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向爸爸借了500向妈妈借了500。 买了一双鞋子花了970 ,剩下 30 。还给他爸爸10块
解法思路如下:
向爸爸借500,向妈妈借500,买双皮鞋花掉了970,剩下30元,还给爸爸10元,妈妈10元,就是还欠爸爸490,妈妈490。
490+490=980元,意思就是你借了爸爸490,妈妈490。因为已经各还了10元,不是借500元了。
计算:借了爸爸490,妈妈490. 490+490=980元(借钱的总金额),买鞋子用了970元。所以剩下10元。
另一个思路:
最先向父母各借500元,后又还回每人10元,自己最后实际借钱980元,买鞋970元,还剩10元在自己手上。
至于1000-980=20,20是还款数,而不是买鞋后剩余金钱数,这20元既跟自己手里的10元钱无关,也跟“还有10元呢”无关(根本不存在)。
1000-980=20,20-自己手中的10元=还有10元呢?后面这个算式不成立,已还款数、剩余款数不能划等号。
此题是个混淆是非题。每次剩余的钱不能相加,相加没有任何意义。
例如,你有100元钱,第一次花十元剩九十元,第二次,花掉十元省八十元,第三次在花掉十元省七十元,第四次,省六十元,等等依次下去,最后剩十元。
加法法则:
在加法或者减法中使用“截位法”时,直接从左边高位开始相加或者相减(同时注意下一位是否需要进位与错位),知道得到选项要求精度的答案为止。在乘法或者除法中使用“截位法”时,为了使所得结果尽可能精确,需要注意截位近似的方向:
一、扩大(或缩小)一个乘数因子,则需缩小(或扩大)另一个乘数因子。
二、扩大(或缩小)被除数,则需扩大(或缩小)除数。如果是求“两个乘积的和或者差(即a*b+/-c*d)。
三、扩大(或缩小)加号的一侧,则需缩小(或扩大)加号的另一侧。
四、扩大(或缩小)减号的一侧,则需扩大(或缩小)减号的另一侧。
先把给爸爸和妈妈的十元钱加起来,这样的话就是二十元,再把自己手里了十元加起来,三十元买衣服的钱加起来就是九百七十元,这样一家也就是正好一千元,该题涉及逻辑关系。
研究在问题和答案范围内所产生的各种逻辑问题。它以现代逻辑作为工具,其自身一方面表明了“非标准逻辑的进展”,同时也体现了“逻辑系统和方法”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所谓问题,从传统二值逻辑看来,没有断定什么,不表达命题,不具有真假,但在问题逻辑中问句成了研究的对象,它有自己的逻辑特征:问题由预设与问式组成,是一种要求回答的思维形式。问题据答案可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是E否的问题。例如“今天是11月10号吗?”
第二种是列举事项的问题。例如“偶数的一个实例是什么?”。第三种是寻求指令的问题。例如“这道题是怎么做的?”。问题的真假是根据问题答案的真假来确定,其真值有真、假、不当。不当的问题也可以认为不是真正的问题,不予考虑。于是只有真、假二值。
各种问题之间有各种真假关系,并可构成推理。问题逻辑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在讨论命题间的关系时涉及到问题与回答之间的联系。中世纪也有过讨论,但对问题逻辑的大量的有价值研究还是在20世纪以后,随着自然语言逻辑的新领域的出现,问题逻辑的研究才真正进入发展时期。
由于自然语言逻辑的不太成熟,对问题逻辑来说也不可能有成熟的理论、完善的系统。但它既已作为独立分支,一定会获得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