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文学
展开全部
对中国当代文学如何评价,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德国汉学家顾彬为代表的“垃圾说”,把中国当代文学看得一无是处,形同“垃圾”;一种看法则认为中国当代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超越了中国现代文学。但持这两种看法的论者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他们都没有阐明自己的评价标准。顾彬把中国当代文学视为“垃圾”,但为什么是“垃圾”则语焉不详;持肯定看法的论者,如陈晓明和孟繁华,也只是列举了一些作家和作品的名字,并没有进行具体分析,因此,我们同样不太清楚他们进行肯定的标准是什么。
有鉴于此,我认为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前提,首先应该明确衡量标准,才有利于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出公允的、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才有利于讨论进一步地深入下去。
我认为,评价中国当代文学,不妨首先进行比较与鉴别。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比较才有鉴别。说到文学,任何时代平庸的、二三流的作家和作品都占绝大多数。中国当代文学尤甚。但标志一个时代文学高度的作品,数量越多,这个时代的文学成就越高。以中国古代文学而论,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代表了各自时代的文学高度。我们今天看到的作家作品,是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后流传下来的,而当时那些海量的平庸之作则被过滤掉了。唐诗的兴盛,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之外,还有许多高质量的诗人及其作品,形成了一个众星闪耀、大师云集的景观。再看中国现代文学(五四至建国前),它的最高成就是由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体现的,而在这些大师之外,还有张爱玲、沈从文、叶圣陶等一大批作家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前30年为第一阶段;1979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前三十年,虽然有大量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存在,但代表这一时期最高创作水平和有影响力的作品,则是以“三红一创”为代表的“红色经典”。不管这些作品自身有什么局限性,但出版后都一版再版,广为流传。尔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毒草加以批判;到了新时期,由于受西方文学观念和思潮的影响,因这些作品的“革命”意识形态和“宏大叙事”而被贬损。但今天,人们在回望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时,又不得不承认它们是“红色经典”。这就是说,这些作品经受住了时间老人的检验。
新时期三十年,文艺得到了解放,作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先后出现了伤痕、反思、改革、先锋、实验、新写实、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阶段,其中也有一些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但有没有堪称新时期的“三红一创”?有没有当今的“鲁郭茅巴老曹”?有没有堪称伟大或大师级的作家和作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大概都感到底气不足。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虽然一些作家的作品被介绍到国外,但真正堪称世界级的中国作家,似乎还没有。有人可能会说,高行健应该算一个。但遗憾的是,他在获得诺奖之时已经加入了法国国籍。不过,我觉得现在就断言中国当代没有伟大的作家和作品,还为时尚早。新时期文学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和过滤。莎士比亚、李白、杜甫在世时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倒是后人发现了他们的伟大。但愿当代作家也会有被后人重新发现的幸运。
就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来看,虽然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但一是数量太少,二是群龙无首,而二三流的、平庸的和不入流的作家和作品又实在太多。所以,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水平”不高。这种状况很像没有盖完的宝塔:有塔身而无塔顶。
然而,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好的文学?什么是堪称伟大或大师的作家?古今中外的研究者却难有一致的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原因者何?我觉得与文学自身的复杂性、多面性、流变性有关。文学就像一个圆球体,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使得置身其中的作家和理论家无法窥其全貌,只能从自己的(有局限)角度来认识文学。这种情况颇像苏轼描写庐山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会有众多的文学流派和学说此起彼伏?其原因就在这里。所以,伟大的或大师级的作家,也都互不相同。相反,倘若他与某位大师类似了,恐怕也就难以被称为大师了。
尽管我们不能给文学下一个都能认可的定义,尽管大师与大师不同,我们仍然能可以从“不同”中找到“同”;从变化中寻找到某些不变的东西。正是有了这些“同”与“不变”的东西,文学才成其为“文学”。比如,伟大的作家一般都具有丰富、甚至是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渊博学识;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思想能力;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具有超强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意识;具有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而他们的作品,都具有特殊性、创造性、丰富性、新奇性和深刻性诸特征。
但是,大师毕竟是少数。所以,堪称伟大的作品也必然是少数。因此,文学是分层次的。具体来说,我粗略地把文学分为这样几个层次或级别:一是理念化和宣谕式的文学。这些作品大都来自某种既有的理念,由此结构故事、设置人物。因此,人物是理念的化身,其目的是达到宣传教育的效果。二是生活体验的层次。这些作品显示出作家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也有自己的某些体验和真情实感。但这些作品往往缺乏对生活与现实的整体把握而欠应有的深刻,让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说,叫做不能“说明生活”。三是人生体验的层次。这些作家和作品既来自于生活又实现了对生活的超越,上升到了对人的命运及其精神世界的探寻,富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四是形象化的哲学层次。所谓“形象化的哲学”,是说这些作品具有哲学的高度和人类意识乃至进入了宇宙境界,然而这一切都被形象化了,即是说,作家的哲学观念是完全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细节融合在一起的,就像盐溶解于水一样。更为重要的是,作品所表现的哲学观,不是在重复、演绎某个哲学家的观念,而完全出自作家自己对人与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哲学化了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红楼梦》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如果上述的划分可以成立的话,就不难得出如下的结论:处于一、二层次的作家和作品,在当代文学中占绝大多数;进入第三层次即人生体验层次的作家与作品已是屈指可数;而进入形象化哲学层次的作家和作品则几近于无。那么,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水平究竟如何,难道还用再多费口舌吗?
当代作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作家的文化水平也普遍高于建国初期的“工农兵”作家,历史转型期的大变革也为作家的创作提供着丰富的素材,可是为什么中国当代文学总是难以出现大作家和大作品呢?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和进一步探讨。
有鉴于此,我认为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前提,首先应该明确衡量标准,才有利于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出公允的、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才有利于讨论进一步地深入下去。
我认为,评价中国当代文学,不妨首先进行比较与鉴别。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比较才有鉴别。说到文学,任何时代平庸的、二三流的作家和作品都占绝大多数。中国当代文学尤甚。但标志一个时代文学高度的作品,数量越多,这个时代的文学成就越高。以中国古代文学而论,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代表了各自时代的文学高度。我们今天看到的作家作品,是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后流传下来的,而当时那些海量的平庸之作则被过滤掉了。唐诗的兴盛,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之外,还有许多高质量的诗人及其作品,形成了一个众星闪耀、大师云集的景观。再看中国现代文学(五四至建国前),它的最高成就是由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体现的,而在这些大师之外,还有张爱玲、沈从文、叶圣陶等一大批作家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前30年为第一阶段;1979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前三十年,虽然有大量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存在,但代表这一时期最高创作水平和有影响力的作品,则是以“三红一创”为代表的“红色经典”。不管这些作品自身有什么局限性,但出版后都一版再版,广为流传。尔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毒草加以批判;到了新时期,由于受西方文学观念和思潮的影响,因这些作品的“革命”意识形态和“宏大叙事”而被贬损。但今天,人们在回望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时,又不得不承认它们是“红色经典”。这就是说,这些作品经受住了时间老人的检验。
新时期三十年,文艺得到了解放,作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先后出现了伤痕、反思、改革、先锋、实验、新写实、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阶段,其中也有一些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但有没有堪称新时期的“三红一创”?有没有当今的“鲁郭茅巴老曹”?有没有堪称伟大或大师级的作家和作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大概都感到底气不足。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虽然一些作家的作品被介绍到国外,但真正堪称世界级的中国作家,似乎还没有。有人可能会说,高行健应该算一个。但遗憾的是,他在获得诺奖之时已经加入了法国国籍。不过,我觉得现在就断言中国当代没有伟大的作家和作品,还为时尚早。新时期文学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和过滤。莎士比亚、李白、杜甫在世时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倒是后人发现了他们的伟大。但愿当代作家也会有被后人重新发现的幸运。
就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来看,虽然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但一是数量太少,二是群龙无首,而二三流的、平庸的和不入流的作家和作品又实在太多。所以,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水平”不高。这种状况很像没有盖完的宝塔:有塔身而无塔顶。
然而,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好的文学?什么是堪称伟大或大师的作家?古今中外的研究者却难有一致的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原因者何?我觉得与文学自身的复杂性、多面性、流变性有关。文学就像一个圆球体,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使得置身其中的作家和理论家无法窥其全貌,只能从自己的(有局限)角度来认识文学。这种情况颇像苏轼描写庐山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会有众多的文学流派和学说此起彼伏?其原因就在这里。所以,伟大的或大师级的作家,也都互不相同。相反,倘若他与某位大师类似了,恐怕也就难以被称为大师了。
尽管我们不能给文学下一个都能认可的定义,尽管大师与大师不同,我们仍然能可以从“不同”中找到“同”;从变化中寻找到某些不变的东西。正是有了这些“同”与“不变”的东西,文学才成其为“文学”。比如,伟大的作家一般都具有丰富、甚至是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渊博学识;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思想能力;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具有超强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意识;具有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而他们的作品,都具有特殊性、创造性、丰富性、新奇性和深刻性诸特征。
但是,大师毕竟是少数。所以,堪称伟大的作品也必然是少数。因此,文学是分层次的。具体来说,我粗略地把文学分为这样几个层次或级别:一是理念化和宣谕式的文学。这些作品大都来自某种既有的理念,由此结构故事、设置人物。因此,人物是理念的化身,其目的是达到宣传教育的效果。二是生活体验的层次。这些作品显示出作家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也有自己的某些体验和真情实感。但这些作品往往缺乏对生活与现实的整体把握而欠应有的深刻,让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说,叫做不能“说明生活”。三是人生体验的层次。这些作家和作品既来自于生活又实现了对生活的超越,上升到了对人的命运及其精神世界的探寻,富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四是形象化的哲学层次。所谓“形象化的哲学”,是说这些作品具有哲学的高度和人类意识乃至进入了宇宙境界,然而这一切都被形象化了,即是说,作家的哲学观念是完全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细节融合在一起的,就像盐溶解于水一样。更为重要的是,作品所表现的哲学观,不是在重复、演绎某个哲学家的观念,而完全出自作家自己对人与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哲学化了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红楼梦》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如果上述的划分可以成立的话,就不难得出如下的结论:处于一、二层次的作家和作品,在当代文学中占绝大多数;进入第三层次即人生体验层次的作家与作品已是屈指可数;而进入形象化哲学层次的作家和作品则几近于无。那么,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水平究竟如何,难道还用再多费口舌吗?
当代作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作家的文化水平也普遍高于建国初期的“工农兵”作家,历史转型期的大变革也为作家的创作提供着丰富的素材,可是为什么中国当代文学总是难以出现大作家和大作品呢?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和进一步探讨。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