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拓展视野的途径与作用~希望详细~ 100
大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名师讲座、选修课等途径拓展视野。
参加社团活动可以锻炼自己的人际交流能力。听名师讲座可以收获知识。选修课则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
大学时代是筑梦起飞的时代,这个时候大学生不但要学习文化课知识,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拓展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让自己飞得更高。
我认为这些校园活动有以下作用:
1、锻炼人际交流能力
因为大学时代学习相对轻松,所以我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了学校的舞蹈社团。我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但这是我的一个兴趣爱好。在社团我认识了很多有才华的朋友。我的现代舞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为了上台表演,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在和其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个人的人际交流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有的人可能觉得这样做耽误学习,但是我认为只要把时间安排好,是不会耽误学习的。
2、收获知识
学习会经常开展名师讲座,这样的讲座大多是免费的。有的人可能觉得听这样的讲座很无聊、很空洞。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爱上了这样的讲座。当时有一位教授开展了一堂欣赏古典音乐的讲座,当时我不知道何为“古典”,只是觉得很有趣。因此走进了报告厅。就是这场讲座让我聆听到了“古典”。当听到教授推荐度曲目时,我的内心瞬间学会了“平静”。在这场讲座中,我学会了聆听。在后来的学习中,不管什么样的讲座,有时间我就会去听。虽然知识很碎,但是积累起来就是个人的成长。
3、培养兴趣
大学学习期间会开设多种选修课,我认为这样的选修课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当时一位老师开设了“金庸武侠小说赏析”。通过这门选择课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了“国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情怀。通过阅读原著,我感受到了“绝情幽谷”的美。这门课让我对武侠小说着了迷。在大学时代,我读了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神雕侠侣》等小说。
大学时代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大学生第一要务肯定是学习。除了学习,大学生也要利用好大学所塑造的环境,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
--------------------------------------------------------------------------------
http://campus.cer.net 2005-03-21 11:42 中国教育在线校园通讯社 王强
在这个价值迷失和多元化的时代里,与大家一起探讨人生发展特殊阶段的场所(大学)以及人生阶段的价值,无疑是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事。
依据近代真正意义上的世俗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的创造人洪堡的办学理念,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也不只是培养专家的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造性思想的发源地。这也是大学最早的自身价值定位。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象牙塔式的精英理念越来越具有包容性。从中世纪教会对大学形式的塑造,到20世纪以来民族国家、政府对大学社会功能的发掘,再到21世纪企业界乃至整个社会与大学关系的密切,市场需求成为大学教育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大学的价值地位也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成为一种核心组织。但是,大学的时代价值特征与独立的学术自由价值时有冲突。大学总是处于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和人类长远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之中。而具体体现为大学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冲突,大学的整体(university一词在英文中与“universal”内在相关)与部分之间的悖论,“为人”与“为学”的分裂以及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矛盾。当然,这种冲突根本上还来自大学本身的知识性和思想性。作为知识、技术的传播场所,大学具有工具性、手段性,因为知识具有公共性(不因为多一个人的消费使用而减少或降低他人的份额);作为思想的发源地,大学具有目的性、独立性,因为思想具有个体性,具体地说只会有思想上的专家,而没有知识的“专家”。诸多的矛盾冲突给予大学更多的选择,不同的大学的价值选择很难相同,客观上造就了不同的大学风格和特色的丰富性。
大学价值、特色的不同客观上又造成了大学在功能上的分化,反映在现实社会上就适应了社会分工的需要,二者互促互进。不同的价值定位,不同的功能发挥适应不同社会分工的需要,这本应很和协。实际上,在当代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诸多大学构成的(大学生态)系统刚好体现了大学价值的完整性,而不是大学早期“原子形态”的价值形态。大学价值的分立带来了人们选择的可能性,但又加剧了分裂感。
大学生对大学的选择,一方面体现出对该所大学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也要求相应责任的承担(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学业)。如果单纯从理论上讲,经过“自由意志”的自由选择本应该没有问题,而现实中又增加诸多变量。但能不能重新选择,理论上能(实践中也有),但代价太大而不提倡;而且既使心如所愿,也并不一定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为对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而言,最合适的环境也不相同(推荐大家读一读饶毅的《什么时候应该拒绝哈佛》一文,载于《南方周末》2004年5月13日A版)。
左也不行,右也不是,难道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就如此般付诸东流,这是一部分人的选择;另一部分人选择了价值的追求和超越。这也是克服大学价值分裂的途径。我想这有几个步骤:首先,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目标(大学阶段)要有科学的定位。通俗一点就是你现在状况的真实评价以及三年四年后你的理想状况。当然,这是在已经选择了一所大学后的行为。而人的目标定位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伸手可及的甚至坐着也能够着(如顺利毕业);第三种是要踮起脚尖,跳起来够一够的,但有时跳一跳也未能如愿,但你不跳永远就够不着;第三种是无论你你如何跳也够不着的。
其次,依靠自身的努力协调学校价值与自身价值定位的冲突。在前面的文字中我已经介绍了大学价值发展和在当代的分裂,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往往与学校价值不能一致,这中间就有个调适的问题和能力。宽泛地谈我们同学很难理解,具体一点,比如你是一名师范生,学校的价值定位就是要把你培养成为一名合格(以至优秀)的教师;而你的价值目标往往与之冲突(职业上、专业上、兴趣上、志向上等等),但你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协调二者。但要注意的是,二者完全是两条线,要平行发展,不可偏废。比如有些同学一心通过考研来实现自身价值,教师职业技能、专业知识毫不理会,结果考研考不取,再回头找工作已觉很困难(哪怕万一出现,风险也很大)。反之,忽视自身能力进一步拓展,心想找个好工作,考研就差几分,岂不也很可惜。因此,学校的价值要求与自身的价值定位并不矛盾,要两手抓两手硬,即课堂上认真学、课下自主、自由地学。
其三,个体能力的发展与超越学校的价值定位。大学教育比较基础,除了特殊情况,常常不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关键发展。因此,我经常把大学看作国民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链条,是通识教育。饶毅在《什么时候应该拒绝哈佛》一文中也指出:大学里以教书为主,对科学没有深刻体会的人,其教书的效果不难被真正能掌握自己的学生靠自学超过。大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超越教师乃至学校所能提供的教学水平是完全正常的,大学生也不必沾沾自喜(一山更比一山高),学校也不必为此蒙羞;如果做到了,学生往往会心怀感激,学校也会因此增光,二者是互促互进的。举个例子,三流学校的学生往往也能考上一流大学的研究生与其他一流大学的毕业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始新的竞争;在竞聘工作中打败有名气学校的毕业生而打开新的发展空间。这样的个案积累多了,学校的名声自然也就提高了。
写到此,再也无法掩盖写作的真实目的,学校的优劣与个人发展、个人前途的关系需要打破思维惯性、社会偏见,从而为自己的成长拓展更宽广的视野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