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生性多疑,常恐别人暗中加害于他。一天,他对侍从们说:“吾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汝等切勿近前。”曹操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装作受冻而不知的酣睡状态。一侍从拾被欲盖,曹操突然跃起拔剑杀之,曹操杀人之后,一言不发,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来。
半晌醒来,惊讶道:“谁人杀我近侍?”其他近侍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众人皆以为曹操果真梦中杀人,唯行军主簿杨修明曹操之意,说:“丞相非在梦中,而是汝等在梦中也。” 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阴谋,深恨杨修。后来,终于找了个借口杀死了他。
注:
杨修(公元175年~219年),字德祖,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杨修学问渊博,极聪慧,任丞相府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扩展资料:
曹操(155-220)是三国时的大政治家,《三国志·武帝纪》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就是说他年少时很敏捷警觉,能随机应变,好行侠而放荡不羁,不从事正当的职业。他的叔父很不喜欢,曾向其父曹嵩告状。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忽然装做口眼歪斜,说是突然中风,他叔父便告诉了曹嵩。
曹嵩非常惊讶,急呼曹操前来,曹操口眼面部完全正常,曹嵩问:你叔父说你中风了,是吗?曹操说:“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我没有中风,因为叔父不喜欢我,所以故意说我中风了。
从此,凡是他叔父告诉曹嵩关于曹操的事,曹嵩都不相信了。由此可见曹操幼年时的性格相当顽皮而极不诚实。
汉末,董卓专权,很想重用曹操,曹操估计董卓必败,便变换姓名从洛阳逃出,路过故人成皋吕伯奢家,伯奢不在,伯奢的儿子以宾主礼招待曹操,曹操却怀疑人家要谋杀他,乘夜杀8人而去。
另一个记载说,曹操听到食器的响声,以为是人家要杀他,乘夜将人杀了,逃走时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俱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京剧《捉放曹》的故事,就是根据这一情节而编写的,这亦可证明曹操的为人多疑而诈。《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曾叙曹操梦中杀人一事:“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复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众以实对,曹痛哭,命厚葬之。”这个故事虽很离奇,但亦非完全虚构。据《曹瞒传》记载,曹操有一幸姬,常随曹昼寝,曹操说:“须臾觉我”,一会儿叫醒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及寝,及自觉,棒杀之。
”侍姬看见曹操睡得很安然,没有及时叫醒,等曹操自己醒来后,就把这个侍姬杀了。
又据《世说新语·假谲》记载,魏武帝常云,“我睡眠中不可亲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觉,左右宜然慎此。后阳眠,所幸一人,窃以被覆之,因便斫杀。自尔每眠,左右莫敢近者。”
曹操梦中杀人,是《杨修之死》里面的一个小故事,也是增加了曹操要早日杀他的原因之一;杨修之死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原文: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
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闻而愈恶之。
翻译: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谋害自己,常吩咐侍卫们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我!”有一次曹操白天在帐中睡觉,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为他覆盖。曹操立即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继续上床睡觉。
半夜起来的时候,假装吃惊的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知道了他的意图,下葬时叹惜的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扩展
《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版)第七十二回。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
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人物评价:曹操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以最终获得完全的“优越感”。由此,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以齐桓公、晋文公为榜样,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境界。
对于自我的掩饰,曹操由于对自我有着许许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使得他可以变得极为猜疑和残忍,行为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换言之,人格状态不协调是曹操的悲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杨修之死
曹操梦中杀人简述如下:
曹操惟恐别人会趁自己睡觉的时候加害自己,常常吩咐左右道:“我梦中喜欢杀人,我睡着的时候大家不要靠近。”一天白天,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掉在地上,一个侍卫过来帮曹操把被子盖好。曹操跳起来,拔剑杀了侍卫,又上床继续睡觉。
醒来之后,曹操故意惊问道:“是谁杀了侍卫?”左右把实情告诉了他,曹操痛哭,命令厚葬侍卫。从此大家都相信曹操会在梦中杀人。但只有杨修知道曹操的真实用意,在埋葬侍卫时叹息道:“丞相不在梦中,你才是在梦中呢!”曹操知道了越发厌恶杨修。
拓展资料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年轻时期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乔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乔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当年他刺杀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并四处张贴告示,画影图形,到处设下捉拿曹操的罗网,情势十分险恶。
曹操和救他脱险的陈宫逃到曹操父亲的老友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因家中无酒,便急忙出去买酒。曹操坐在前堂,忽听后面有磨刀声,顿起疑心。及至悄悄走到后窗,听里面说:“绑起来,杀吧!”立时大惊失色,没等再认真观察,就决定先下手。于是提剑闯入内宅,见一人杀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及杀到厨房,却见一只猪刚被捆上四蹄待宰。这时才明白是因误会而错杀了真诚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陈宫只好匆匆逃离吕家。但在半路上又和兴冲冲、喜滋滋沽酒而归的老翁吕伯奢碰上了!陈宫满面疚愧,抬不起头。曹操却在两马相措之际,一挥剑,又把慈祥的老翁杀死了!
陈宫大惊:“前面杀人,是由于误会;现在明知是恩人,却还要虐杀,太不像话了!”
曹操道:“伯奢到家,一见被杀之人,必定告官,追杀我们!”
“你这样做,也太不仁义了!”陈宫道。
曹操冷笑:“宁可我对不起天下人,但绝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我!”
从这件事上,可见曹操为人之“一斑”。而随着他地位的提高、权势的增大,这种猜疑心理就发展为一种“防范于未然”的阴险冷酷的权谋了!
有一次,他对照料、服侍自己饮食起居的侍从们说:“我有个毛病,或者说特殊功能,当我在睡梦中时,只要人稍一接近我,我就会跟梦游症似的,马上跳起身来杀死这个人,所以今后当我睡着、尤其是熟睡之际,造成不要靠近我,以免误杀。”
付从们一笑,口头上答应了。
曹操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装作受冻而不知的酣睡状态。
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对曹操的照料也十分精细入微的小男童,见主人在寒夜受冻,出于职责、更出于对曹操的爱戴,便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到
曹操卧床前,刚要伸手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男童即刻身亡。曹操杀人之后,一言不发,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来。
其他侍从吓得面无人色,都呆傻般一动不能动。很长时间才清醒过来,但谁也不敢再靠近曹操。那个被杀的小童也就一直横在曹操床下。
第二天清晨,曹操醒来,一见床头床毛溅满鲜血、床下又横卧着已死的小童,大惊之后便大怒:“谁敢杀我所爱之人?!”
众侍从一直战兢兢远避在旁边,见曹操怒问,才一齐跪倒,说出事情经过。
曹操听后,惊愕又悔伤,顿时流下泪来。抱起那小童尸身,难过地说:“我跟你说过,我会梦中杀人而不自知。你怎么还在我睡觉时靠近我呢!”
于是,曹操下令,厚葬这个被自己误杀之人。整个葬礼中,曹操表情十分沉痛。
军中众人终于相信:曹公睡梦中,确有神秘的自我保护能力。并互相告诫:当曹操睡觉时,万万不可靠上前去。
曹操这种伎俩,只有一个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作样为那小童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
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阴谋,深恨杨修。后来,终于找了个借口杀死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