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回答
2019-07-30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易书科技
易书科技是一家以内容制作、内容创意、内容运营为核心的多领域融合型发展的企业。本着内容精品化及跨界融合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出版(纸质、数字、音频、课程等载体)、影视IP、二维动画、视频等业务。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琳琅故事会
展开全部
《魏其武安侯列传》,《史记·李将军列传》。”
《史记·司马迁传赞》
240.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1.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2.(帝喾高辛)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3.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4.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5.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6.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7.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8.余(指司马迁)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9.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緫,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0.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1.(皋陶曰)毋教邪淫奇谋。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2.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253.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4.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5.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搤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6.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7.驩欣奉教,尽知法式。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8.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9.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0.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1.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2.外抚四夷,如始皇计。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3.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264.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265.高祖所教歌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266.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7.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8.帝亲自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军吏卒。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9.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270.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271.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2.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3.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4.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5.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6.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7.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税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8.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学:
151.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152.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153.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154.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155.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156.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157.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58.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59.缪公享国三十九年。天子致霸。葬雍。缪公学著人。生康公。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60.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161.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2.后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上徵文学之士公孙弘等。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3.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4.於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165.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166.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於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167.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於中而发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168.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习:
50.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51.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52.(始皇)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53.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54.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55.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56.上於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57.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58.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於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59.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60.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61.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於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史记·司马迁传赞》
240.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1.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2.(帝喾高辛)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3.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4.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5.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6.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7.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8.余(指司马迁)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9.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緫,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0.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1.(皋陶曰)毋教邪淫奇谋。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2.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253.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4.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5.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搤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6.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7.驩欣奉教,尽知法式。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8.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9.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0.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1.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2.外抚四夷,如始皇计。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3.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264.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265.高祖所教歌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266.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7.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8.帝亲自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军吏卒。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9.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270.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271.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2.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3.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4.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5.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6.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7.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税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8.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学:
151.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152.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153.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154.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155.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156.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157.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58.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59.缪公享国三十九年。天子致霸。葬雍。缪公学著人。生康公。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60.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161.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2.后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上徵文学之士公孙弘等。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3.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4.於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165.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166.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於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167.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於中而发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168.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习:
50.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51.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52.(始皇)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53.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54.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55.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56.上於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57.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58.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於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59.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60.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61.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於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01.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002.卷二·夏本纪第二
003.卷三·殷本纪第三
004.卷四·周本纪第四
005.卷五·秦本纪第五
006.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007.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008.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009.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010.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011.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012.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013.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014.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015.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016.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017.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018.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019.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
020.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021.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022.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023.卷二十三·礼书第一
024.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025.卷二十五·律书第三
026.卷二十六·历书第四
027.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
028.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029.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030.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031.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032.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033.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034.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035.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036.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037.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038.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039.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040.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041.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042.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043.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044.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045.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046.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047.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048.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049.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050.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051.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052.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053.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054.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055.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056.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057.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058.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059.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060.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061.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062.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063.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064.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065.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066.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067.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068.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069.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070.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071.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072.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073.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074.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075.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076.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077.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078.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079.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080.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081.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082.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083.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084.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085.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086.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087.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088.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089.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090.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091.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092.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093.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094.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095.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096.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097.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098.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099.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100.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101.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102.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103.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104.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105.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106.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107.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108.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109.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110.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111.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112.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113.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114.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115.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116.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117.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118.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119.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120.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
121.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122.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123.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124.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125.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126.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127.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128.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129.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130.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魏其武安侯列传》,《史记·李将军列传》。”
《史记·司马迁传赞》
240.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1.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2.(帝喾高辛)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3.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4.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5.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6.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7.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8.余(指司马迁)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9.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緫,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0.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1.(皋陶曰)毋教邪淫奇谋。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2.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253.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4.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5.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搤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6.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7.驩欣奉教,尽知法式。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8.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9.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0.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1.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2.外抚四夷,如始皇计。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3.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264.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265.高祖所教歌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266.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7.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8.帝亲自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军吏卒。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9.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270.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271.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2.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3.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4.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5.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6.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7.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税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8.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学:
151.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152.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153.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154.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155.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156.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157.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58.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59.缪公享国三十九年。天子致霸。葬雍。缪公学著人。生康公。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60.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161.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2.后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上徵文学之士公孙弘等。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3.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4.於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165.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166.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於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167.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於中而发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168.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习:
50.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51.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52.(始皇)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53.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54.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55.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56.上於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57.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58.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於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59.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60.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61.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於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002.卷二·夏本纪第二
003.卷三·殷本纪第三
004.卷四·周本纪第四
005.卷五·秦本纪第五
006.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007.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008.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009.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010.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011.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012.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013.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014.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015.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016.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017.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018.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019.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
020.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021.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022.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023.卷二十三·礼书第一
024.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025.卷二十五·律书第三
026.卷二十六·历书第四
027.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
028.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029.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030.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031.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032.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033.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034.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035.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036.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037.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038.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039.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040.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041.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042.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043.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044.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045.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046.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047.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048.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049.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050.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051.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052.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053.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054.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055.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056.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057.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058.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059.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060.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061.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062.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063.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064.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065.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066.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067.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068.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069.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070.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071.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072.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073.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074.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075.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076.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077.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078.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079.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080.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081.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082.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083.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084.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085.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086.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087.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088.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089.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090.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091.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092.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093.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094.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095.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096.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097.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098.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099.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100.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101.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102.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103.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104.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105.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106.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107.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108.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109.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110.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111.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112.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113.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114.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115.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116.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117.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118.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119.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120.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
121.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122.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123.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124.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125.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126.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127.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128.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129.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130.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魏其武安侯列传》,《史记·李将军列传》。”
《史记·司马迁传赞》
240.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1.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2.(帝喾高辛)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3.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4.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5.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6.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7.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8.余(指司马迁)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9.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緫,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0.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1.(皋陶曰)毋教邪淫奇谋。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2.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253.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4.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5.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搤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6.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7.驩欣奉教,尽知法式。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8.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9.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0.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1.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2.外抚四夷,如始皇计。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3.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264.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265.高祖所教歌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266.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7.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8.帝亲自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军吏卒。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9.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270.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271.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2.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3.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4.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5.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6.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7.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税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8.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学:
151.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152.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153.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154.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155.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156.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157.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58.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59.缪公享国三十九年。天子致霸。葬雍。缪公学著人。生康公。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60.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161.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2.后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上徵文学之士公孙弘等。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3.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4.於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165.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166.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於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167.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於中而发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168.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习:
50.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51.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52.(始皇)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53.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54.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55.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56.上於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57.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58.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於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59.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60.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61.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於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01.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002.卷二·夏本纪第二
003.卷三·殷本纪第三
004.卷四·周本纪第四
005.卷五·秦本纪第五
006.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007.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008.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009.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010.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011.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012.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013.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014.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015.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016.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017.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018.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019.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
020.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021.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022.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023.卷二十三·礼书第一
024.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025.卷二十五·律书第三
026.卷二十六·历书第四
027.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
028.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029.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030.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031.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032.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033.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034.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035.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036.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037.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038.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039.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040.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041.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042.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043.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044.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045.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046.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047.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048.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049.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050.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051.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052.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053.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054.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055.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056.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057.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058.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059.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060.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061.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062.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063.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064.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065.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066.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067.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068.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069.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070.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071.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072.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073.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074.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075.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076.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077.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078.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079.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080.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081.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082.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083.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084.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085.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086.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087.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088.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089.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090.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091.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092.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093.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094.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095.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096.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097.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098.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099.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100.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101.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102.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103.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104.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105.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106.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107.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108.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109.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110.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111.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112.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113.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114.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115.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116.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117.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118.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119.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120.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
121.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122.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123.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124.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125.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126.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127.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128.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129.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130.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回答者:夏茶冬雪 - 试用期 一级 8-20 13:58
==
回答者:杰杰e印钞机 - 秀才 三级 8-20 14:01
《魏其武安侯列传》,《史记·李将军列传》。”
《史记·司马迁传赞》
240.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1.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2.(帝喾高辛)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3.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4.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5.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6.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7.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8.余(指司马迁)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9.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緫,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0.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1.(皋陶曰)毋教邪淫奇谋。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2.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253.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4.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5.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搤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6.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7.驩欣奉教,尽知法式。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8.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9.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0.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1.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2.外抚四夷,如始皇计。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3.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264.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265.高祖所教歌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266.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7.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8.帝亲自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军吏卒。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9.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270.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271.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2.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3.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4.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5.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6.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7.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税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8.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学:
151.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152.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153.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154.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155.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156.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157.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58.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59.缪公享国三十九年。天子致霸。葬雍。缪公学著人。生康公。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60.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161.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2.后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上徵文学之士公孙弘等。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3.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4.於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165.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166.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於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167.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於中而发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168.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习:
50.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51.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52.(始皇)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53.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54.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55.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56.上於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57.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58.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於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59.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60.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61.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於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
002.卷二·夏本纪第二
003.卷三·殷本纪第三
004.卷四·周本纪第四
005.卷五·秦本纪第五
006.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007.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008.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009.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010.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011.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012.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013.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014.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015.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016.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017.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018.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019.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
020.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021.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022.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023.卷二十三·礼书第一
024.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025.卷二十五·律书第三
026.卷二十六·历书第四
027.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
028.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029.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030.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031.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032.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033.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034.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035.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036.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037.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038.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039.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040.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041.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042.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043.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044.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045.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046.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047.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048.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049.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050.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051.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052.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053.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054.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055.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056.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057.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058.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059.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060.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061.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062.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063.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064.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065.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066.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067.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068.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069.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070.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071.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072.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073.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074.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075.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076.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077.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078.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079.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080.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081.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082.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083.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084.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085.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086.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087.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088.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089.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090.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091.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092.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093.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094.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095.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096.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097.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098.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099.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100.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101.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102.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103.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104.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105.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106.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107.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108.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109.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110.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111.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112.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113.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114.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115.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116.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117.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118.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119.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120.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
121.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122.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123.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124.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125.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126.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127.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128.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129.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130.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回答者:夏茶冬雪 - 试用期 一级 8-20 13:58
==
回答者:杰杰e印钞机 - 秀才 三级 8-20 14:01
《魏其武安侯列传》,《史记·李将军列传》。”
《史记·司马迁传赞》
240.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1.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2.(帝喾高辛)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3.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4.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5.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6.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7.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8.余(指司马迁)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249.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緫,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0.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1.(皋陶曰)毋教邪淫奇谋。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252.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253.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4.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5.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搤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256.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7.驩欣奉教,尽知法式。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8.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59.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0.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1.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2.外抚四夷,如始皇计。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3.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264.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265.高祖所教歌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266.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7.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8.帝亲自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军吏卒。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269.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270.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271.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2.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3.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4.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5.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6.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7.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税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278.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学:
151.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152.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153.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154.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155.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156.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157.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58.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59.缪公享国三十九年。天子致霸。葬雍。缪公学著人。生康公。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60.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161.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2.后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上徵文学之士公孙弘等。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3.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164.於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165.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166.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於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167.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於中而发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168.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习:
50.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51.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52.(始皇)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53.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54.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55.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56.上於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57.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58.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於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59.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60.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61.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於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01.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002.卷二·夏本纪第二
003.卷三·殷本纪第三
004.卷四·周本纪第四
005.卷五·秦本纪第五
006.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007.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008.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009.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010.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011.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012.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013.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014.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015.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016.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017.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018.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019.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
020.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021.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022.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023.卷二十三·礼书第一
024.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025.卷二十五·律书第三
026.卷二十六·历书第四
027.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
028.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029.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030.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031.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032.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033.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034.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035.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036.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037.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038.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039.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040.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041.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042.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043.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044.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045.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046.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047.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048.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049.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050.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051.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052.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053.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054.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055.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056.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057.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058.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059.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060.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061.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062.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063.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064.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065.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066.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067.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068.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069.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070.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071.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072.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073.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074.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075.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076.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077.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078.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079.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080.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081.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082.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083.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084.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085.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086.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087.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088.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089.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090.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091.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092.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093.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094.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095.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096.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097.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098.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099.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100.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101.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102.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103.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104.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105.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106.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107.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108.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109.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110.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111.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112.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113.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114.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115.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116.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117.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118.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119.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120.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
121.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122.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123.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124.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125.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126.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127.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128.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129.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130.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002.卷二·夏本纪第二
003.卷三·殷本纪第三
004.卷四·周本纪第四
005.卷五·秦本纪第五
006.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007.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008.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009.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010.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011.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012.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013.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014.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015.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016.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017.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018.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019.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
020.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021.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022.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023.卷二十三·礼书第一
024.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025.卷二十五·律书第三
026.卷二十六·历书第四
027.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
028.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029.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030.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031.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032.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033.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034.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035.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036.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037.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038.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039.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040.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041.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042.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043.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044.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045.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046.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047.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048.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049.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050.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051.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052.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053.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054.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055.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056.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057.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058.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059.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060.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061.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062.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063.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064.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065.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066.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067.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068.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069.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070.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071.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072.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073.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074.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075.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076.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077.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078.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079.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080.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081.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082.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083.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084.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085.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086.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087.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088.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089.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090.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091.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092.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093.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094.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095.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096.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097.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098.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099.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100.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101.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102.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103.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104.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105.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106.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107.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108.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109.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110.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111.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112.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113.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114.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115.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116.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117.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118.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119.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120.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
121.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122.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123.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124.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125.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126.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127.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128.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129.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130.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