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

写一篇有关于历史人物的事情要求完整并适当议论。。文字700字左右。急急急。谢谢... 写一篇有关于历史人物的事情
要求完整并适当议论。。文字700字左右。急急急。谢谢
展开
独孤求败一百级
2009-09-15 · TA获得超过29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9.8万
展开全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君主苻坚的弟弟苻融,是一个被低估的人物。是他和王猛一起辅佐苻坚统一了北方,因其见识、能力以及在前秦帝国中的地位,一直为苻坚所倚重。据《晋书》记载,苻融伟岸俊美,文采飞扬,武功超群,情操高尚,“弱冠便有台辅之望,长而令誉弥高,为朝野所属”。年纪轻轻就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很容易让一个人踌躇满志,想要趁风华正茂干出一番事业来,苻融也概莫能外。当他奉命镇守冀州的时候,招徕房默、申绍和崔宏等人充任自己的左膀右臂,决心为兄长苻坚治理好这片异常重要的地区。一则能力出众,二则争强好胜,苻融“为政好新奇,贵苛察”,想要明察秋毫,控制一切,及早建功立业。申绍多次规劝他要以宽和为政,苻融虽然敬重申绍,却没有完全遵从这一建议。后来申绍离开苻融出任济北太守,苻融屡屡因为政失误而受到上峰的责备,才后悔没有听从申绍的意见。
苻融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水平和家世都非常优秀的人,按理说应该最有条件获得成功,但过强的功名心和不得法的为政方式却让他不得不咽下失败的苦涩——本来想要取得引人瞩目的政绩,留下的却是一连串的不成功。

俗话说,人的名,树的影,为官一任,想要有所建树有所政绩,非但无可厚非,还应大加鼓励,毕竟有雄心有抱负总要比暮气沉沉,只知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好。但问题是,如果只有追求政绩的热情,却缺乏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就难免会把路走偏了,把经念歪了,出现像苻融这样南辕北辙的结果。

那么什么样的心态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还是让我们从苻融所犯的错误说起。所谓“为政好新奇”,说白了就是试图迅速在政事上打上自己的烙印。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其渊源和背景的,都要尊重其历史,都要从事情的主要矛盾着手。在封建社会,领导的作用可不仅仅是提出一项决定,更重要的是要让这项决定有实施的可能性,同样也必须保证这项决定执行到位。由于苻融的功利心太强,使得其新奇之举难免有喧宾夺主之嫌,不从实际问题出发,可想而知,操作性不可能强得了,更别谈如何贯彻落实。这样的结果非但无法保证领导的决定有效施行,更会改变既有成型的工作模式,系统将陷入无所适从的混乱中。“贵苛察”问题更大。有效的察举是保证吏治清廉、行政高效的有效办法,但过犹不及,如果是“苛察”,那么情况就不同了。就如同雍正特别喜欢监视和控制臣子,连头天晚上大臣玩马吊掉了哪张牌都知道,说明领导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完全集中在这些细节上,大的、原则性的、提纲挈领的东西反而被忽略掉。举例来说,写文章最重要的是立意,是主题,而不是细抠哪个地方究竟应该用逗号还是句号——只要文章有见地,有文采,立意高远,就算个别标点符号用得值得商榷,也瑕不掩瑜;但哪怕标点符号用的再精准,文章本身没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恐怕这样的作品是不值一读的。不客气地说,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做法,是典型的丢了西瓜捡芝麻。申绍劝苻融宽和为政,正是对“好新奇”和“贵苛察”的矫正,即尊重执政规律,保持行政体系的平稳和效率。

有人可能要问,像苻融那样乱点鸳鸯谱不对,为政是不是就应该“萧规曹随”,毫无改变地因袭呢?此言谬也。要知道,为政的目标决定了为政的手段,政绩只不过是为政目标的表现,其实质则在于老百姓得到了怎样的实惠,对政权是否拥护。所以汉文帝和汉景帝以宽和无为实现天下大治,诸葛亮和王猛则通过重整纲纪、加强法制予民以利。双方的为政手段截然相反,但为政目标是一致的,也都达到了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的效果。曹参之所以对萧何的政策毫无改变,原因就在于萧何制定的政策正是解决西汉初年民生凋敝问题的良方,当时对曹参来说,如何执行萧何的政策,才是为政的关键。简言之,曹参的无为,就是最大最有效的作为,他的举措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民的福祉。

所以作为领导者,为政目标是根本,为政方式则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这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以民生为本,然后找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发展经济,还是保障平安,诸如此类等等——然后以此为路径,把事情做好。当然,如何做事情也是一门学问,也需要用心学习掌握。让我们听听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的一番高见,或许会有所启迪。郎教授在上海电视台做的一档节目中指出,政府的功用就是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设施便利,还是法制良好?是地处枢纽,还是文化氛围浓厚?在找到自身核心竞争力后,以此为着力点,打造富有自身特点的服务平台——为企业服务,为公众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保证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良性互动。郎教授举例指出,如果要建造东方硅谷,最重要的不是盖几栋建筑——这项工作企业会去做——而是要考虑到,吸引到的高科技人才的子女上学问题如何解决,企业税收如何优惠?可见,为政态度要端正,提高为政的水平和能力同样不可忽视。

晋文公和介之推

晋文公的名字叫重耳,是春秋时期的另一位霸王。可是在他做
国家元首之前,经历了许多坎坷,曾因受鲡姬的迫害而在外面
流浪了十九年之久。他流浪时有很多人跟随他,介之推就是其
中的一个。重耳登基当了晋文公之后,大封群臣,论功行赏,
那些昔日站对了路线的随从个个得了高官厚禄,可不知为什么,
文公偏偏把之推忘到了脑后。

这事如果换了别人肯定早就跳高跺脚了,可之推是何等人?!
他非但没有介意,反而说服老母,跟他一块儿住进深山,免得文
公找到他们。

如果不节外生枝,文公一时半会大概真的想不起之推了。可是
之推有个邻居,深深为之推的高风亮节所感动,冒着生命危险,
写了一封小字报,偷偷贴在朝门上。这封小字报很快到了文公
手里,他一读,不由大惊失色:“哎呀!朕咋把救命恩人之推
给忘了呢?当年流亡到卫国的时候,朕没有东西吃,是他把大
腿上的肉切下一片给朕充饥呀!朕饮水不忘掘井人,一定要厚
厚赏他。”

于是,文公派人到山上去找之推。只见那里杂草丛生,荆棘遍
野,而且山外有峰,峰外有山,找了半天,连之推的影儿都没
看着。文公不甘心,一口气找了好几天,仍然没有下落。

直到有一天,文公忽然心生一计,他叫来小兵,让他们放火烧
山。他的如意算盘是:火一烧,之推为了救老母,一定会背着
她跑出来,这不就成了吗?哪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整座山
都快要烧焦了,之推也没有露脸。火灭了以后,卫兵们在山顶
的一棵柳树下,找到了之推和他老母的尸首。文公见状,放声
大哭,悔之已晚。

文公吩咐把他们俩藏在山的侧面,又令农夫们开荒山,造农田,
并把荒上改名为介山,纪念介之推这位重友情、轻功名的贤士。


林则徐

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任湖广总督,严禁鸦片,卓有成效。次年上奏道光帝,力主禁烟,遂受命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粤查禁鸦片。十九年,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合力严缉走私烟贩,惩处受贿官吏,迫令英美烟贩交出鸦片237万余斤,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当众销毁;又提出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确贸易方针,以孤立英国侵略者;会同水师提督关天培筹划海防,倡办义勇,屡挫英军武装挑衅。

为了解西方情况,他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并译外国律例、军事技术等著述,开创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风气。1840年初任两广总督。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因广州防守严密,遂被上攻占定海,陈兵大沽;因投降派乘机诬陷,旋被革职。次年5月,复受命往镇海军营帮办军务,又遭谗害,不久被流放新疆。

曾在该地屯田,兴办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1845年起,被起用为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1849年,因病退职返乡。时英国侵略者强占福州城地筑房,他联合士绅上书闽浙总督刘韵珂,力主将侵略者驱逐出城。1850年,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病死于广东普宁县。赠太傅,谥文忠。

他对沙俄蓄谋侵略中国中国的野心有所觉察,晚年曾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林则徐日记》等。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0729204.html?si=1

阿勒小3
2009-09-12 · TA获得超过55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6.1万
展开全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君主苻坚的弟弟苻融,是一个被低估的人物。是他和王猛一起辅佐苻坚统一了北方,因其见识、能力以及在前秦帝国中的地位,一直为苻坚所倚重。据《晋书》记载,苻融伟岸俊美,文采飞扬,武功超群,情操高尚,“弱冠便有台辅之望,长而令誉弥高,为朝野所属”。年纪轻轻就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很容易让一个人踌躇满志,想要趁风华正茂干出一番事业来,苻融也概莫能外。当他奉命镇守冀州的时候,招徕房默、申绍和崔宏等人充任自己的左膀右臂,决心为兄长苻坚治理好这片异常重要的地区。一则能力出众,二则争强好胜,苻融“为政好新奇,贵苛察”,想要明察秋毫,控制一切,及早建功立业。申绍多次规劝他要以宽和为政,苻融虽然敬重申绍,却没有完全遵从这一建议。后来申绍离开苻融出任济北太守,苻融屡屡因为政失误而受到上峰的责备,才后悔没有听从申绍的意见。
苻融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水平和家世都非常优秀的人,按理说应该最有条件获得成功,但过强的功名心和不得法的为政方式却让他不得不咽下失败的苦涩——本来想要取得引人瞩目的政绩,留下的却是一连串的不成功。

俗话说,人的名,树的影,为官一任,想要有所建树有所政绩,非但无可厚非,还应大加鼓励,毕竟有雄心有抱负总要比暮气沉沉,只知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好。但问题是,如果只有追求政绩的热情,却缺乏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就难免会把路走偏了,把经念歪了,出现像苻融这样南辕北辙的结果。

那么什么样的心态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还是让我们从苻融所犯的错误说起。所谓“为政好新奇”,说白了就是试图迅速在政事上打上自己的烙印。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其渊源和背景的,都要尊重其历史,都要从事情的主要矛盾着手。在封建社会,领导的作用可不仅仅是提出一项决定,更重要的是要让这项决定有实施的可能性,同样也必须保证这项决定执行到位。由于苻融的功利心太强,使得其新奇之举难免有喧宾夺主之嫌,不从实际问题出发,可想而知,操作性不可能强得了,更别谈如何贯彻落实。这样的结果非但无法保证领导的决定有效施行,更会改变既有成型的工作模式,系统将陷入无所适从的混乱中。“贵苛察”问题更大。有效的察举是保证吏治清廉、行政高效的有效办法,但过犹不及,如果是“苛察”,那么情况就不同了。就如同雍正特别喜欢监视和控制臣子,连头天晚上大臣玩马吊掉了哪张牌都知道,说明领导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完全集中在这些细节上,大的、原则性的、提纲挈领的东西反而被忽略掉。举例来说,写文章最重要的是立意,是主题,而不是细抠哪个地方究竟应该用逗号还是句号——只要文章有见地,有文采,立意高远,就算个别标点符号用得值得商榷,也瑕不掩瑜;但哪怕标点符号用的再精准,文章本身没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恐怕这样的作品是不值一读的。不客气地说,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做法,是典型的丢了西瓜捡芝麻。申绍劝苻融宽和为政,正是对“好新奇”和“贵苛察”的矫正,即尊重执政规律,保持行政体系的平稳和效率。

有人可能要问,像苻融那样乱点鸳鸯谱不对,为政是不是就应该“萧规曹随”,毫无改变地因袭呢?此言谬也。要知道,为政的目标决定了为政的手段,政绩只不过是为政目标的表现,其实质则在于老百姓得到了怎样的实惠,对政权是否拥护。所以汉文帝和汉景帝以宽和无为实现天下大治,诸葛亮和王猛则通过重整纲纪、加强法制予民以利。双方的为政手段截然相反,但为政目标是一致的,也都达到了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的效果。曹参之所以对萧何的政策毫无改变,原因就在于萧何制定的政策正是解决西汉初年民生凋敝问题的良方,当时对曹参来说,如何执行萧何的政策,才是为政的关键。简言之,曹参的无为,就是最大最有效的作为,他的举措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民的福祉。

所以作为领导者,为政目标是根本,为政方式则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这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以民生为本,然后找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发展经济,还是保障平安,诸如此类等等——然后以此为路径,把事情做好。当然,如何做事情也是一门学问,也需要用心学习掌握。让我们听听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的一番高见,或许会有所启迪。郎教授在上海电视台做的一档节目中指出,政府的功用就是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设施便利,还是法制良好?是地处枢纽,还是文化氛围浓厚?在找到自身核心竞争力后,以此为着力点,打造富有自身特点的服务平台——为企业服务,为公众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保证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良性互动。郎教授举例指出,如果要建造东方硅谷,最重要的不是盖几栋建筑——这项工作企业会去做——而是要考虑到,吸引到的高科技人才的子女上学问题如何解决,企业税收如何优惠?可见,为政态度要端正,提高为政的水平和能力同样不可忽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源杉亮o
2009-09-13 · TA获得超过11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8.3万
展开全部
如果你看股三国演义的话,建议你写诸葛亮。
内容自己写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斯曼凝Ej
2009-09-11
知道答主
回答量:4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4万
展开全部
自己不会写呀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