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作文一篇,《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
展开全部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
——探究学生错误的价值
经常有这样一句话围绕在我们耳边:中国的学生越学上去,想象力就越差,其创新能力也越来越匮乏。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可以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轻松拿奖,却始终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同样在国外,我们的同胞却屡次获得诺贝尔奖。我们不禁反问自己: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我想,我们在寻求标准答案的同时,却忽视了错误的价值,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就是将正确的知识教给学生,但正确的知识由何而来,我们却很少和学生一起来探究,当然,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的掌握知识点,少走很多弯路。所以很多时候,当学生在学习上犯错的时候,我们立马会用“错”字去堵上学生的嘴,更有甚者直接将答案“送”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现有水平,只要求正确答案,这和生产商品又有什么区别?学生的脑袋里只有正确答案的流程,而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却忘记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水平去衡量学生,更不可一味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其实错误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也彰显了学生独特的个性。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去宽容学生的错误,更要善于挖掘错误的原因和价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国外有句谚语:“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错误”,那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
一、 挖掘错误原因,做自己的老师
孔子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可见两千多年的智者就已经认识到错误的宝贵。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应该多鼓励学生思考,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无论对错,都可以帮助学生进步。那错误怎样使学生进步的呢?就需要学生自己挖掘错误原因,找到错误的源头,改变错误观念,学会做自己的老师。
小学生因为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出错是难免的,对于数学这门需要探究的学科,出现错误的理解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如在教学三年级《年、月、日》的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明从3月15日开始阅读一本72页地书,每天读8页,到几月几日能够读完这本书?”,很多同学的计算过程如下:72÷8=9(天),15+9=24,所以读完的那天是3月24日。同样另外一部分学生认为读完的那天应该是3月23日。当时我并没有直接判断对错,而是让学生互相讨论,探究究竟哪种结论符合实际情况。学生们通过掰手指、在日历上数等方法,知道答案应该是3月23日,同时发现错误的原因在于3月15日这一天没有算进去。
在这个知识点处理上,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产生两种不同结论的原因,找出错误答案的根源,这样做,学生不仅影响深刻,同时还利用错误答案让他们做了一回自己的小老师。
二、 巧设“错误陷阱”,在辨析中成长
如果在教学中能有的放矢地设置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题目,在易错的节骨眼上布设“陷阱”,通过错误陷阱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发现学生的思维漏洞,引导学生自我补漏,从而再次遇到陷阱时能够立马看穿,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沉浸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学习体验中。
如在教学例题“湖滨种着一排柳树,每两棵之间的距离是4米,小明从第一棵树跑到第100棵树,一共跑了多少米?”中,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做法:
第一种方法:4×100=400(米)
第二种方法:100-1=99
4×99=396(米)
很多学生一开始认为是第一种做法,这时候我也不回答到底哪种方法是正确的,我举了一个例子:“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4米,现在老师从第一棵树走到第三棵树,老师一共走了多少米?”同时我在黑板上用点画出三棵树的示意图,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关键所在:原来虽然有三棵树,但是它们中间只有两个间隔,也就是间隔数是用树的棵树减去1,所以只要用4去乘以2就可以了,因此第二种方法是正确的。
接下来我又出示了另外一道例题:“围着湖种着一圈柳树,共100棵,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4米,小明跑了一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一名同学上黑板板演,结果如下:
100-1=99, 99×4=396(米)
我提问:“对吗?”
全班同学都回答:“对的。”
我就接着问:“真的对吗?”
学生有些犹豫,但还是回答:“对的。”
“先不要这么快下结论,大家可以像老师一样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把图画出来检验一下,比如说只有3棵树围成一个圈。”我提示他们。
学生听了之后立马动了起来,很快就有人发现了不同之处。不多久,正确的答案就在他们的辨析中产生了:4×100=400(米)。然后请一位同学来解释:原来,排成一排的话,100棵树的间隔就少了1个,只有99个间隔,但是如果围成一个圈的情况,因为首尾两棵树连起来了,所以比排成一排的多了一个间隔,有几棵树就会有几个间隔,100棵树就有100个间隔,这样跑一圈下来算式就应该是4×100=400(米)。由此可见,我们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不妨稍许变换例题的“面目”,提高学生辨析的能力。
通过这两道题让学生知道了自己错误的原因,找出了解决的方法,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方法,而是在理解中掌握知识。
垃圾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只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学生的错误并不是豺狼虎豹,我们要一味的躲开,它只是成功路上的荆棘,伴随着学生成长。只要学生在错误中了解原因,吸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便可争取到明天的成功。同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最终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成为学生乐学的助推器,化错误为神奇!
——探究学生错误的价值
经常有这样一句话围绕在我们耳边:中国的学生越学上去,想象力就越差,其创新能力也越来越匮乏。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可以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轻松拿奖,却始终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同样在国外,我们的同胞却屡次获得诺贝尔奖。我们不禁反问自己: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我想,我们在寻求标准答案的同时,却忽视了错误的价值,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就是将正确的知识教给学生,但正确的知识由何而来,我们却很少和学生一起来探究,当然,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的掌握知识点,少走很多弯路。所以很多时候,当学生在学习上犯错的时候,我们立马会用“错”字去堵上学生的嘴,更有甚者直接将答案“送”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现有水平,只要求正确答案,这和生产商品又有什么区别?学生的脑袋里只有正确答案的流程,而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却忘记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水平去衡量学生,更不可一味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其实错误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也彰显了学生独特的个性。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去宽容学生的错误,更要善于挖掘错误的原因和价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国外有句谚语:“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错误”,那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
一、 挖掘错误原因,做自己的老师
孔子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可见两千多年的智者就已经认识到错误的宝贵。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应该多鼓励学生思考,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无论对错,都可以帮助学生进步。那错误怎样使学生进步的呢?就需要学生自己挖掘错误原因,找到错误的源头,改变错误观念,学会做自己的老师。
小学生因为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出错是难免的,对于数学这门需要探究的学科,出现错误的理解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如在教学三年级《年、月、日》的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明从3月15日开始阅读一本72页地书,每天读8页,到几月几日能够读完这本书?”,很多同学的计算过程如下:72÷8=9(天),15+9=24,所以读完的那天是3月24日。同样另外一部分学生认为读完的那天应该是3月23日。当时我并没有直接判断对错,而是让学生互相讨论,探究究竟哪种结论符合实际情况。学生们通过掰手指、在日历上数等方法,知道答案应该是3月23日,同时发现错误的原因在于3月15日这一天没有算进去。
在这个知识点处理上,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产生两种不同结论的原因,找出错误答案的根源,这样做,学生不仅影响深刻,同时还利用错误答案让他们做了一回自己的小老师。
二、 巧设“错误陷阱”,在辨析中成长
如果在教学中能有的放矢地设置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题目,在易错的节骨眼上布设“陷阱”,通过错误陷阱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发现学生的思维漏洞,引导学生自我补漏,从而再次遇到陷阱时能够立马看穿,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沉浸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学习体验中。
如在教学例题“湖滨种着一排柳树,每两棵之间的距离是4米,小明从第一棵树跑到第100棵树,一共跑了多少米?”中,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做法:
第一种方法:4×100=400(米)
第二种方法:100-1=99
4×99=396(米)
很多学生一开始认为是第一种做法,这时候我也不回答到底哪种方法是正确的,我举了一个例子:“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4米,现在老师从第一棵树走到第三棵树,老师一共走了多少米?”同时我在黑板上用点画出三棵树的示意图,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关键所在:原来虽然有三棵树,但是它们中间只有两个间隔,也就是间隔数是用树的棵树减去1,所以只要用4去乘以2就可以了,因此第二种方法是正确的。
接下来我又出示了另外一道例题:“围着湖种着一圈柳树,共100棵,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4米,小明跑了一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一名同学上黑板板演,结果如下:
100-1=99, 99×4=396(米)
我提问:“对吗?”
全班同学都回答:“对的。”
我就接着问:“真的对吗?”
学生有些犹豫,但还是回答:“对的。”
“先不要这么快下结论,大家可以像老师一样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把图画出来检验一下,比如说只有3棵树围成一个圈。”我提示他们。
学生听了之后立马动了起来,很快就有人发现了不同之处。不多久,正确的答案就在他们的辨析中产生了:4×100=400(米)。然后请一位同学来解释:原来,排成一排的话,100棵树的间隔就少了1个,只有99个间隔,但是如果围成一个圈的情况,因为首尾两棵树连起来了,所以比排成一排的多了一个间隔,有几棵树就会有几个间隔,100棵树就有100个间隔,这样跑一圈下来算式就应该是4×100=400(米)。由此可见,我们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不妨稍许变换例题的“面目”,提高学生辨析的能力。
通过这两道题让学生知道了自己错误的原因,找出了解决的方法,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方法,而是在理解中掌握知识。
垃圾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只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学生的错误并不是豺狼虎豹,我们要一味的躲开,它只是成功路上的荆棘,伴随着学生成长。只要学生在错误中了解原因,吸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便可争取到明天的成功。同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最终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成为学生乐学的助推器,化错误为神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