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有个雷峰塔倒了么?听说几千年斜塔?白蛇娘子放出了么?听说里面有银塔?封闭舍利子?
雷峰塔又称黄妃塔、王妃塔或西关砖塔,是一座金碧辉煌,巍峨壮丽的砖身木檐楼阁式塔。它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一千多年中,它的命运可谓坎坷之极,有过辉煌,也数次毁于战乱。
公元975年,吴越国王钱(亻右加叔)为庆贺妃子黄氏得子建塔。原拟建十三层,后因受人力物力所限,改为八面、七层阁式塔。塔身为砖石结构,外围木构檐廊,内壁八面镶嵌有石刻佛经。
一百四十多年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雷峰塔遭战乱受损。南宋初,重修为八面、五层楼阁式塔。此后一直到元代,雷峰塔境况犹盛。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 倭寇入侵杭州,纵火焚塔,雷峰塔木结构件全部被毁,仅剩赭黄色塔芯。之后,仅剩砖身的雷峰塔就像一位醉酒的老衲,颓然站立在西子湖畔的湖光山色之中,构成了盛极一时的杭州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
雷峰塔能够成为杭州西湖的标志性景点,除了它别具风味的景致之外,还与《白蛇传》这一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有关。传说有个叫做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一位美丽的女子来报恩,并嫁给了许仙。而法海和尚却破坏了他们的美好婚姻,并将白娘子禁锢在雷峰塔下。
虽然究其实,建塔之时《白蛇传》尚未成形,那条美丽忠贞的"白蛇"的故事,是宋代以后的民间说书人衍化出来的。然而民间的渲染和《白蛇传》的广为流传,使雷峰塔与白娘子结下了不解之"怨"。1924年9月25日下午,雷峰塔因为塔砖盗挖过多而轰然倒塌。一个月后,鲁迅先生发表了著名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以此塔为封建专制、吃人礼教的象征,对它的倒掉欢呼了一番,说了声"活该!"此后,雷峰塔这个名字就随着《白蛇传》的美丽传说和鲁迅先生的文章而声名远播,变得妇孺皆知。
雷峰塔的重建和遗址发掘
雷峰塔倒塌之后,西湖"南山之景全虚",仿佛被生生地割开了个缺口,失去了和谐与平衡,湖山顿改旧观。当时,社会各界纷纷呼吁重建。塔倒不过九年(1933年),民间已斥资10万3千余元以图恢复。不巧,另一座"点景引人"的保(亻右加叔)塔也摇摇欲坠,为了避免与雷峰塔同样的命运,这笔钱最后用于了保(亻右加叔)塔的修葺。
之后,包括梁思成先生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呼吁重新恢复这一著名的文化历史景点。近20年间,浙江省和杭州市的历届人代会和政协会议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均有议案、提案、建议提出,要求重建雷峰塔,但终因各种原因,没能付诸实施。直到1999年10月,浙江省和杭州市有关方面联合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决定重建雷峰塔。经过专家的翔实论证和评审,清华大学教授、建筑学家郭黛姮的重建方案从全国六家研究设计单位的十余个方案中脱颖而出,重建工程于去年12月26日正式奠基。
雷峰塔倒塌之后,遗址一直暴露在露天的环境下,遭受日晒雨淋,受损严重。去年二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开始对1924年倒塌的雷峰塔遗址进行第一阶段的保护性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活动由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主持。经过历时10个月的第一阶段考古发掘,遗址共出土了500多块、大约3万多字的石刻佛经和大量的金、银、铜、铁等质地精美的文物。
同时,在对遗址的台基、门道和砖石的清理过程中,考古队员们发现了传说和文史记载中的地宫。由于方案采用的是遗址保护和原址重建的方式,因此,为了更好的抢救、保护和研究已暴露在外的地宫及其内部的文物,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人员决定对已经进水的雷峰塔地宫进行主动发掘。
雷峰塔地宫发掘全过程
3月11日,考古队开始对地宫进行正式发掘。由于塔本身的王家身份和积淀千年的特殊文化内涵,雷峰塔的发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根据史料和雷峰塔遗址出土的碑文记载,地宫内供奉着佛螺髻发(即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一种)的消息也使得人们对地宫的发掘更为关注。新华社记者有幸全程目击了发掘过程。
上午9时正,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六位考古权威的现场指导下,雷峰塔地宫的千古之谜开始揭开。9时10分,雷峰塔地宫盖板上压着的约有1500斤重的巨石被缓缓起吊。25分钟后,盖板上的巨石被挪开。一块面积为0.9米×0.9米的石灰质正方形地宫盖板显露出来。考古人员在清理盖板上的黄土时,发现了大量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公元713-741年)的开元通宝钱币。
上午11时17分,神秘的雷峰塔千年地宫的盖板被考古人员掀开,一只布满黄锈的铁函和一尊佛像首先跃入了考古人员的眼帘,封闭了千年的地宫终于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由于地宫曾经进水,淤泥堆积严重。考古人员在提取文物时发生困难。一直到下午3时,雷峰塔地宫才出土了包括2面铜镜,1佛像底座和4个铜制方形镶嵌物在内的8件文物。边长约6厘米,厚0.8厘米的铜制饰物背部形状如钉子,上有立体如意云纹;直径20厘米的标准铜镜正面磨光,背面有铭文和花纹,正中有一"官"字,铭文写有"都省铜坊"字样和"匠人倪成"字样。它们的造型都非常精美。铜镜上还印有4行墨迹,专家估计,墨字本是写在包在铜镜之外的纸张上的,由于历时千年,纸张已化为乌,而墨迹则因为地宫曾经浸水,被印到了铜镜之上。
傍晚时分,一尊保存完好的盘龙莲花座青铜佛像出土。与此前全国各地保存和出土的佛像不同的是:在这座佛像的底座与莲花宝座之间,有一条腾升而上的龙。坐镇现场的宋元考古专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先生不由惊叹?quot;这一造型在全世界都极其罕见。"
为了方便文物的提取,考古人员随后在地宫西南侧砖壁打开了一条切面。之后,整个空间面积还不到1平方米的小小地宫几乎成了"百宝箱":青铜器、木器、玉器、头饰、丝织物、皮革等一件件地被小心取出,发掘现场高潮迭起。
最受世人关注的地宫舍利函的出土,让考古人员煞费了一番脑筋,这个具有浓郁神秘色彩的铁盒子高度有50厘米,近90厘米长,重量却有200多公斤。一直到时针刚刚转到14日的零点,考古人员才最后清除净了地宫中的淤泥,用麻绳包裹上布匹将这个"镇宫之宝"抬出地宫。
经过长达一天的发掘,考古人员从小小的雷峰塔地宫中共取出了包括莲花座青铜佛像、精美的皮质腰带、玉器、铜镜、大量丝织品和可能装有佛螺髻发的铁函在内的60件珍贵文物和数百枚"开元通宝"古钱币。
14日晚上19时整,在浙江省博物馆山洞库房恒温恒湿的模拟环境下,考古人员开始了舍利函的开启工作。在除锈之后,重达200多斤的铁函被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尊通高35厘米的鎏金银质金涂塔立刻引起考古人员的兴奋。这座塔的底座呈方形,边长为12.6厘米,在柔光下闪着熠熠银光。由于舍利函内曾经进水,故底座略带一些铁红色的水锈。方形塔身边长12厘米,四面饰有佛祖故事题材的浅浮雕。塔身上四角各有一根山花蕉叶,呈三角柱形矗立,各面上均有人物形象,记述着佛祖一生的佛传故事。塔身正中矗立着五重相轮,相轮上饰有忍冬、连珠等纹样,十分精美。雷峰塔考古队队长黎毓馨说,与前不久在雷峰塔的天宫中发现的金涂塔,这座塔的做工更为考究,造型更为精美,代表了五代时期吴越国最高的工艺水平。
透过金涂塔塔身镂空处,还可以看到塔内放置着的一个金质容器。考古人员初步断定这应该就是金棺。根据出土的文物和文献分析,金棺内应是吴越王钱(人右加叔)供奉的佛螺髻发无疑。这将是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陕西耀县神通寺发现佛发舍利之后,我国第二次发现佛祖释迦摩尼的发舍利。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所长曹锦炎称,由于金棺是被完整地焊封在金涂塔塔身内的,出于对文物的保护,考古队将不打算打开金涂塔。他同时还说,这座纯银质的金涂塔不仅工艺精美,而且保存十分完好,在考古发现中十分罕见,当属国宝级文物。
在金涂塔的下方,是一个鎏金的银盒,高14厘米,口径为20厘米,因地宫早年渗水,盒内还残留有积水。盒盖上饰有繁缛纤细的双凤缠牡丹纹样,四周等距分布着"千秋万岁"四个楷字。银盒旁绕着一根皮腰带,带扣保存十分完好。皮带的皮革虽然已经腐朽,但纹路痕迹却清晰可见,上面还镶嵌有12件十分精美的银质饰品。
在舍利函的底部,考古专家们还发现了丝织品的痕迹,丝织品的上方覆着一面直径约为20厘米的圆形方角的铜镜和一只鎏金的银牌饰,铜镜的镜纽上犹有丝带穿系。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只蓝色的葫芦状玻璃瓶。
经过四个小时的仔细清理,舍利函中的6件珍贵文物被安全取出。
雷峰塔考古发掘的意义
雷峰塔的考古发掘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告一段落,但是,关于雷峰塔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在接受本社记者独家专访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锦炎欣喜地表示:包括地宫在内的雷峰塔遗址及其文物,对进一步研究吴越国的历史和当时我国南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和对外交流水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曹锦炎称:在出土的文物中,最为珍贵,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包括银质鎏金金涂塔在内的金银器。这位曾经常年在博物馆工作的专家介绍说,中国的金银饰品制作工艺在唐代达到了高峰。作为中国古代质地最为贵重的佛器,这些金银制品做工考究,造型精美,工艺水平十分高超,与此前浙江五代时期几个吴越国国王和王妃的墓葬中出土的精美金银制品一起,代表了当时吴越国王朝先进的工艺制作水平。
根据史料的记载和雷峰塔遗址中出土的碑文,神秘的佛螺髻发就应该供奉在金涂塔内的金质容器里。传说当年阿育王将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分成了84000份,并分供在世界各地。佛螺髻发在雷峰塔地宫中的出现,表明了佛教这个舶来品在当时江浙一带的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了五代时期吴越国对外交流的密切程度。
最能形象反映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是3月11日傍晚出土的盘龙莲花座青铜佛像。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先生分析说,龙是中国本土文化的象征,而佛教是外来文化,这尊佛像的出土代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地宫开启之后会发现丝织品,已是考古专家意料之中的事情。为此,考古所在地宫开启之前,就专门邀请了丝绸方面的专家坐镇指导。丝绸鉴定与保护专家、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员赵丰介绍说,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而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浙江又是中国的丝绸之府,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发现了丝织品的碎片。这一次,考古专家们在地宫和舍利函中均发现了大量的丝织品。经过仔细鉴定,位于舍利函底部的就是与四川蜀锦齐名的著名丝织品--唐代产于绍兴的越罗。赵丰表示:包括罗在内的丝织品的发现和出土对研究浙江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有重大价值。
在地宫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舍利函内银盒旁和舍利函的外面各发现了一根皮腰带,上面还分别镶嵌有十分精美的银质或铜质饰品,带扣也保存得十分完好。曹锦炎推测说,由皮带的精美程度来看,这极有可能是国王钱(人右加叔)自己的贴身用品,或王室内代代相传的珍贵物品,把这些代表王权的物品供奉在塔内,表达了当时王室和整个国家对于这个最早起源于印度的宗教的极度信奉和崇敬之情。他说,皮带精美程度同样也反映了当时吴越国的高超制作工艺。
此外,在舍利函中出土的一个薄胎蓝色的葫芦状玻璃瓶尤其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曹锦炎所长披露说,这个玻璃瓶应该不是国外传入的玻璃制品,当然与我们现在所用的玻璃也有本质的不同。这极有可能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采用特殊工艺制作出来的铅玻璃。他说,这种玻璃制品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因此数量极少。在信奉佛教的唐朝和吴越王国,它仅被王室用来作为供奉佛祖的宗教用品,因此显得弥足珍贵。曹锦炎的说法随后得到了中国考古协会理事长、宋元考古专家徐苹芳先生的肯定。他表示,这个小小的玻璃瓶同样是国宝级文物,它从一个侧面证明了1000多年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此外,雷峰塔独一无二的经砖,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忠实见证人。雷峰塔倒塌之后,发现了部分有孔的塔砖。砖内藏有印刷精美的佛经经卷,代表了北宋初年印刷技术的最高水平。曹锦炎说,这为北宋年间,活字印刷术最早在杭州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曹锦炎还说,在吴越国时期,浙江曾经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高层建筑师--喻浩,他代表了当时中国高层建筑方面的最高水平。曹锦炎说,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吴越国富庶强盛的经济实力,为雷峰塔的建造提供了客观条件,雷峰塔由此也成为中国古代佛塔建筑水平的代表。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发现证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长江和黄河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随后发现的、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同样震惊了世界,并被国外的专家们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
"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确切地说,是从五代的吴越国时期开始的。"曹锦炎,几千年来,包括浙江在内的长江流域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国统治了包括浙江、江苏南部和福建部分地区在内的土地,并采取了发展经济、保境安民的政策。经过吴越王国三代的统治,这里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再加上此时的北方战乱不断,经济文化开始由中原向南移,并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quot;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雷峰塔,就是吴越国的第三代国王钱(人右加叔),为了祈求国泰民安、保佑一方安定而建造的。"这位曾经常年在博物馆工作的研究员说,"由此,对雷峰塔及其文物进行考证和研究,对于研究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历史文化的繁荣具有重大的意义。"
塔基底部辟有井穴式地宫,存放着珍藏有佛螺髻发舍利的纯银阿育王塔和龙莲座释迦牟尼佛坐像等数十件佛教珍贵文物和精美供奉物品。古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砖内,还秘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
http://baike.baidu.com/view/22260.htm
雷峰塔近年来重修了,关于雷峰塔你可以看看百度百科里面的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22260.htm)
至于白娘子的传说,那只是民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