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与行星的区别
1、质量不同
恒星的质量较行星相比要大得多。
2、能量产生不同
恒星拥有足够的质量来进行核聚变,并释放出大量的光和热;而行星自身不会发光,只能反射光。
3、存在方式不同
恒星是恒星系统的中心天体,行星都是围绕恒星公转,是围绕恒星与行星的质心公转。
4、构成成分不同
恒星的主要成分为氢和氦,它是一种等离子球体;虽然有些行星也是主要由氢和氦组成(例如木星、土星),但还有些行星主要是由硅酸盐岩石组成(例如地球、火星),它们拥有固态表面,甚至还存在液态水。
扩展资料
恒星的分类
1、孤星型恒星
孤星型恒星在宇宙空间孤立存在,不在星系中,没有与其它星球形成关系。该类型恒星在宇宙中一般呈直线运动。其形态为球形和非球形。
2、主星型恒星
这类恒星捕获小质量天体形成绕其旋转的星系,恒星位于中心是主星,其它小质量天体如行星彗星等绕其旋转是从星。在宇宙中一般呈直线运动。形态为球形和非球形。
3、从属型恒星
这类恒星绕大质量天体进行转动,没有小质量天体绕其旋转。该类型恒星存在公转和自转,其运动轨道为圆形、近圆形和椭圆形,其形态为球形或近球形。
4、伴星型恒星
这类恒星与大质量体星球形成相互绕转,形成伴星关系。伴星间围绕共同质点公转,存在自转和公转,其形态为球形或近球形。
5、混合型恒星
这类恒星绕大质量天体进行转动,同时有小质量天体绕其旋转或有伴星。存在公转和自转,其形态为球形或近球形。如太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恒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星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恒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颗球型发光等离子体,太阳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恒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见的其他恒星,几乎全都在银河系内,但由于距离遥远,这些恒星看似只是固定的发光点。历史上,那些比较显著的恒星被组成一个个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恒星都有专有的传统名称。
恒星:
最亮的恒星:天狼星A;
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
最亮的超新星:金牛座超新星;
星体最大的恒星:美国天文学家于2005年1月发现的三颗呈红色且十分明亮的恒星;
引力最强的星体:黑洞;
最古老的恒星:黑矮星(人类了解范围内);
自转速度最快的星体:脉冲星。
行星:
质量最大的行星:木星(约为其余八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倍);
拥有光环的行星:土星 木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公转最快的行星:水星(88天);
最大的行星:木星;
卫星最多的行星:土星;
距地球最近的星球:月球;
肉眼看到最亮的行星:金星;
最早被计算出来的行星:海王星;
最美丽的行星:土星(太阳系内);
自转最快的行星:土星;
自转最慢的行星:金星(比公转还慢)。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是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其次是处于半人马座的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4.22年。恒星都是气体星球。晴朗无月的夜晚,且无光污染的地区,一般人用肉眼大约可以看到 6000多颗恒星。借助于望远镜,则可以看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颗以上。估计银河系中的恒星大约有一、二千亿颗。恒星并非不动,只是因为离我们实在太远,不借助于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认为是固定不动的星体,叫作恒星。
————————————————————————————————————
行星的定义: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相对于月球)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如何定义行星这一概念在天文学上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006年8月24日通过了“行星”的新定义,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点[1]: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呈圆球状;
3、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万亿吨以上。
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8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2003UB313”(齐娜)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称,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目前在天文学家的观测名单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内天体就有10颗以上。
在新的行星标准之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确定了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这是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属于“类冥王星”。
2012-10-09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是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其次是处于半人马座的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4.22年。恒星都是气体星球。晴朗无月的夜晚,且无光污染的地区,一般人用肉眼大约可以看到 6000多颗恒星。借助于望远镜,则可以看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颗以上。估计银河系中的恒星大约有一、二千亿颗。恒星并非不动,只是因为离我们实在太远,不借助于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认为是固定不动的星体,叫作恒星。
————————————————————————————————————
行星的定义: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相对于月球)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如何定义行星这一概念在天文学上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006年8月24日通过了“行星”的新定义,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点[1]: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呈圆球状;
3、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万亿吨以上。
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8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2003UB313”(齐娜)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称,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目前在天文学家的观测名单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内天体就有10颗以上。
在新的行星标准之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确定了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这是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属于“类冥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