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个少数民族
简练一点的:穿衣风格。风土人情,聚集地区,民俗习惯,或有一些特别的节日。(如傣族泼水节)简洁一点啊~...
简练一点的:穿衣风格。风土人情,聚集地区,民俗习惯,或有一些特别的节日。(如傣族泼水节)
简洁一点啊~ 展开
简洁一点啊~ 展开
1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土家族服饰:长阳“衣饰近古,贫者多以本地纺织家机布为常服,妇女荆钗布裙者十之八九;城市稍奢,然亦绸布相间,无整套绸缎者”。旧俗头饰以青、白色头帕盘头,男女皆同。女着银拐上装,其四周镶嵌花边,袖宽一尺二寸,富者裤脚膝盖处嵌花或挖花,系绣花围腰。男着矮领或无领多扣对襟上装,老人穿左襟上装,裤脚粗而短,系三幅围裙,四季扎横缠,穿草鞋。现在,服饰基本上都已附近汉族相同,唯有一些中老年人不分寒冬炎夏,四季都包“蛮头袱子
土家族风土人情: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土家族聚集地区:湘西
土家族的节俗 :土家族节俗,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春节。长阳岁时节日,一年之中,以时为序,首为农历正月的春节。
春节隆重的场面是团年和除夕。家家离不了美酒佳肴,庆祝团聚。除夕的夜晚,无论城乡,都兴守岁。农村人家,户户都要在火垄里架起大火,烤的人面红耳赤。火垄里燃烧的大树兜子叫“火主”,是事先在前几个月都准备好了的。城镇人家则多烧白炭。“红火”预示兴旺。这个风俗大约是远古时的火崇拜的遗风。
一年之中最鲜亮最激动人心的活动,是从子时交庚时的“除夕”紧接新正开门的“出天行”祈福开始的。接财神、迎喜神、祭祖先、逐疠疫都在这一时刻进行。顿时,鞭炮声起,山鸣谷应。
长阳土家人特别重亲缘,重友谊,春节时期正是联络感情的大好时期。拜年首先是男女依次拜长辈,长辈对晚辈特别是幼辈分别给“打发”,俗称“压岁钱”,故俗谚有“大人爱种田,伢们爱过年”之说。趁时,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贺,俗话又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之说。
2、元宵节。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事实上是春节的延续。
同历史上元宵节一样,长阳的元宵节也以张灯和观灯为主要内容,气氛尤其热烈。
因长阳是山区的原因,受到条件的限制,花灯制作的种类并不多,不象《长阳南曲·数灯》那样,一下数了99种,那只能是民间艺人的夸张。常见的是大红瓜灯、六角宫灯、莲花灯、兔儿灯、走马灯等。
城乡最热闹的游艺活动是舞龙灯、玩狮子、跑竹马、玩蚌壳精和划采莲船等。龙灯制作分青、黄、赤、白、黑五色,节数有九、十一、十三之分。表演花样有[二龙戏珠]、[云龙翻身]、[玉龙盘柱]、[金龙摆尾]、[四门穿花]等。表演最热闹的是五龙俱出,互斗雌雄,至时,大鼓大锣响彻天外,鞭炮雷鸣声震屋宇,声势格外壮观。据故老相传,县城龙舟坪时谣有“东门的青龙西关外的白,何家坪的‘黑臊牯’撩不得”之说。乡间,也有玩“草把子龙”的,俗称“瘟灯”,用茅草扎成。还有玩“板凳龙”的,即在板凳上装一龙头龙尾,一人手执凳脚而舞之,这些龙灯,小巧灵便,亦极富魅力。
3、土地节。时在二月初二日,俗传为土地生日。古代称“社祭”,社即社神。在长阳,每逢社日,则兴“闹土地会”。但是,这种有一定规模的村社活动到民国年间已经消亡了,仅仅在民间还可见到这种古俗的遗存,即人们多于这一天家家整治酒肉,分散到土地庙上供,敬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祈求风调雨顺。此外,无子之家也就此求育。然后,回家享用“牲醪”。此间,往往也有乡邻亲友三五不等,人们俗称“吃春酒”。
4、清明节。在长阳,清明扫墓是一项重要礼俗活动。清明当头,更属农忙时节,依时,“乡人采‘雨前茶’,插‘清明秧’。遇雪曰‘桃花雪’。谚云:‘贫人休听富人哄,桐子开花下谷种’……是月,旱苗草生须薅,曰‘薅头道草’。苗初长去其太密,曰‘破苗’。”
5、端午节。在长阳,端午节一应习俗均照节礼如仪。端午节的习俗不同一般的是,不是一过了之,而是过了初五的头端阳以后,还有十五的大端阳和二十五的末端阳。三个端午节中除大端阳、末端阳不再悬艾、挂菖蒲外,一应节日饮食如旧。
6、六月六,长阳民间有“龙晒衣”的习俗。俗谚有“六月六,家家晒衣服”之说,故家家户户每于此时必然翻晒衣物,既用于除虫,又用于防霉。同时,不少人家还于是日用盆盛水晒热,用于儿童洗浴,据说可免疮芥,这是古人顺其自然而培植起来的一个具有保健性质的节日。
7、月半节。在长阳,土家人由于历史上崇信巫鬼,故十分注重月半节,俗谚有“年小月半大,神鬼也放三日假”之说。是时,家家接嫁女回娘家省亲扫墓,祭祀先人。
8、中秋节。长阳土家人过中秋,一般有四项活动:
一是以月饼、点心敬奉父母或馈赠亲友,以表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或友谊,同时以应其团圆之意。
二是设月饼瓜果点心与家人一起赏月,士人之家亦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一边咏诗,《晦斋闲稿》诗云——
飞空玉镜正当头,丝管楼台竟夜游。
记得儿时看月好,儿时看月不知秋。
三是“摸秋”,据道光《长阳县志·土俗》记载——
(至时)三五成群,偷知好园中瓜果 ,谓之‘摸秋’,摸得南瓜,用彩红鼓乐送无子之家,谓之‘送瓜’,南男同音,谓宜得男也。
这一习俗直至上一个世纪的50年代,依然在农村可见。
四是以中秋夜月占来时气象年成,农谚云:“云遮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9、重阳节。在长阳,亦有饮重阳酒的风俗,县志载:“季秋九日,士人携酒登高,极游观之兴。人家造醪糟伏汁酒,其酒经年不艳,谓之重阳酒。”这种酒俗称“缸面酒”。
10、牛王节。传说,土家人有位祖公,曾得牛王救助,俗语有“人是吃的牛的饭”之说,因此,祭祀牛王有着不忘根本的意蕴。是日,养牛人家,一般都须以猪肉砣和糯米蒸制馔肴,为耕牛加料并停耕一天,并焚香礼拜,祈求牛王保佑。同时,正堂显眼处都要张贴《牛儿经》。
11、过小年。 时在腊月二十四日。腊月二十四日的过小年,是一个仅次于大年的节日。自古以来,围绕这一节日的重要俗礼便是“祭灶”,以报“火食生养之恩”。
12、过赶年。 土家人一年中要过两个年,即在腊月二十九日(月小二十八日)先过赶年,同样吃团年饭。紧接同汉人一样再过年,又吃团年饭。过赶年的习俗传说不一,一种说法是祖先打仗,为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乃提前一天团年。一种说法是“年”是一种猛兽,每到年底就出来害人,土家人为躲避年的祸害,遂提前一天,久而成俗。
土家族风土人情: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土家族聚集地区:湘西
土家族的节俗 :土家族节俗,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春节。长阳岁时节日,一年之中,以时为序,首为农历正月的春节。
春节隆重的场面是团年和除夕。家家离不了美酒佳肴,庆祝团聚。除夕的夜晚,无论城乡,都兴守岁。农村人家,户户都要在火垄里架起大火,烤的人面红耳赤。火垄里燃烧的大树兜子叫“火主”,是事先在前几个月都准备好了的。城镇人家则多烧白炭。“红火”预示兴旺。这个风俗大约是远古时的火崇拜的遗风。
一年之中最鲜亮最激动人心的活动,是从子时交庚时的“除夕”紧接新正开门的“出天行”祈福开始的。接财神、迎喜神、祭祖先、逐疠疫都在这一时刻进行。顿时,鞭炮声起,山鸣谷应。
长阳土家人特别重亲缘,重友谊,春节时期正是联络感情的大好时期。拜年首先是男女依次拜长辈,长辈对晚辈特别是幼辈分别给“打发”,俗称“压岁钱”,故俗谚有“大人爱种田,伢们爱过年”之说。趁时,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贺,俗话又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之说。
2、元宵节。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事实上是春节的延续。
同历史上元宵节一样,长阳的元宵节也以张灯和观灯为主要内容,气氛尤其热烈。
因长阳是山区的原因,受到条件的限制,花灯制作的种类并不多,不象《长阳南曲·数灯》那样,一下数了99种,那只能是民间艺人的夸张。常见的是大红瓜灯、六角宫灯、莲花灯、兔儿灯、走马灯等。
城乡最热闹的游艺活动是舞龙灯、玩狮子、跑竹马、玩蚌壳精和划采莲船等。龙灯制作分青、黄、赤、白、黑五色,节数有九、十一、十三之分。表演花样有[二龙戏珠]、[云龙翻身]、[玉龙盘柱]、[金龙摆尾]、[四门穿花]等。表演最热闹的是五龙俱出,互斗雌雄,至时,大鼓大锣响彻天外,鞭炮雷鸣声震屋宇,声势格外壮观。据故老相传,县城龙舟坪时谣有“东门的青龙西关外的白,何家坪的‘黑臊牯’撩不得”之说。乡间,也有玩“草把子龙”的,俗称“瘟灯”,用茅草扎成。还有玩“板凳龙”的,即在板凳上装一龙头龙尾,一人手执凳脚而舞之,这些龙灯,小巧灵便,亦极富魅力。
3、土地节。时在二月初二日,俗传为土地生日。古代称“社祭”,社即社神。在长阳,每逢社日,则兴“闹土地会”。但是,这种有一定规模的村社活动到民国年间已经消亡了,仅仅在民间还可见到这种古俗的遗存,即人们多于这一天家家整治酒肉,分散到土地庙上供,敬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祈求风调雨顺。此外,无子之家也就此求育。然后,回家享用“牲醪”。此间,往往也有乡邻亲友三五不等,人们俗称“吃春酒”。
4、清明节。在长阳,清明扫墓是一项重要礼俗活动。清明当头,更属农忙时节,依时,“乡人采‘雨前茶’,插‘清明秧’。遇雪曰‘桃花雪’。谚云:‘贫人休听富人哄,桐子开花下谷种’……是月,旱苗草生须薅,曰‘薅头道草’。苗初长去其太密,曰‘破苗’。”
5、端午节。在长阳,端午节一应习俗均照节礼如仪。端午节的习俗不同一般的是,不是一过了之,而是过了初五的头端阳以后,还有十五的大端阳和二十五的末端阳。三个端午节中除大端阳、末端阳不再悬艾、挂菖蒲外,一应节日饮食如旧。
6、六月六,长阳民间有“龙晒衣”的习俗。俗谚有“六月六,家家晒衣服”之说,故家家户户每于此时必然翻晒衣物,既用于除虫,又用于防霉。同时,不少人家还于是日用盆盛水晒热,用于儿童洗浴,据说可免疮芥,这是古人顺其自然而培植起来的一个具有保健性质的节日。
7、月半节。在长阳,土家人由于历史上崇信巫鬼,故十分注重月半节,俗谚有“年小月半大,神鬼也放三日假”之说。是时,家家接嫁女回娘家省亲扫墓,祭祀先人。
8、中秋节。长阳土家人过中秋,一般有四项活动:
一是以月饼、点心敬奉父母或馈赠亲友,以表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或友谊,同时以应其团圆之意。
二是设月饼瓜果点心与家人一起赏月,士人之家亦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一边咏诗,《晦斋闲稿》诗云——
飞空玉镜正当头,丝管楼台竟夜游。
记得儿时看月好,儿时看月不知秋。
三是“摸秋”,据道光《长阳县志·土俗》记载——
(至时)三五成群,偷知好园中瓜果 ,谓之‘摸秋’,摸得南瓜,用彩红鼓乐送无子之家,谓之‘送瓜’,南男同音,谓宜得男也。
这一习俗直至上一个世纪的50年代,依然在农村可见。
四是以中秋夜月占来时气象年成,农谚云:“云遮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9、重阳节。在长阳,亦有饮重阳酒的风俗,县志载:“季秋九日,士人携酒登高,极游观之兴。人家造醪糟伏汁酒,其酒经年不艳,谓之重阳酒。”这种酒俗称“缸面酒”。
10、牛王节。传说,土家人有位祖公,曾得牛王救助,俗语有“人是吃的牛的饭”之说,因此,祭祀牛王有着不忘根本的意蕴。是日,养牛人家,一般都须以猪肉砣和糯米蒸制馔肴,为耕牛加料并停耕一天,并焚香礼拜,祈求牛王保佑。同时,正堂显眼处都要张贴《牛儿经》。
11、过小年。 时在腊月二十四日。腊月二十四日的过小年,是一个仅次于大年的节日。自古以来,围绕这一节日的重要俗礼便是“祭灶”,以报“火食生养之恩”。
12、过赶年。 土家人一年中要过两个年,即在腊月二十九日(月小二十八日)先过赶年,同样吃团年饭。紧接同汉人一样再过年,又吃团年饭。过赶年的习俗传说不一,一种说法是祖先打仗,为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乃提前一天团年。一种说法是“年”是一种猛兽,每到年底就出来害人,土家人为躲避年的祸害,遂提前一天,久而成俗。
展开全部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总人口为11. 9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
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
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传统节日
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云南省德宏景颇族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也是景颇族人民祝颂吉祥幸福、欢度丰收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目瑙”(亦称“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即“大伙跳舞”,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每逢“目瑙纵歌”节,方圆数百里山乡的男女老少就汇聚一起,伴着锣鼓,上万人像孔雀、像彩蝶一样起舞,狂欢数日,男子每人都身挎筒帕,腰佩精美的长刀,人人显得勇猛刚强。女子头戴头帕,下穿花色艳丽的筒裙,腿上带裹脚,上衣前后及肩上都钉有许多银片,银光闪闪。老年人身背织有民族图案的筒帕,扛着盛有水酒的竹筒。仪式往往从清晨到夜晚,甚至通宵狂欢,是景颇族历史文化艺术的集中展演,人称为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狂欢节”、“天堂之舞”、“万人歌舞”。
日常食俗 景颇族闲时一日两餐,忙时一日三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饭和竹筒饭。所种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细作的瓜、豆、青菜、洋芋(土豆)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水芹又名野芹,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沟边低凹潮湿地带或水田中,宜在夏秋季择其鲜嫩部分进食,味辛香。制作菜肴多用一锅煮后蘸吃。以“酸(火+巴)菜”(火+巴:意烂)最合口味。也有将采集的野菜煮熟后与调料一起放入臼内舂细而食。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忌把叶包反。无论喝酒喝汤,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去。景颇族饮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称水酒,是用粮食熟制加酒曲发酵而成,饮时对入水。成年男女更喜烧酒,赶街外出,随身携带酒和竹制酒筒,路遇亲朋好友,敬一杯(用酒筒盖),犹如汉族递烟一样。
肉类食用方法:一是用明火烤熟,与野菜一起舂成泥而食;一是烤熟后蘸盐巴、辣椒吃。食用牛肉干巴时,埋入火中焐熟,再用刀捶松后撕着吃。
节日、祭、礼仪食俗 景颇族过去信仰鬼灵,最大的活动是“目瑙纵歌”,即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举行,为期2—3天。每次“目瑙”都要杀牛祭祀,然后牛肉大家分食,并伴以歌舞活动,参加者多时成千上万。此外还要祭“能尚”宸庙,祭“能尚”每年两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较隆重,届时要杀牛、猪、鸡等,以庆贺丰收。景颇也过“吃新谷”节,“吃新谷”都选在农历八月的一个龙日,届时把新谷炒干、舂成米,与老米合在一起做饭,以喻老米、新米接续不断。吃新饭时,要把好吃的饭菜和酒洒到地里一部分,献给地鬼,然后全家共餐。
景颇族男女婚恋比较自由,并有以食传言之习。小伙子如爱上某位姑娘,就用树叶包上象征各种爱慕心情的树根、大蒜、火柴、辣椒送给女方,其中辣椒表示爱慕的炽热心情。如女方表示同意,可将原物送回;如表示可以考虑,则加上奶浆草;如不同意,即在原物上加火炭。
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走到哪一寨、哪一家,都可留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有俗语道:“家里有打狗的棍子,没有赶走客人的棍子。”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众人分食,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皮、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
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
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传统节日
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云南省德宏景颇族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也是景颇族人民祝颂吉祥幸福、欢度丰收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目瑙”(亦称“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即“大伙跳舞”,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每逢“目瑙纵歌”节,方圆数百里山乡的男女老少就汇聚一起,伴着锣鼓,上万人像孔雀、像彩蝶一样起舞,狂欢数日,男子每人都身挎筒帕,腰佩精美的长刀,人人显得勇猛刚强。女子头戴头帕,下穿花色艳丽的筒裙,腿上带裹脚,上衣前后及肩上都钉有许多银片,银光闪闪。老年人身背织有民族图案的筒帕,扛着盛有水酒的竹筒。仪式往往从清晨到夜晚,甚至通宵狂欢,是景颇族历史文化艺术的集中展演,人称为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狂欢节”、“天堂之舞”、“万人歌舞”。
日常食俗 景颇族闲时一日两餐,忙时一日三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饭和竹筒饭。所种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细作的瓜、豆、青菜、洋芋(土豆)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水芹又名野芹,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沟边低凹潮湿地带或水田中,宜在夏秋季择其鲜嫩部分进食,味辛香。制作菜肴多用一锅煮后蘸吃。以“酸(火+巴)菜”(火+巴:意烂)最合口味。也有将采集的野菜煮熟后与调料一起放入臼内舂细而食。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忌把叶包反。无论喝酒喝汤,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去。景颇族饮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称水酒,是用粮食熟制加酒曲发酵而成,饮时对入水。成年男女更喜烧酒,赶街外出,随身携带酒和竹制酒筒,路遇亲朋好友,敬一杯(用酒筒盖),犹如汉族递烟一样。
肉类食用方法:一是用明火烤熟,与野菜一起舂成泥而食;一是烤熟后蘸盐巴、辣椒吃。食用牛肉干巴时,埋入火中焐熟,再用刀捶松后撕着吃。
节日、祭、礼仪食俗 景颇族过去信仰鬼灵,最大的活动是“目瑙纵歌”,即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举行,为期2—3天。每次“目瑙”都要杀牛祭祀,然后牛肉大家分食,并伴以歌舞活动,参加者多时成千上万。此外还要祭“能尚”宸庙,祭“能尚”每年两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较隆重,届时要杀牛、猪、鸡等,以庆贺丰收。景颇也过“吃新谷”节,“吃新谷”都选在农历八月的一个龙日,届时把新谷炒干、舂成米,与老米合在一起做饭,以喻老米、新米接续不断。吃新饭时,要把好吃的饭菜和酒洒到地里一部分,献给地鬼,然后全家共餐。
景颇族男女婚恋比较自由,并有以食传言之习。小伙子如爱上某位姑娘,就用树叶包上象征各种爱慕心情的树根、大蒜、火柴、辣椒送给女方,其中辣椒表示爱慕的炽热心情。如女方表示同意,可将原物送回;如表示可以考虑,则加上奶浆草;如不同意,即在原物上加火炭。
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走到哪一寨、哪一家,都可留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有俗语道:“家里有打狗的棍子,没有赶走客人的棍子。”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众人分食,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皮、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介绍一下土家族吧
土家族,我们土话称“毕兹卡”
穿衣风格: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风土人情: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聚居地:现有人口802万人,在全国民族人口总数中排名第七,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共有2个土家族自治州,24个土家族自治县,1957年1月被正式确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详细的请看: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21/content_2858163.htm
土家族,我们土话称“毕兹卡”
穿衣风格: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风土人情: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聚居地:现有人口802万人,在全国民族人口总数中排名第七,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共有2个土家族自治州,24个土家族自治县,1957年1月被正式确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详细的请看: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21/content_2858163.ht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9-09-09
展开全部
介绍一下土家族吧
土家族,我们土话称“毕兹卡”
穿衣风格: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风土人情: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聚居地:现有人口802万人,在全国民族人口总数中排名第七,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共有2个土家族自治州,24个土家族自治县,1957年1月被正式确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土家族,我们土话称“毕兹卡”
穿衣风格: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风土人情: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聚居地:现有人口802万人,在全国民族人口总数中排名第七,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共有2个土家族自治州,24个土家族自治县,1957年1月被正式确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傣族(The Dai ethnic group/ The shan ethnic group),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126万。傣族历史悠久,与属壮洞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是“百越”“骆越”民族的后裔。具有共同的分部区域、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和民族特点,语言方面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同源词和相同的语法结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