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美国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去过美国的朋友告诉我,我们普天下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美国百姓相差一百年左右。这个我信。2002年中国的人均GDP约1000美元,1900年美国的人均GDP也在1000美元之间。但我更看重的是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理念,在这方面,中美之间的差距恐怕不是以多少年的差距可比的。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念。也许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理念,造成了两国之间巨大的文明差距。
更年轻的时候读过一本书,叫做《美国精神》,这本书是美国史学家、评论家康马杰教授最著名的著作。书中阐明了被称为“美国精神”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即独特的美国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读来令人感触至深。二十年过去了,我始终难以忘记康教授所阐明的那些理喻——
在整个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万事顺利,每一个美国人都了解这一点。地球上没有任何地方自然条件如此优越,资源如此丰富,每一个有进取心和运气好的美国人都可以致富。由于大自然和经验都告诉他们应该保持乐观,美国人的乐观精神是异乎寻常的。就总体来说,他们从来不知道失败、贫困和压迫;他们认为这些不幸是旧世界所特有的。对他们来说进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日常的经验:他们每天看到荒野变成良田,村庄变成城市,社会和国家不断变得富有和强大。
(十九世纪美国人所看到的情形,中国人到了二十世纪末才看到。据说,目前全世界用于建筑行业的起重机,有70%在中国运作。中国的大江南北都出现了“圈地运动”和大兴土木的光景。至于历史感,我们一直标榜自己的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过来了,美国才多少年的历史?——正因为没有多少年的历史,美国人没有包袱感,可以轻装上阵。我们就不行。几千年固执的旧传统是不可能一刀切断的。对此,鲁迅先生早就有言:我们总是喜欢调和的。“不给以雷霆万钧之声,不足以迷梦之醒”。我们能否超越美国,GDP的大小决不是一个最根本的参照,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创建立于人类先进民族行列的“中国精神”。)
那此留恋过去的欧洲人对美国很反感,因为美国人总是属意于未来,不太关心今天会怎么样,而主要想明天会怎么样,怎么样捞钱。他们野心勃勃,甚至最不着边际的计划他们也认为能够实现。他们终于得到这样一个信念: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而且除非得到彻底胜利就决不甘休。他们很少过去的意识,也不关心过去;他们没有历史观念,而且认为只有那些对未来不可能发生兴趣的老妪才对过去的家族感兴趣。......美国人用未来的眼光看现在:他们看到的不是散乱灰暗的市镇而是漂亮和城市,不是破旧的车间而是轰鸣的工厂,不是乡间的泥土而是锃亮的铁路。他们从每一个打赤脚的男孩身上看到未来的总统和百万富翁。由于未来属于儿童,他们关心爱护儿童,为他们工作,放手让他们成长。
(美国人的这种精神很容易让人想起巴顿将军:向前,向前,永远向前。从乡村泥土中一个打赤脚的孩子身上看到他未来辉煌的人生,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看看如今在中国台面上的大人物,有多少个“红色接班人”而非平民出身?但是,1998年当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他就用了一句相当美国化的称呼,他称北大的学生是“未来中国的领袖们”。我们的领袖是不可能会如此称呼学生的。说得最动人的,也就是毛泽东当年在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讲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除此之外,我们的大人物长期来都是高高在上的,总是提“希望”,提“要求”,仿佛教父一般。大人与孩子的不平等,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社会的不平等,人权的不平等。——延伸开来,就是权者为大,剿灭童心。)
(美国人)他们的文化是物质性的:他们认为生活舒适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且怀着优越感看待那些生活水准不如他们的人。
美国人总是顽强地去战胜困难,部分原因是,他们确信坚韧不拔加上勤劳、机智和运气终会有好的结局。他们的信条是艰苦工作,并认为偷懒是一种罪恶,比不道德还要坏。他们喜欢实实在在的财富,不信浮夸虚饰。别处的妇女有钱有地位就雇佣仆人,美国妇女则自己操持家务。
更年轻的时候读过一本书,叫做《美国精神》,这本书是美国史学家、评论家康马杰教授最著名的著作。书中阐明了被称为“美国精神”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即独特的美国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读来令人感触至深。二十年过去了,我始终难以忘记康教授所阐明的那些理喻——
在整个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万事顺利,每一个美国人都了解这一点。地球上没有任何地方自然条件如此优越,资源如此丰富,每一个有进取心和运气好的美国人都可以致富。由于大自然和经验都告诉他们应该保持乐观,美国人的乐观精神是异乎寻常的。就总体来说,他们从来不知道失败、贫困和压迫;他们认为这些不幸是旧世界所特有的。对他们来说进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日常的经验:他们每天看到荒野变成良田,村庄变成城市,社会和国家不断变得富有和强大。
(十九世纪美国人所看到的情形,中国人到了二十世纪末才看到。据说,目前全世界用于建筑行业的起重机,有70%在中国运作。中国的大江南北都出现了“圈地运动”和大兴土木的光景。至于历史感,我们一直标榜自己的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过来了,美国才多少年的历史?——正因为没有多少年的历史,美国人没有包袱感,可以轻装上阵。我们就不行。几千年固执的旧传统是不可能一刀切断的。对此,鲁迅先生早就有言:我们总是喜欢调和的。“不给以雷霆万钧之声,不足以迷梦之醒”。我们能否超越美国,GDP的大小决不是一个最根本的参照,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创建立于人类先进民族行列的“中国精神”。)
那此留恋过去的欧洲人对美国很反感,因为美国人总是属意于未来,不太关心今天会怎么样,而主要想明天会怎么样,怎么样捞钱。他们野心勃勃,甚至最不着边际的计划他们也认为能够实现。他们终于得到这样一个信念: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而且除非得到彻底胜利就决不甘休。他们很少过去的意识,也不关心过去;他们没有历史观念,而且认为只有那些对未来不可能发生兴趣的老妪才对过去的家族感兴趣。......美国人用未来的眼光看现在:他们看到的不是散乱灰暗的市镇而是漂亮和城市,不是破旧的车间而是轰鸣的工厂,不是乡间的泥土而是锃亮的铁路。他们从每一个打赤脚的男孩身上看到未来的总统和百万富翁。由于未来属于儿童,他们关心爱护儿童,为他们工作,放手让他们成长。
(美国人的这种精神很容易让人想起巴顿将军:向前,向前,永远向前。从乡村泥土中一个打赤脚的孩子身上看到他未来辉煌的人生,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看看如今在中国台面上的大人物,有多少个“红色接班人”而非平民出身?但是,1998年当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他就用了一句相当美国化的称呼,他称北大的学生是“未来中国的领袖们”。我们的领袖是不可能会如此称呼学生的。说得最动人的,也就是毛泽东当年在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讲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除此之外,我们的大人物长期来都是高高在上的,总是提“希望”,提“要求”,仿佛教父一般。大人与孩子的不平等,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社会的不平等,人权的不平等。——延伸开来,就是权者为大,剿灭童心。)
(美国人)他们的文化是物质性的:他们认为生活舒适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且怀着优越感看待那些生活水准不如他们的人。
美国人总是顽强地去战胜困难,部分原因是,他们确信坚韧不拔加上勤劳、机智和运气终会有好的结局。他们的信条是艰苦工作,并认为偷懒是一种罪恶,比不道德还要坏。他们喜欢实实在在的财富,不信浮夸虚饰。别处的妇女有钱有地位就雇佣仆人,美国妇女则自己操持家务。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