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学的再现说和表现说? 30

这是两个名词解释,一定不要把他们混为一谈,要区分开来,做详细的解释!... 这是两个名词解释,一定不要把他们混为一谈,要区分开来,做详细的解释! 展开
 我来答
fsylhf
2019-09-10 · TA获得超过13.1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76%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了从生活到作家、从作家到文学文本,从文学文本到读者,再由读者进行反馈的双向过程。

1、再现说。

主张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在赫拉克.利特著作中,第一次出现了“艺术摹仿自然”的提法。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中美的事物并不是人人都能随时欣赏的,经过艺术的再现,却使人人都能随时欣赏了。

再现论侧重从客体方面、从文学的外部关系和社会学角度研究院文学艺术的性质,强调文艺对生活的依赖关系和反映关系。

2、表现说。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就曾把文艺看成是灵感的表现。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即把诗看成“想象力的自由游戏”,认为艺术是天才的产物。理论家欧盖尼.弗尔龙在他的《美学》一文中指出,一件作品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作者的个性特征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一句话,作品的价值来自于作者本身的价值。中国传统的文论倾向于表现说。

扩展资料: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双边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多边关系,它包括了从生活到作家、从作家到文学文本、从文学文本到读者,再由读者进行反馈的双向过程。社会生活不可能直接产生文学,必须经过作家的中介,即由作家的创造才得以实现。

作家,也即创作主体是文学得以产生的中心环节。另一方面,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学文本,也只有通过读者的接受活动才得以成为审美对象,发挥其社会作用。在这个复杂问题上,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以归结为“再现说”、“表现说”和“能动反映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再现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表现说

蓝羽金钥
推荐于2017-12-15 · TA获得超过13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再现说是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再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存在的模仿说,就是一种典型的再现说文艺观。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思想家们认为文艺是模仿自然的,如【赫拉克利特】就提出过艺术是模仿自然的,是以自然的面貌出现的观点。从【苏格拉底】开始,文艺观念出现了人文主义转向,突出了社会人生这一文艺模仿的对象。亚里斯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并对模仿说做出了较为深入的论述。19世纪西方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一方面是对古希腊模仿说观念的一种延续,另一方面又站在时代的高度从理论到实践两个方面完善了再现说的文学观。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相信生活是最美的,所以他认为文艺只要是原原本本地复现了生活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再现说在西方是一种源远流长并具有相对统治地位的思想传统。尽管在中国也有【《周易》】的“观物取象”的观念,并且这一观念在后来也得到了一定的深化,但中国的文艺观还是更倾向于表现说。
再现说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而表现说与再现说相对,关注了作家的内心世界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同时它又忽略了生活对文学的最终决定意义和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如此说来,再现说和表现说的文艺观念虽然都具有很大程度的合理性,但也都同时存在着明显的理论偏见,都没有概括出文学历史的全部事实。与上述两种观念不同,也存在着另外一种试图避免再现说和表现说的理论局限的说法,即能动反映说。
表现说是认为艺术起源于己于人 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代表人物:雪莱、列夫托尔斯泰、维隆、乔治科林伍德、苏珊朗格。合理之处:表现说无疑是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情感在推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动力作用,它从本质的角度体现出艺术一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因此,今天仍然有许多学者坚持从情感表现的意义上来分析和认识艺术。不足指出:首先,仅仅局限于“表现说”,很难将再现性艺术、创造性艺术的起源解释得十分清楚。其次,人类表现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艺术之外的许多语言动作和表情都可以表现情感,仅仅强调感情的冲动和宣泄还不能完全说明艺术产生的真谛。
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等,其影响波及西方近现代造型艺术以至20世纪世界造型艺术的发展。表现说与情感说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理论层面不同,哲学色彩更重。托尔斯泰更多地是从造型艺术实践经验出发界定造型艺术,而克罗齐等人对造型艺术的解释则完全是出自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克罗齐在他的《美学原理》中主张:造型艺术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是直觉的创造,是造型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他说:“造型艺术是幻象或直觉”,“直觉只能来自情感,基于情感”,“造型艺术的直觉总是抒情的直觉。”②他的理论核心是直觉,把直觉与表现、创造、造型艺术和美看成是一种东西,而直觉又是表象以下的,“毫不带理智的关系”,“也还未成为理性的概念”③。克罗齐在哲学上强调精神是唯一的实在,认为历史只是精神发展的过程,直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否认人能凭借感觉、理性和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可以看出,他的非理性主义造型艺术直觉说;其实是从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派生出来的。
法国反理性主义哲学家柏格森也是直觉主义的代表之一,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哲学的范围,被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造型艺术的理论鼻祖。他的理论同克罗齐的理论有相似之处,也认为直觉即是创造,即是造型艺术。不过他认为直觉的境界是与上帝合而为一的境界,而“绵延”是自由的创造意志,其向上的运动创造精神,也创造生命的形式,物质只是“绵延”这种意志的结果。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则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的理论,把主观的表现看作是“真正造型艺术”的特征,是造型艺术的本质,否认技巧与目的,否认客观的再现。他和克罗齐一样,主张“表现活动”可以仅仅在造型艺术家的头脑中发生,认为“表现是种不需要技巧的活动”,“当一件造型艺术作品作为一种事物的创造仅仅在造型艺术家心灵中的时候,它已经被完美地创造出来了”。①科林伍德在其《造型艺术原理》一书中,有一段话系统地论述了造型艺术是种表现:“当说起某人要表现情感时,所说的话无非是这个意思:首先,他意识到的一切是一种烦躁不安或兴奋激动,他感到它在内心进行着,但是对于它的性质一无所知。处于此种状态的时候,关于他的情感他只能说:‘我感到……我不知道我感到的是什么。’他通过做某种事情把自己从这种无依靠的受压抑的处境中解救出来,这种事情我们称之为他的自我表现。”②可以看出,科林伍德的表现是一种无意识的主体的情感表现,而他所谓的造型艺术就是“自我表现”。
20世纪西方一些现代主义造型艺术家接受了克罗齐、柏格森和科林伍德的表现说,主张造型艺术就是主观感觉、情感、心灵的表现。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曾说:“我首先所企图达到的是表现”,“我的道路是不停止地寻找忠实临写以外的表现的可能性”,因为造型艺术就是一种表现,“它服务于表现造型艺术家内心的幻象。”②德国表现主义造型艺术家更是强调“自我表现”,强调直觉感受,强调主观创造,如克尔希奈说:“我的画幅是譬喻,不是模仿品。形式与色彩不是自身美,而是那些通过心灵的意志创造出来的才是美。”④
“造型艺术的本质就是自我表现”这一说法,在30年代和”70年代末也被引进中国造型艺术界或被重新提起。这一说法有其合理的成份,也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意义,但在理论上却是片面的。造型艺术创作中不可能没有作为创作主体的造型艺术家这个“我”(这一点,我们在下一章将作专门的论述),但如果把哲学上的“自我”表现作为造型艺术的本质来看,其理论上的错误就很明显了。“自我”本是德国18世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费希特的用语,他批判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成分,否认有所谓“自在之物”的存在,认为世界上只有“我”,“自我”是唯一的实在,是万能的创造力量,这种力量创造一切,创造整个客观世界。费希特的“自我”是认识的主体,又是意志或活动的主体,“自我”为了活动,就设定或创造了跟自身对立的障。碍物——“非我”,即自然界或客观世界。他认为“非我”为“自我”所设定,即是说,客体是主体所建立或创造的。费希特的这套理论,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达于极端的“唯我论”,即认为世界上只有“我”是存在的,其他一切都是“我”的表象或“我”的主观意志所创造的。把这种“唯我论”引入造型艺术理论,就必然要否认造型艺术与外界事物或社会生活的关系,而主张造型艺术只是“自我”的表现,是“我”的意志、意识、感觉或情感的表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