来弥补、平衡其对欧美外交的屈辱和损失的历史事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对东亚发动的侵略战争
1.对朝鲜战争( 1875年);
2.对俄国战争(在我国东三省进行,1904年);
3.甲午战争(1892年);
4.对华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年);
明治时期日本的外交及扩张
http://203.208.39.132/search?q=cache:cpdnhMy0rJAJ:218.188.23.238/teacher/pscss002/japan/MEIJI2.DOC+%E6%97%A5%E6%9C%AC%E6%98%8E%E6%B2%BB%E6%97%B6%E6%9C%9F%E7%9A%84%E5%A4%96%E4%BA%A4%E6%94%BF%E7%AD%96&cd=8&hl=zh-CN&ct=clnk&gl=cn&st_usg=ALhdy2-FcHh5ayS2Uf-xKC0Fzs5kA4n0xg
明治时期日本的外交及扩张 很详细 可翻译成简体
希望可以帮到你
1.对朝鲜战争( 1875年);
2.对俄国战争(在我国东三省进行,1904年);
3.甲午战争(1892年);
4.对华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年);
明治时期日本的外交及扩张
http://203.208.39.132/search?q=cache:cpdnhMy0rJAJ:218.188.23.238/teacher/pscss002/japan/MEIJI2.DOC+%E6%97%A5%E6%9C%AC%E6%98%8E%E6%B2%BB%E6%97%B6%E6%9C%9F%E7%9A%84%E5%A4%96%E4%BA%A4%E6%94%BF%E7%AD%96&cd=8&hl=zh-CN&ct=clnk&gl=cn&st_usg=ALhdy2-FcHh5ayS2Uf-xKC0Fzs5kA4n0xg
明治时期日本的外交及扩张 很详细 可翻译成简体
希望可以帮到你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史称德川幕府。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抗。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大清帝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明治维新历史背景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 ,主要集中在长州( 今山口县 )、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 今高知县 )、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 ,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 、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 五条誓文 》,6月11日公布《政体书 》。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逐步废除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火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1871 年 ,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的口号下 ,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 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培植了一批财阀。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建立“华族”制度以维护旧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并把维新功臣、财阀列入华族,培植特权阶层;在经济上扶植带封建性的财阀和寄生地主;在意识形态上宣扬神道、皇道、儒学,并引进德国唯心主义哲学。1882年发布《军人敕谕》,鼓吹武士道 。1890 年发布《 教育敕语》,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带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财阀紧密勾结的萨摩、长州等强藩出身的军阀、官僚贵族长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过程中推行“藩阀政治”。19世纪70~80年代,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通过暴力镇压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一运动,并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专制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在对外关系方面 ,随着国力日渐充实 ,不断进行交涉,要求修改条约。从1894 年开始修改条约,至 1911 年终于全部废除 。明治初年 ,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台湾。1875年武装入侵朝鲜,次年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教育敕语):重国宪,遵国法,一旦有缓急,则须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特为朕之忠臣良民,亦呎以彰显尔祖先之风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6月18日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特别是现代文学与欧式风格建筑)。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十九世纪的日本明治维新,萨长土肥四强藩合兵。在伏见·鸟羽战役中战胜幕府军,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奉还大政于明治天皇,于是日本正式迈人了资本主义社会。明治维新不是一蹴即就的,尊王与护幕、攘夷与开国等思想潮流已经斗争了数年,大批仁人志士为此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戊辰年(明治元年,公历1868年)的战争与胜利。戊辰并非仅伏见·鸟羽一战。同年底包围若松城,对奥羽越列藩同盟的最后决战,以及次年的箱馆之战、收复北海道,也是戊辰年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明治维新剥夺了封建武士阶层的特权,中上级武士因由政府赎买其土地而转化为新的寄生阶级,下级武士却只有破产一途。1877年,西南士族在西乡隆盛的领导下发生叛乱——西南战争是戊辰战争的余波。明治维新毁灭了旧的封建秩序,开创了新时代,无论在日本历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维新主角并非四强藩藩主,而是广大中下级武士和平民。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另外还统一了货币。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这些改革遭到两方面的反对: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们纠集对农业政策不满的农民多次兴行叛乱;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民权论者,他们要求实行立宪,召开议会,万事决于公论。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压力下,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为了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
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明治维新历史背景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 ,主要集中在长州( 今山口县 )、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 今高知县 )、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 ,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 、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 五条誓文 》,6月11日公布《政体书 》。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逐步废除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火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1871 年 ,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的口号下 ,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 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培植了一批财阀。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建立“华族”制度以维护旧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并把维新功臣、财阀列入华族,培植特权阶层;在经济上扶植带封建性的财阀和寄生地主;在意识形态上宣扬神道、皇道、儒学,并引进德国唯心主义哲学。1882年发布《军人敕谕》,鼓吹武士道 。1890 年发布《 教育敕语》,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带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财阀紧密勾结的萨摩、长州等强藩出身的军阀、官僚贵族长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过程中推行“藩阀政治”。19世纪70~80年代,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通过暴力镇压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一运动,并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专制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在对外关系方面 ,随着国力日渐充实 ,不断进行交涉,要求修改条约。从1894 年开始修改条约,至 1911 年终于全部废除 。明治初年 ,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台湾。1875年武装入侵朝鲜,次年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教育敕语):重国宪,遵国法,一旦有缓急,则须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特为朕之忠臣良民,亦呎以彰显尔祖先之风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6月18日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特别是现代文学与欧式风格建筑)。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十九世纪的日本明治维新,萨长土肥四强藩合兵。在伏见·鸟羽战役中战胜幕府军,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奉还大政于明治天皇,于是日本正式迈人了资本主义社会。明治维新不是一蹴即就的,尊王与护幕、攘夷与开国等思想潮流已经斗争了数年,大批仁人志士为此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戊辰年(明治元年,公历1868年)的战争与胜利。戊辰并非仅伏见·鸟羽一战。同年底包围若松城,对奥羽越列藩同盟的最后决战,以及次年的箱馆之战、收复北海道,也是戊辰年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明治维新剥夺了封建武士阶层的特权,中上级武士因由政府赎买其土地而转化为新的寄生阶级,下级武士却只有破产一途。1877年,西南士族在西乡隆盛的领导下发生叛乱——西南战争是戊辰战争的余波。明治维新毁灭了旧的封建秩序,开创了新时代,无论在日本历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维新主角并非四强藩藩主,而是广大中下级武士和平民。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另外还统一了货币。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这些改革遭到两方面的反对: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们纠集对农业政策不满的农民多次兴行叛乱;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民权论者,他们要求实行立宪,召开议会,万事决于公论。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压力下,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为了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
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2062.ht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