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亚里士多德的"善"与"德性

 我来答
fxrxwh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7-11-27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7.1万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2.5亿
展开全部
在伦理学中,德性问题始终是一个永恒话题。毕达哥拉斯曾把德性归为数目的比例关系,苏格拉底明确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柏拉图则确立了著名的四德性说。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和发展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德性论,为后世的德性伦理奠定了基础,开辟了研究的新起点。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因而他的理论和思想必然的要受到柏拉图的影响,但与他人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并不只局限于柏拉图的观念,并没有被柏拉图的思想所禁锢,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扬弃和发展。因为他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所以亚里士多德是更注重思辨的,更注重理性的。故此,他把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转向了理智的现实主义,这在他的德性观上也有体现。他把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但显然,在他的观念中,理智德性才是德性的本质德性,理性才是德性的根本,这便为后世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对于现世的我们仍有重大意义。当今社会一系列道德问题事件的发生,无不在昭示着人们道德意识的普遍缺失。亚里士多德对德性论的研究和分析,无疑是为我们正确认识德性知识,培养正确的道德意识树立了理论参照系。他的德性理念影响人们伦理道德和幸福生活的理解,揭示了德性的理性实质。加深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人们对当前道德问题的反思,使人们更多的去关注人的理性,理智的去思考和应对所产生的问题,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仅适度而且明智,从而达到最高的善,实现生活的幸福与完满。

二、德性:适度和理性的品质

(一)德性
正如奥斯特沃特所说,德性(arete)在所有希腊伦理学体系中都是最根本的概念。其本义指任何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是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对人而言,“德性”就是使人之为人的本性。在广泛意义上,亚里士多德也把德性的概念用于所有生命物及其实现活动中。譬如,他说过马的德性,在于它善于奔跑,眼睛的德性,在于它的视力灵敏。然而,德性运用于人中具有特定的意义。他认为,灵魂有一个无逻各斯的部分和一个有逻各斯的部分,当然,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德性对应于灵魂的非逻各斯的部分的欲望。“如果欲望的部分更适合于说是有逻各斯的,那么灵魂的逻各斯的部分就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一个部分是在严格意义上具有逻各斯,另一个部分则是在像听从父亲那样听从逻各斯的意义上分有逻各斯。德性的区分也是同灵魂的划分相应的。”[1]由此,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德性也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前者主要通过习惯养成,后者则通过教导而生成。人的德性应该指这两种德性的融会贯通。
(二)道德德性:适度的品质
1、德性是品质
道德德性就是值得称赞的品质,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品质。亚里士多德认为,“既然灵魂的状态有三种:感情、能力与品质,德性必是其中之一。”[2]感情就是和快乐与痛苦相伴随的那些情感;能力使我们能获得这些感情;而品质则是我们同这些感情的好坏关系。之所以德性是品质,不是感情或能力,是因为,其一,判断一个人为好人或坏人,并不是根据他的感情或能力,而是根据他的德性或恶。其二,德性是选择的或包含选择的,而有些感情并不是出于选择的,譬如愤怒或恐惧等。另外我们能被感情所感动,而对于德性却不能如是说。其三,道德德性是习惯养成的,而能力则是自然赋予的。故此,亚里士多德说“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要使这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它优秀的功能。……人的德性就是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品的品质”[3]。
德性作为一种高贵的品质,是我们通过习惯养成的,它既不出于自然,也不反乎于自然。首先,我们是通过习惯来完善自然赋予我们接受德性的这种能力。其次,我们总是先获得自然馈赠我们所有能力的潜能,然后才在我们的活动中显现。最后,“德性因何原因和手段而养成,也因何原因和手段而毁丧。”[4]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好琴师和坏琴师都出于操琴,优秀或蹩脚的建筑师都出于好的或坏的建筑活动。“我们是怎样的就取决于我们的实现活动的性质”。[5]因而,作为一个有德性的人,我们必须要做合德性的行为,而对于这种行为,我们必须是有意识的,是出于一种确定的稳定的品质选择去那样做的。
2、德性是适度
德性产生、养成、毁灭并实现于同一活动,而我们是怎样的又取决自身实现活动的性质。亚里士多德认为,有这样三种品质:“两种恶——其中一种是过度,一种是不及——和一种作为它们中间的适度的德性。”[6]过度和不及这两个极端彼此相反,适度同二者也完全相背。如果我们称在怒气上适度的人是温和的人,在怒气上过度的人是愠怒的人,在怒气上不及的人是麻木的人,那么,对于愠怒的人来说,温和的人是麻木的,对于麻木的人来说,温和的人又是愠怒的。由此可知,适度对于过度来说是不及,对于不及来说又是过度。而过度和不及都会阻碍实现活动的完满形成。但德性作为一种值得称赞的品质,“既使得它是其德性的那事物的状态好,又使得那事物的活动完成得好”,[7]“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8]因而,德性便是一种适度。“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适度之中。……德性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在感情与实践中,恶要么达不到正确,要么超过正确。德性则找到并且选取那个正确。所以虽然从其本质或概念来说德性是适度,从最高善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极端。”[9]亚里士多德把德性看作是两种恶的中间即适度,这便是他的“中道”思想,他将中道看作最高善的极端的美。这种中庸之道同孔子的思想有相同之处。首先,他们都把中庸之道作为最高的善。其次,他们都强调“中”,不走极端,体现出一种理性思想。但两者亦有不同之处,孔子的中庸是人先天就有的,通过“仁”来实现,更侧重于人性。而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中道德性是在后天的习惯中养成的,更侧重获得真理和求知的部分。
(三)理智德性:理性中的品质
理智德性是一种思考、求知的德性。理智德性侧重于理性思维,它是人的灵魂中理性部分的优秀、杰出的品质。“德性作为对于我们的中庸之道,它是一种具有选择能力的品质。它受到理性的规定,像一个明智的人那样提出要求。” [10]亚里士多德虽曾反对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认为“他在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11]但他也承认德性离不开理性。他将理性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思考其始因不变的那些事物,另一个部分思考可变的事物。……这两个部分中,一个可以称为知识的部分,另一个可以称为推理的部分。”[12]人在灵魂中通过肯定或否定获得真的方式有五种,“即技艺、科学、明智、智慧和努斯”。技艺就是“一种与真实的制作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品质”,这种制作是不同于实践的,它们的逻各斯不同也不互相包含。科学是永恒的,它的对象“是由于必然性而存在的”[13]。科学也是可以传授的,科学的知识是可以学得的。明智是一种“同善恶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求真的实践品质”[14]。智慧是“科学中的最为完善者”、“是关于最高等的题材的、居首位的科学”[15]。努斯就是我们推理的和实践的理智。亚里士多德把理智德性又分为理论理性的和实践理性的,技艺、科学、智慧和努斯是理论理性的德性,而明智则是实践理性的德性,它们的最终目的和最后结果都是追求幸福。
(四)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的联系
虽然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有很大差异,但它们也是有联系的。首先,道德德性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这先是由世间动物的特征中推理出的。但人是理性的动物,是遵循一定逻各斯的,无论是言论的逻各斯,还是生活的逻各斯,都是人的理性,这是人之为人的独特功能,相对于他物来说,人是最具有理性的,因而人在具有道德德性的同时也具有理智德性。其次,德性的最高和最终目的是追求善和幸福,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当然也不例外。前者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由习惯养成一种适度的品质,这种品质之所以要适度,也就是为了达到最高善,是人的生活得到幸福和完满。后者把人的理性加在适度的品质上,从而更好地完善行为,以此来追求和实现善与幸福。最后,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方面,道德德性离不开理智德性,离开了理智德性就没有了严格意义上的善。人是理性动物,理性是人的特有功能,如果一事物的德性在于其功能的充分发挥,那么人的德性就在于人的理性功能的卓越展现,因而理智德性是对道德德性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理智德性也离不开道德德性,道德德性是最基本的德性,离开了道德德性也不可能有理智德性。道德德性是德性的基础,理智德性在道德德性的基础上才能升华到最高善。道德德性使我们确定目的,理智德性使我们选择实现目的的正确手段。理智德性与适度的品质保持一致时,才能使德性进入更高的层次。

三、结语

综上可知,亚里士多德将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他认为道德德性是通过习惯养成的,理智德性则是由教导生成的。道德德性既不出于自然,也不反乎于自然。在人的灵魂的三种状态——感情、能力和品质中,德性是一种品质,一种适度选择的品质。理智德性则又可分为理论理性的和实践理性的。智慧是理论理性的德性,是人的最高等的德性;明智是实践理性的德性,是具体的德性,是正确的逻各斯。只有将道德德性和理论德性结合起来的才能更好地完善人的德性,舍弃或偏重一方都是不正确的。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在吸收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和发展而来的,它不同于孟子的德性观,孟子虽未明确提出“德性”这一概念,但他的言论阐述了“德”的理念。孟子的德性观主要体现在“性善论”和“仁政”方面,他强调人性本善,并由此引出四端说,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其本意是肯定价值意识内在于自觉心,也就是说,孟子认为德性是人自身所本有的,并非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是由习惯养成的或教导生成的。对于“仁政”,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扩大到政治领域,遂有“仁政”之说,他所谓仁政即“使人民安乐之设施”[16],也即“王道”,孟子认为君主应按美好的德性施行仁政,取得民心,从而王天下。而亚氏则把公正德性合法结合在一起,以此来维护城邦的长久和稳固,他把公正德性和平等德性放在第一位,而非民生。但毫无疑问,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伦理思想最悠久的传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它开创了西方伦理哲学的新天地。亚里士多德把柏拉图激情的理想主义转向理智的现实主义,注意吸收各门学科的成果,以生物学作为自己哲学的知识背景,并改变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式的问答法,而以探索性的分析见长,以理性主义的基调为西方哲学确立了基本的观念和方向,凝聚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为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伦理学提供更多的发展前景。而对于道德意识越来越淡薄的当今社会,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就更具有更好的现实意义。
名片
2024-10-28 广告
作为优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一员,Altair HyperWorks是我们重点代理的CAE软件套件。该软件以其全面的仿真能力、丰富的建模工具和高效的优化设计功能著称,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能源及电子等行业。HyperWorks通过集成...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名片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