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中的马走日是什么意思
中国象棋中的马走日的意思是:中国象棋中的马的走法是每步直一格再斜一格,即先横着或直着走一格,然后再斜着走一个对角线,可进可退,可越过河界。
马是象棋中的一个子,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都有马,走法也一样,就是横着或者竖着移动一格,再斜着移动一格完成一步,也就是马走“日”,同时可以控制8个点位,素有八面威风之称,可以穿越其他的子,但是中国象棋里的马,有“蹩腿”一说法,学象棋必学的蹩马腿。
在中国象棋里,马的活动类似于象,马有马脚,象有象眼,马腿可以被憋住,象眼可以被噻住,然而从活动范围来看,马的灵活性远大于象,马可以通过操控踏遍整个棋盘,而象只能死守于楚汉两边,黑红双象只能各为其主。这就有点形同古代文官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在朝廷里出谋划策一样。
扩展资料:
中国象棋中的马的术语:
1、马后炮:指的是马跟对方的老将在一条直线或横线上中局隔一个格,炮在后将军,马控制的八个点中,刚好控制将的逃跑路线,此杀法在中局或者残局是非常有力的凶着或是一种强力牵制。
2、卧槽马:指的是在象前一个的位置的马,可将军,可抽车,配合肋线的车炮有强劲的攻杀力,是最常用的凶狠着法之一。
3、钓鱼马:他的位置是在对方两个原位炮的内侧一格的位置,两个落脚点控制着一侧将门及九宫花心位置,大大减少了对方老将逃跑的路线,对方士相全的情况下,且只有一个子去配合的话,杀伤力不高,但若有第三个子配合,变得威力无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 (象棋里的一只棋子)
马是象棋(包括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中的棋子,走法是每步直一格再斜一格,即先横着或直着走一格,然后再斜着走一个对角线,可进可退,可越过河界,俗称“马走‘日’字”。
中国象棋中的马在走子的过程中,不能穿越棋子,因此马怕卡位,俗称马蹩脚或蹩马腿。国际象棋中的马走法也是直一格斜一格,但可以穿越棋子,没有蹩马腿的限制。
走法规则
走动的方法是每步一直一斜,即先横着或直着走一格,然后再斜着走一个对角线,俗称“马走日”。马一次可走的选择点最多可以达到四周的八个点,故有“八面威风”之说。但每步行走过程中不能穿越其他棋子,如果在要去的方向("一直"后所处的位置)有别的棋子挡住,马就无法走过去,俗称“蹩马腿”。
扩展资料
1、八角马:也称“定将马”。指的是用马在对方九宫任何一个士角位置上,与对方将(帅)形成对角,限制其活动,再利用其他子力杀死对方的方法,称为“八角马”, 在其它子力的配合下能构成难解的杀势。
如,在黑方阵地上的红马为“八角马”,在兵的配合下形成绝杀。马在九宫上点位置八面威风,可以控制棋盘八个点,又制住了老将的活动范围,所以称八角马。
2、金钩马:也称为“金钩挂玉”,车、马联杀中的一种弃车杀王的精彩杀局。金钩马是车马配合的一种杀法,以弃车在运马挂角的杀局。
3、高钓马:利用马在对方原始将(帅)位的田字格对角以上一格作策应,继而形成的攻击局面叫做高掉马。高钓马因为位置高,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是却是象棋中不可忽视的攻击方法。高钓马可以锁住九宫两边的中间点,这样,如果有车或是兵进行横线攻击,而将(帅)又不在原始的位置,就很容易形成绝杀。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象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棋,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
中国象棋是中国棋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趣味浓厚,基本规则简明易懂。中国象棋在中国的群众中基础远远超过围棋,是普及最广的棋类项目,中国象棋已流传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象棋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圆形棋子共有32个,红黑二色各有16个棋子,摆放和活动在交叉点上。双方交替行棋,先把对方的将(帅)"将死"的一方获胜。
中国象棋起源于中国[1]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国际象棋也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2]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就对其形制以及玩乐方法作过专门记载:"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营并进,道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说,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当于骰子。(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颗;比赛的方法是分曹并进。(指必须两人或两组对局联赛),相互进攻,逼迫对方于死路;最后是赢者"牟"(指成倍)取胜利。击败了敌兵(春秋时兵制,以5人为伍),而发出了胜利的欢呼。
汉刘向《说苑·善说》亦记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意即劝孟,不妨也像"燕"国一样,斗象棋观歌舞,逍遥一二。所有这些,说明在战国时代"象棋"已经成为一项经常的活动了。因此象棋产生的时间,当在战国之前。
推荐于2017-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