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边角的问题

老师叫我们预习,我搞不懂是什么意思,比如有2个全等三角形分别是ABC和DEF,高手们教教我,那个夹边我不知什么回事,帮忙举例下... 老师叫我们预习,我搞不懂是什么意思,比如有2个全等三角形分别是ABC和DEF,高手们教教我,那个夹边我不知什么回事,帮忙举例下 展开
 我来答
逍遥不叫嚣
2009-09-08 · TA获得超过485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2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61万
展开全部
§13.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2、熟记角边角公理的内容。
3、能运用角边角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4、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2、在例题处理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解法,巩固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
3、在习题讲解中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与态度:1、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勇于探索的钻研精神及作交流的意识.
3、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升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应用角边角公理解决问题。
五、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先确定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培养理性思维。
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同时也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一、复习过程,引入新知
多媒体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元素中的一部分,至少需要几个元素对应相等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探究1:(课前动手完成)
让学生按照表格中所给出的条件画出三角形。

画完后将三角形剪下来,与周围同学比一比,看所画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
得出结论: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全等。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课前动手操作完成,课上交流成果,得到结论

引导学生从六个元素中选取部分元素可得到全等的三角形。
留给学生较充分的独立思考、探究时间,在探究过程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归纳、分析得到的规律使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和理解。

突出写法的规范性,这是需要强调的基本功,应当落到实处。

在获取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享受学习的快乐。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让学生顺利得到结论,促使知识内化。

变式的应用,可以巩固初学的知识与方法,加深对此定理应用的感悟。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整理本节课在知识与学习方法上的上的收获与感悟,为以后的学习在研究思路上做好准备。
出示探究2:
某科技小组的同学们在活动中,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摔成三块。(如图),他们决定到市场去配一块同样形状和大小的玻璃,应该怎么办呢?

同学甲说:“应带Ⅰ去”。
同学乙说:“应带Ⅱ去”
同学丙说:“应带Ⅲ去”
同学丁说:“应把Ⅰ、Ⅱ、
Ⅲ都带去”
你同意谁的说法呢?

2、做一做
请每个同学考虑从残破的三角形纸片中至少选取几块,利用它能够画出一个和原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然后每个同学把△ABC剪下来,并与邻座同学的三角形互相叠合在一起,它们重合吗?

三、交流对话,探求新知
根据前面的操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
语言来总结规律:
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
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
“角边角”或“ASA”)

应用此定理的几何语言为:
∵在△ABC和△ A'B'C' 中
∠A=∠A'
AB=A'B'
∠B=∠B'
∴ △ABC ≌ △A'B'C' (ASA )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看一看你的眼力
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图形,从中找出全等的三角形,并把它们用序号表示出来。

2、讲解例题
例1:已知:如图,AB、CD相交于O,
且∠B=∠C,OB=OC
求证:△AOB≌△DOC
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分析问题

证明:
∵在△AOB和△ DOC 中
∠B=∠C(已知)

OB =OC(已知)

∠1=∠2 (对顶角相等)

∴ △AOB≌△DOC(ASA )

小结:1、应注意挖掘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AOB和∠DOC这样的对顶角。
2、注意证明格式。
若将题目中∠B=∠C变为AB ‖ DC
求证:AB = DC ∠A=∠D
又该如何证明呢?
引导学生考虑:
证完全等后,还能得到那些结论呢?理由是什么?
小结:
当要求证相等的两条线段或两个角位于两个三角形中时,通常可借助证明它们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得证。
三角形全等是证明三角形中边等、角等的重要依据。
3、练一练:
(1)下图中若已知AB平分∠CAD,
要证明△CAB≌△DAB,还需
添加一个条件 ,说明
理由。
(2)练习册69页:3、2
几何画板演示动态变化、实物投影订正,教师点评。
五、课后小结:
1、这节课通过对三角形全等条件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2、如何寻找证明全等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给出的,二是图中隐含的,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等。
3、三角形全等是证明三角形中边等、角等的重要依据。
六、课后作业:
1、书91页----练习
2、练习册69页------ 4、5
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同时也明确判定三角形全等最少需要三个元素对应相等。

学生各抒己见,积极对探究结果加以小节,以培养反思的习惯。
对这种可以得到三角形全等情况的边、角相对位置加以区分,记忆。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规律。

记忆规范的书写格式。

先独立观察图形,比较发现结论后举手发言。

学生看教师板演证明过程,记忆规范的证明格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自练。

§13.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2、熟记角边角公理的内容。
3、能运用角边角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4、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2、在例题处理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解法,巩固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
3、在习题讲解中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与态度:1、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勇于探索的钻研精神及作交流的意识.
3、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升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应用角边角公理解决问题。
五、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先确定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培养理性思维。
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同时也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一、复习过程,引入新知
多媒体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元素中的一部分,至少需要几个元素对应相等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探究1:(课前动手完成)
让学生按照表格中所给出的条件画出三角形。

画完后将三角形剪下来,与周围同学比一比,看所画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
得出结论: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全等。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课前动手操作完成,课上交流成果,得到结论

引导学生从六个元素中选取部分元素可得到全等的三角形。
留给学生较充分的独立思考、探究时间,在探究过程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归纳、分析得到的规律使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和理解。

突出写法的规范性,这是需要强调的基本功,应当落到实处。

在获取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享受学习的快乐。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让学生顺利得到结论,促使知识内化。

变式的应用,可以巩固初学的知识与方法,加深对此定理应用的感悟。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整理本节课在知识与学习方法上的上的收获与感悟,为以后的学习在研究思路上做好准备。
出示探究2:
某科技小组的同学们在活动中,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摔成三块。(如图),他们决定到市场去配一块同样形状和大小的玻璃,应该怎么办呢?

同学甲说:“应带Ⅰ去”。
同学乙说:“应带Ⅱ去”
同学丙说:“应带Ⅲ去”
同学丁说:“应把Ⅰ、Ⅱ、
Ⅲ都带去”
你同意谁的说法呢?

2、做一做
请每个同学考虑从残破的三角形纸片中至少选取几块,利用它能够画出一个和原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然后每个同学把△ABC剪下来,并与邻座同学的三角形互相叠合在一起,它们重合吗?

三、交流对话,探求新知
根据前面的操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
语言来总结规律:
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
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
“角边角”或“ASA”)

应用此定理的几何语言为:
∵在△ABC和△ A'B'C' 中
∠A=∠A'
AB=A'B'
∠B=∠B'
∴ △ABC ≌ △A'B'C' (ASA )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看一看你的眼力
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图形,从中找出全等的三角形,并把它们用序号表示出来。

2、讲解例题
例1:已知:如图,AB、CD相交于O,
且∠B=∠C,OB=OC
求证:△AOB≌△DOC
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分析问题

证明:
∵在△AOB和△ DOC 中
∠B=∠C(已知)

OB =OC(已知)

∠1=∠2 (对顶角相等)

∴ △AOB≌△DOC(ASA )

小结:1、应注意挖掘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AOB和∠DOC这样的对顶角。
2、注意证明格式。
若将题目中∠B=∠C变为AB ‖ DC
求证:AB = DC ∠A=∠D
又该如何证明呢?
引导学生考虑:
证完全等后,还能得到那些结论呢?理由是什么?
小结:
当要求证相等的两条线段或两个角位于两个三角形中时,通常可借助证明它们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得证。
三角形全等是证明三角形中边等、角等的重要依据。
3、练一练:
(1)下图中若已知AB平分∠CAD,
要证明△CAB≌△DAB,还需
添加一个条件 ,说明
理由。
(2)练习册69页:3、2
几何画板演示动态变化、实物投影订正,教师点评。
五、课后小结:
1、这节课通过对三角形全等条件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2、如何寻找证明全等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给出的,二是图中隐含的,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等。
3、三角形全等是证明三角形中边等、角等的重要依据。
六、课后作业:
1、书91页----练习
2、练习册69页------ 4、5
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同时也明确判定三角形全等最少需要三个元素对应相等。

学生各抒己见,积极对探究结果加以小节,以培养反思的习惯。
对这种可以得到三角形全等情况的边、角相对位置加以区分,记忆。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规律。

记忆规范的书写格式。

先独立观察图形,比较发现结论后举手发言。

学生看教师板演证明过程,记忆规范的证明格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自练。

§13.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2、熟记角边角公理的内容。
3、能运用角边角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4、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2、在例题处理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解法,巩固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
3、在习题讲解中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与态度:1、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勇于探索的钻研精神及作交流的意识.
3、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升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应用角边角公理解决问题。
五、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先确定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培养理性思维。
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同时也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一、复习过程,引入新知
多媒体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元素中的一部分,至少需要几个元素对应相等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探究1:(课前动手完成)
让学生按照表格中所给出的条件画出三角形。

画完后将三角形剪下来,与周围同学比一比,看所画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
得出结论: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全等。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课前动手操作完成,课上交流成果,得到结论

引导学生从六个元素中选取部分元素可得到全等的三角形。
留给学生较充分的独立思考、探究时间,在探究过程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归纳、分析得到的规律使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和理解。

突出写法的规范性,这是需要强调的基本功,应当落到实处。

在获取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享受学习的快乐。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让学生顺利得到结论,促使知识内化。

变式的应用,可以巩固初学的知识与方法,加深对此定理应用的感悟。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整理本节课在知识与学习方法上的上的收获与感悟,为以后的学习在研究思路上做好准备。
出示探究2:
某科技小组的同学们在活动中,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摔成三块。(如图),他们决定到市场去配一块同样形状和大小的玻璃,应该怎么办呢?

同学甲说:“应带Ⅰ去”。
同学乙说:“应带Ⅱ去”
同学丙说:“应带Ⅲ去”
同学丁说:“应把Ⅰ、Ⅱ、
Ⅲ都带去”
你同意谁的说法呢?

2、做一做
请每个同学考虑从残破的三角形纸片中至少选取几块,利用它能够画出一个和原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然后每个同学把△ABC剪下来,并与邻座同学的三角形互相叠合在一起,它们重合吗?

三、交流对话,探求新知
根据前面的操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
语言来总结规律:
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
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
“角边角”或“ASA”)

应用此定理的几何语言为:
∵在△ABC和△ A'B'C' 中
∠A=∠A'
AB=A'B'
∠B=∠B'
∴ △ABC ≌ △A'B'C' (ASA )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看一看你的眼力
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图形,从中找出全等的三角形,并把它们用序号表示出来。

2、讲解例题
例1:已知:如图,AB、CD相交于O,
且∠B=∠C,OB=OC
求证:△AOB≌△DOC
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分析问题

证明:
∵在△AOB和△ DOC 中
∠B=∠C(已知)

OB =OC(已知)

∠1=∠2 (对顶角相等)

∴ △AOB≌△DOC(ASA )

小结:1、应注意挖掘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AOB和∠DOC这样的对顶角。
2、注意证明格式。
若将题目中∠B=∠C变为AB ‖ DC
求证:AB = DC ∠A=∠D
又该如何证明呢?
引导学生考虑:
证完全等后,还能得到那些结论呢?理由是什么?
小结:
当要求证相等的两条线段或两个角位于两个三角形中时,通常可借助证明它们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得证。
三角形全等是证明三角形中边等、角等的重要依据。
3、练一练:
(1)下图中若已知AB平分∠CAD,
要证明△CAB≌△DAB,还需
添加一个条件 ,说明
理由。
(2)练习册69页:3、2
几何画板演示动态变化、实物投影订正,教师点评。
五、课后小结:
1、这节课通过对三角形全等条件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2、如何寻找证明全等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给出的,二是图中隐含的,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等。
3、三角形全等是证明三角形中边等、角等的重要依据。
六、课后作业:
1、书91页----练习
2、练习册69页------ 4、5
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同时也明确判定三角形全等最少需要三个元素对应相等。

学生各抒己见,积极对探究结果加以小节,以培养反思的习惯。
对这种可以得到三角形全等情况的边、角相对位置加以区分,记忆。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规律。

记忆规范的书写格式。

先独立观察图形,比较发现结论后举手发言。

学生看教师板演证明过程,记忆规范的证明格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自练。
明天KIMI更强
2009-09-08 · TA获得超过24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6.2万
展开全部
比如说角A=角D,角B=角E,他们的夹边就是2个角端点的连线,也就是AB=DE,则2三角形全等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