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有善恶之说,实际上有没有善恶之分???? 20
在佛法里有善恶之分。但实际上有没有善恶之分?好象善恶是人划分出来的标准……象很多人都认为乌鸦黑乎乎的很丑,但老子却说:乌鸦真的是丑的吗?人认为这个人丑,他就丑的吗?还比如...
在佛法里有善恶之分。但实际上有没有善恶之分?
好象善恶是人划分出来的标准……
象很多人都认为乌鸦黑乎乎的很丑,但老子却说:乌鸦真的是丑的吗?
人认为这个人丑,他就丑的吗?
还比如:屎对人类而言是很脏的,但对狗却是美味.
对善恶之分的标准是什么?
这是我从小就糊涂的问题了.如果是为了让人类获得最大利益为善,这个善是自私的,这个还能称之为善吗?
既然是相对而言,那能让人类获得利益就是善,不能获得利益就是不善罗?
大家都答得很好.太难选择了.我直接关闭问题. 展开
好象善恶是人划分出来的标准……
象很多人都认为乌鸦黑乎乎的很丑,但老子却说:乌鸦真的是丑的吗?
人认为这个人丑,他就丑的吗?
还比如:屎对人类而言是很脏的,但对狗却是美味.
对善恶之分的标准是什么?
这是我从小就糊涂的问题了.如果是为了让人类获得最大利益为善,这个善是自私的,这个还能称之为善吗?
既然是相对而言,那能让人类获得利益就是善,不能获得利益就是不善罗?
大家都答得很好.太难选择了.我直接关闭问题. 展开
展开全部
老子说的是唯心论,以个人角度为一切法的源头。 唯心论的缺点就是缺乏现实面的本质反应。
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事,他坚持是对的。但现实面的反应是错的。那么他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乌鸦对颜色来说是丑陋的,但对人类来说,乌鸦的颜色丑陋对现实面根本没有意义。 因为乌鸦的颜色和真相一点关系也没有。
屎无论是美味与否,它都只是维持生命的一个手段,一个方法。不需要进入个别角度去分析‘美味与否’。以现实面来看,无论一个食物好吃以及不好吃,这都是维持生命的一个方法。除此之外,并不存在其他的意义。
善与不善的标准,要以解脱圣者‘佛陀’的教导以标准,或者以唯心论的角度为标准都行。您可以选择。 如果您选择唯心论,那么‘利益’和‘自私’的矛盾就是善与不善的标准。 但如果是佛陀的教导的话,只要断除10种不善业,实行10种善业。这就是善与不善的标准。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粗言、绮语、贪爱、嗔恨、邪见,是为不善事、十恶业。 善的身业,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善的语业,包括不说谎话、不挑拨离间、不粗言恶语、不说废话闲语;善的意业,包括不贪婪、不嗔恨、具有正见。
[十善业]
业可分为不同的群组和种类。其中一种分法是将它分为善业或恶业。我们有十善业,十个好的决断力或行为,它们是良善的,因为它们起因于好的心理状况、好的心理要素,而且它们会产生好的果报。
◎ 布施
第一个善业是慷慨或布施。我们必须练习慷慨,因为当付出我们所拥有时,我们会得到福德,也就是功德,这个善业将会在未来产生好的果报。慷慨也让我们练习超脱,举例来说,我或许非常喜爱这台收音机,假如我把它送人,我不只放弃这台机器,也放弃了对它的依恋。我去除了恋着,也就是去除贪〈lobna〉心,当你的心不再有任何的依恋,就是自由、清净和平稳。所以,我鼓励人们尽其所能地付出。
◎ 持戒、禅定
第二个善业是持戒。持戒指的是认知和遵守戒律。在家学佛者有五个道德规范,这是基本的要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闭关时,我们加入了其它三项,总共是八戒。增加的三项分别是过午不食、不歌舞倡妓与不坐卧高广大床,戒,即sila,是定或禅修的基础。第三个善业是禅定,内心的修养,这辈子中最应该培养的业:练习毗钵舍那观。
◎ 恭敬
第四个善业是恭敬、尊重他人,特别是年长者。在东方,尊敬年长者是理所当然的,如此,亲子、师生间的关系才能以恭敬来管理。
◎ 服务
第五个善业是服务,帮他人做一些好事,例如帮助一名妇人过马路或帮她提重物。另一个服务的方式是在佛、法、僧中培福。帮助寺院清扫或翻新,都是很好的培福方式。
◎ 回向
第六个善业是回向。当你获得一些功德,必须跟其它人分享。回向本身就是一项功德,而我们跟所有的众生分享功德。回向并不是将我们所得的功德分一部分给其它众生,而是表示我们让其它众生也有机会培养功德。曾经有个人问辟支佛,将功德分享给他人会不会有损福报,辟支佛告诉他说:「假如你有一根蜡烛,要是你从其它已燃的蜡烛点燃这根蜡烛,第一根蜡烛的光芒并不会因为点燃其它蜡烛而减弱。事实上,借着帮助点燃其它蜡烛,它本身的亮度将变得更加明亮。同样地,当你分享功德,你的功德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得到新的功德。」
◎ 随喜
第七个善业是随喜。这就是当其它人做了有功德的事情时,我们会说:「善哉!善哉!善哉!」也就是做得很好的意思。当其它人跟你分享功德时,你说:「善哉!善哉!善哉!」就代表你赞叹他们的功德,而当你赞叹他人功德时,你本身也得到功德。
◎闻法、说法
第八个善业是听经闻法,这是好的功德也是好的行为。听经就会了解经文的道理,当你了解经文,就能避免做有害身心的行为。而和第八善业有关的是第九善业,讲解佛法,也就是讲解、演说经文,所以我们现在彼此都在做善业。
◎ 正见
第十,即最后一个善业叫做正确的知见,是指一个人了解业是个人所有的资产,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业的主人,没有人必须对我们的行为或业负责。
所以,总共有这十个善业,事实上它可被分为三类:布施、持戒和修定。恭敬和服务可包含在持戒中;功德回向和随喜可归类在慷慨或布施中;而听经、解经和正见则可归于修定或内心的涵养中。
唯心论要讨论的是‘自我’的观点以及角度来进行探讨。从中来了解世间的本质,也就是本心。 但佛陀的教导是以行为和实践为标准。 与其探讨善与不善之分,不如实行佛陀教导。验证佛陀的教导是否正确? 那是否是善还是不善来进行区分。 真理的善在现实面会呈现正面反应,但唯心论的善却不会在现实面呈现正面反应。就因为得不到反应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这是没有正见者会产生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事,他坚持是对的。但现实面的反应是错的。那么他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乌鸦对颜色来说是丑陋的,但对人类来说,乌鸦的颜色丑陋对现实面根本没有意义。 因为乌鸦的颜色和真相一点关系也没有。
屎无论是美味与否,它都只是维持生命的一个手段,一个方法。不需要进入个别角度去分析‘美味与否’。以现实面来看,无论一个食物好吃以及不好吃,这都是维持生命的一个方法。除此之外,并不存在其他的意义。
善与不善的标准,要以解脱圣者‘佛陀’的教导以标准,或者以唯心论的角度为标准都行。您可以选择。 如果您选择唯心论,那么‘利益’和‘自私’的矛盾就是善与不善的标准。 但如果是佛陀的教导的话,只要断除10种不善业,实行10种善业。这就是善与不善的标准。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粗言、绮语、贪爱、嗔恨、邪见,是为不善事、十恶业。 善的身业,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善的语业,包括不说谎话、不挑拨离间、不粗言恶语、不说废话闲语;善的意业,包括不贪婪、不嗔恨、具有正见。
[十善业]
业可分为不同的群组和种类。其中一种分法是将它分为善业或恶业。我们有十善业,十个好的决断力或行为,它们是良善的,因为它们起因于好的心理状况、好的心理要素,而且它们会产生好的果报。
◎ 布施
第一个善业是慷慨或布施。我们必须练习慷慨,因为当付出我们所拥有时,我们会得到福德,也就是功德,这个善业将会在未来产生好的果报。慷慨也让我们练习超脱,举例来说,我或许非常喜爱这台收音机,假如我把它送人,我不只放弃这台机器,也放弃了对它的依恋。我去除了恋着,也就是去除贪〈lobna〉心,当你的心不再有任何的依恋,就是自由、清净和平稳。所以,我鼓励人们尽其所能地付出。
◎ 持戒、禅定
第二个善业是持戒。持戒指的是认知和遵守戒律。在家学佛者有五个道德规范,这是基本的要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闭关时,我们加入了其它三项,总共是八戒。增加的三项分别是过午不食、不歌舞倡妓与不坐卧高广大床,戒,即sila,是定或禅修的基础。第三个善业是禅定,内心的修养,这辈子中最应该培养的业:练习毗钵舍那观。
◎ 恭敬
第四个善业是恭敬、尊重他人,特别是年长者。在东方,尊敬年长者是理所当然的,如此,亲子、师生间的关系才能以恭敬来管理。
◎ 服务
第五个善业是服务,帮他人做一些好事,例如帮助一名妇人过马路或帮她提重物。另一个服务的方式是在佛、法、僧中培福。帮助寺院清扫或翻新,都是很好的培福方式。
◎ 回向
第六个善业是回向。当你获得一些功德,必须跟其它人分享。回向本身就是一项功德,而我们跟所有的众生分享功德。回向并不是将我们所得的功德分一部分给其它众生,而是表示我们让其它众生也有机会培养功德。曾经有个人问辟支佛,将功德分享给他人会不会有损福报,辟支佛告诉他说:「假如你有一根蜡烛,要是你从其它已燃的蜡烛点燃这根蜡烛,第一根蜡烛的光芒并不会因为点燃其它蜡烛而减弱。事实上,借着帮助点燃其它蜡烛,它本身的亮度将变得更加明亮。同样地,当你分享功德,你的功德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得到新的功德。」
◎ 随喜
第七个善业是随喜。这就是当其它人做了有功德的事情时,我们会说:「善哉!善哉!善哉!」也就是做得很好的意思。当其它人跟你分享功德时,你说:「善哉!善哉!善哉!」就代表你赞叹他们的功德,而当你赞叹他人功德时,你本身也得到功德。
◎闻法、说法
第八个善业是听经闻法,这是好的功德也是好的行为。听经就会了解经文的道理,当你了解经文,就能避免做有害身心的行为。而和第八善业有关的是第九善业,讲解佛法,也就是讲解、演说经文,所以我们现在彼此都在做善业。
◎ 正见
第十,即最后一个善业叫做正确的知见,是指一个人了解业是个人所有的资产,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业的主人,没有人必须对我们的行为或业负责。
所以,总共有这十个善业,事实上它可被分为三类:布施、持戒和修定。恭敬和服务可包含在持戒中;功德回向和随喜可归类在慷慨或布施中;而听经、解经和正见则可归于修定或内心的涵养中。
唯心论要讨论的是‘自我’的观点以及角度来进行探讨。从中来了解世间的本质,也就是本心。 但佛陀的教导是以行为和实践为标准。 与其探讨善与不善之分,不如实行佛陀教导。验证佛陀的教导是否正确? 那是否是善还是不善来进行区分。 真理的善在现实面会呈现正面反应,但唯心论的善却不会在现实面呈现正面反应。就因为得不到反应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这是没有正见者会产生的问题。
展开全部
这是最基本的:
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
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
——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 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 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悯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二、不偷盗而义利节用
——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 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 他,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 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贞良守礼
——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妄语而诚实无欺
——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五、不两舌而无争是非
——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六、不恶口而出言慈和
——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七、不绮语而言说有礼
——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 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 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八、不悭贪而慈心舍施
——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 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 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 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九、不嗔恚而慈忍积福
——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 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 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 他大事业。
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您还可以看看《太上感应篇》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317622.htm
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
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
——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 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 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悯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二、不偷盗而义利节用
——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 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 他,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 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贞良守礼
——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妄语而诚实无欺
——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五、不两舌而无争是非
——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六、不恶口而出言慈和
——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七、不绮语而言说有礼
——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 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 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八、不悭贪而慈心舍施
——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 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 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 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九、不嗔恚而慈忍积福
——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 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 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 他大事业。
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您还可以看看《太上感应篇》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317622.ht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明白楼主的疑问,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思考,现把我的想法大概的说一下,请指正!
本来没有善恶之别,但因人有了分别自然就有善恶之分,不仅善恶不存在,连高矮胖瘦美丑你我亦不存在,所以六祖就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人过,只见自己过”,既然如此,佛为什么还要求我们行善绝恶呢?那是因为万法皆空而因果不空啊!你造的什么业自然就有什么果报,做了恶事果报自然痛苦非常,佛是出于慈悲才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无论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都是在造业,必定都有相应的果报,如果你能看空一切那你真的不再是凡夫了,在你眼里也就不存在善恶了,然而在世间修行的人中,有几个能做到没有分别呢,所以,我们还是多造善业,不光利益自己,更利益了他人!
本来没有善恶之别,但因人有了分别自然就有善恶之分,不仅善恶不存在,连高矮胖瘦美丑你我亦不存在,所以六祖就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人过,只见自己过”,既然如此,佛为什么还要求我们行善绝恶呢?那是因为万法皆空而因果不空啊!你造的什么业自然就有什么果报,做了恶事果报自然痛苦非常,佛是出于慈悲才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无论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都是在造业,必定都有相应的果报,如果你能看空一切那你真的不再是凡夫了,在你眼里也就不存在善恶了,然而在世间修行的人中,有几个能做到没有分别呢,所以,我们还是多造善业,不光利益自己,更利益了他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顺法性的为善,逆法性的为恶。
其实不必钻牛角尖,暂时不明白太究极的善也没关系,您身边一定有很多你能分善恶的事物,从那些你能分辨的,你能做到的,开始实干就好,真正实干,慢慢循序渐进,你就会明白你现在不明白的东西。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倒是一直光说不练,现在不明白的,到老死还是不会明白。
其实不必钻牛角尖,暂时不明白太究极的善也没关系,您身边一定有很多你能分善恶的事物,从那些你能分辨的,你能做到的,开始实干就好,真正实干,慢慢循序渐进,你就会明白你现在不明白的东西。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倒是一直光说不练,现在不明白的,到老死还是不会明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从善恶的概念界定讲,导致快活的思惟行动为善,导致苦难的思惟行动为恶。
从思惟情感来说,贪心,嗔恨心,不分善恶的无明心,我执、法执等邪见,嫉妒心,狂妄,自私等属于恶;无贪心、无嗔恨心、无无明邪见、知羞耻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重珍惜众生心等都属于善心。
从行动方面讲,杀生、盗窃、淫乱、说谎、挑拨离间、恶言伤人、拨弄长短等违犯道德和法律,迫害社会和众生的一切行动都属于恶行;不杀生、不偷盗等十善行,遵循道德、法律,做有利于社会安宁、繁华、昌盛、众生幸福快活的一切行动都属善行。
~~~~~~~~~~~~~~~~~~~~~~~~~~~~~~~~
原来有个故事 讲的是龙女给佛主送了3千大世界 佛主就让她成仙了~~~
从思惟情感来说,贪心,嗔恨心,不分善恶的无明心,我执、法执等邪见,嫉妒心,狂妄,自私等属于恶;无贪心、无嗔恨心、无无明邪见、知羞耻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重珍惜众生心等都属于善心。
从行动方面讲,杀生、盗窃、淫乱、说谎、挑拨离间、恶言伤人、拨弄长短等违犯道德和法律,迫害社会和众生的一切行动都属于恶行;不杀生、不偷盗等十善行,遵循道德、法律,做有利于社会安宁、繁华、昌盛、众生幸福快活的一切行动都属善行。
~~~~~~~~~~~~~~~~~~~~~~~~~~~~~~~~
原来有个故事 讲的是龙女给佛主送了3千大世界 佛主就让她成仙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