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不是孔子的老师?
老子并不是孔子的老师,只是孔子向老子问过礼而已。
公元前523年,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韩愈的《师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其中郯子是春秋时郯国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氏时代的官职名称的由来;苌弘是东周敬王时候的卿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亦称师襄子,是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
扩资资料: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师说
老子是孔子的老师。
孔子曾经跟很多人学习过,在当时尊师重道的环境下,一日为师,终身若父,所以,可以说很多人都曾经做过孔子的老师,但他这些老师,贤能都不超过孔子。
孔子虽然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但母亲却自幼对他严格管教,所以孔子才“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母亲利用父亲的老关系,请人带孔子去鲁国太师处学习礼仪。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参考资料来源:
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
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世人。老子姓李名耳。
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其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腾文公下》。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与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是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考据写《道德经》的老子不是老聃,是老莱子或者其他什么子,生在孔子之后,当然也就不可能是孔子的老师了。而孔子问礼的对象是另外一个人,也就是说不是老子,这一考据不得了,竟然兴起了门学们叫“老子指伪学”专门挑老子毛病,我们要从上面的内容来真正了解老子要知道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也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软和硬,前和后,善和恶,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其中的一个,相信大家也有所耳闻吧!这个典故比喻一时虽时受到损失,但是可能因此得到好处。坏事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变为好事,这表明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要从正,反,两方面解释。
这五点足以说明老子不是孔子的弟子。
“诸子”的“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春秋时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到春秋末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便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到战国时期,“子”便成为对一般学者的尊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