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何意,出自哪?

 我来答
ramones_hey
推荐于2017-11-22 · TA获得超过227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2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经>>中开篇的两句话。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要弄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老子的<<道德经>>要阐明的是什么。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

“道”是什么?
“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
在<<道德经>>中,对“道”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存在”与“无为”,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详解可看<<道德经>>。

“名”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内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虚的东西,即平常所说的“虚名”。
“名可名非常名”是说,真正的名与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认为的那种“虚名”。

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正确认识人生的规律,只有从人生的规律中才能求得实实在在的名与利,即老子所说的“非常名”。

当然,这里所说的“名”并不是只指名字,否则老子也太肤浅了。

但也说明了名的重要性,好名可以让人名上加名。
户丿劳5109
2006-08-21 · 贡献了超过112个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3万
展开全部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思是: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语来阐释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一个大师曾这样说过:道是不可言说的,因为它们不存在同一个层面。例如蛋壳内的蛋黄,永远无法看到这个蛋完整的时候。道就是这个完整的蛋,而语言是蛋黄。蛋黄永远无法描述这个蛋,因为它存在的时候,蛋就不存在。
在得道者那里,他不言不语可以与道合一。但他无法观察,观察需要分裂成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但道是全然一体的,无法观察或被观察,只有全然喜乐自在。

当离开道的境界,用语言描述道的时候,只是一种“回忆”、一种“味道”,但永远无法描述完备。一个大师甚至不愿意说话,他们沉浸在这种境界中,他们分享他们的存在。只有当一个想知道他们的人,无法用心感受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才退而求其次,用语言帮助这个人进行调整。除非这个人逐渐明白他们的意思,开始闭上嘴巴,用心倾听,否则这个人会得到很多“非常道”的东西,但不会真正明白什么是“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3236125
2006-08-21 · TA获得超过48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道可道,非常道!!!
道的二律背反
老子研究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即老子的道究竟是物质实体抑或是精神实体的问题。

然而,若要在正理解老子,没有必要陷入这种经院式的循环辩论中,而应当深入分析“道”的真实意义。如果打破老子
思想的神秘外壳,通而观之,那么老子的全部哲学可以提挈领地概括为三句话,即:

太初有道。

其道一为“变”,二为“反”。

圣人用之:明道,通变用反。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这两句话是《道经》的开篇之首,对于老子全书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它以思辨的形式,道出了规定与否定、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斯宾诺莎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规定就是否定。”斯氏的这个命题所提示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具有无限性的实体来说,在质上对它的每一种确定,都必然意味着对其无限性的限制,因而意味着否定。

斯宾诺莎曾经把无限性比做一个圆环。因为一个线段当它构成封闭的圆圈时,是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因而在质上是无限的(尽管它在量上是限的)。而其它任何一种开区放问的线段,则无论在量上可以延展多么长,但在质上总是受到起点和终点的规定,因而是有限的(正是在同样的意义上,黑格尔把“绝对理念”也比做圆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命题,与斯宾诺莎的“规定即否定”这个命题具有相同的涵义。老子认为,记本身无起点亦无终点,“绳绳兮不可名”(14章),是不可规定的无限实体。但另一方面,老子又认为,道也不是栖身于宇宙之外的一个超越物,它存在于宇宙中,存在于事物中。

这里老子实际提出了一种蕴涵矛盾结构的命题,即:

一方面——

道不可道,不可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

道无形,无象。(“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14章)

另一方面——

道可道,名可名。(“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字之曰道。”)(15章)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圆众甫。”(ZI章)

道有形,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精”。)(ZI意)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康德所谓“二律背反”,也就是逻辑上的所谓“悖论”。

黑格尔曾指出:“东方的哲人每每称神为多名的或无量名的,……因为有限的名词概念,不能满足理性的需要。”(《小黑辑》第 109页)老子之所以视道为不可道,不可名其原因盖也在于此。

老子认为,驾驭着方有而又超越千万有之上的道,乃是万物所生的本根。“夫物芸芸,各归其根”(16章)。由这一观点中,他引出反感觉论的认识论。他说:“天下有始,司以为天下母。即得其母,以知其子。”(52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47章)“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47意)

宇宙中的万物纷纷芸芸,而“道”却是他们的总体、本根。由于万物形态及现象的多样性,所以任何感官的把握都只能达到片面的局部。只有理性的思辨才能把握万物的总体实体和本体,“道”。从而做到“不行而知,不为而成。”

老于贬低感性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从宇宙现象和人世经验的流动不居中,意识到感性认识的表面性、片面性、偶然性、主观性。黑格尔指出:

“对那些断言感官对象的实在具有真理性和确定性的人,他们最好是回到那最低级学派的智慧……因为对于那些了解了这种神秘的人不仅仅达到了对感官事物的存在的怀疑而且甚至于对它们的存在感到绝望,他们一方面否定了感官事物,一方面也看见感官事物否定其自身”。(《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241页)

老子正是从对感性事物的这种否定中走向对感性知识的怀疑和否定。他要求越过感性现象而直接深入到对宇宙实体——道的认识。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这种普遍规律的认识才可以推导出对各种特殊事物的先验性的认识。所以老子这种反感觉论的认识论,实质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尚处在萌芽形态的理性主义。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7434.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cys2520
2006-08-21 · TA获得超过46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3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12万
展开全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经>>中开篇的两句话。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要弄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老子的<<道德经>>要阐明的是什么。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

“道”是什么?
“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
在<<道德经>>中,对“道”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存在”与“无为”,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详解可看<<道德经>>。

“名”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内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虚的东西,即平常所说的“虚名”。
“名可名非常名”是说,真正的名与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认为的那种“虚名”。

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正确认识人生的规律,只有从人生的规律中才能求得实实在在的名与利,即老子所说的“非常名”。

当然,这里所说的“名”并不是只指名字,否则老子也太肤浅了。

参考资料: http://www.fannets.com/dm.htm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姗娜公主
2006-08-21
知道答主
回答量:6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普通的“道”。“名”也是可以阐明的,它亦非一般的“名”。
出自:老子 《道德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