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的四要素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幼儿园课程四要素分别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1、课程目标:指幼儿园课程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及评价课程的主要依据。
2、课程内容:指可以达成课程目标的教育经验。课程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组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决定着幼儿园课程目标能否达成,也影响着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方式。
3、课程实施:帮助幼儿获得经验、达成课程目标的过程。课程实施的途径、方法及组织形式等既由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决定,同时也会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
4、课程评价:既要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同时也要监控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及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课程,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课程覆盖的内容
从时间的边界来看,幼儿园课程覆盖了幼儿从来园到离园的整个过程;从空间的范围来看,幼儿园课程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内;
从覆盖的内容来看,幼儿园课程涵盖了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所有内容;从活动的形式来看,幼儿园课程囊括了幼儿在园所内的游戏、学习、生活以及运动;从幼儿园课程的本质来说,其最核心的本质是幼儿与外部环境的互动。
展开全部
幼儿园课程的四要素:
1. 幼儿园课程目标
2. 幼儿园课程内容
3. 幼儿园课程组织实施
4. 幼儿园课程评价
幼儿园课程(curriculum of kindergarten)
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这个定义有如下几个要点:
①幼儿园课程是“活动”。有关课程本质的观点当中,“学科教材说”、“目标说”以及“计划说”,要么是其教育价值取向不适合幼儿园,要么是过于注重课程的外在部分或局部,已经淡出了课程研究者的视线。而“经验说”则随着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潮的兴起,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占据支配地位。但是将课程理解为学习经验,由于学习经验的主观性,造成教师不容易把握,教师比较容易驾驭的是学科教材。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可以跳出传统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在学习经验和学科教材的结合点――活动上来思考课程。
用活动来解释幼儿园课程,有其优越之处:一方面,活动具有主体性和对象性,作为活动的两大要素――对象和主体并存在活动当中。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将课程理解为“活动”,有利于研究者和教师同时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此外,活动自身有一定的存在的形式,教师比较容易把握和控制。同时由于课程具有双重转换性,外在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方式可以通过学习者的活动内化为主观的学习经验,而学习者的学习经验也可以外化为态度、技能、动作方式等,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在活动中得到完善、重组和改造。因此课程工作者可以通过活动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水平,也可以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提供活动材料来干预儿童的活动,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经验。另一方面,活动一词更能够反映幼儿学习的本质和特点,因而更适合用来解释幼儿园课程。
②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活动”。学习经验前边加上“有益的”是为了突出幼儿园课程的目的性,以克服用活动来定义幼儿园课程可能带来的偏颇――过于注重活动的外在形式和过程,而忽视甚至忘却活动的目的,视活动本身为目的,为了活动而活动。
当然,活动过程必然伴随着某种结果。幼儿在活动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活动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一定印象,留下一些关于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记忆,但这些内容并不一定与教育期望相一致,也就是说,有些活动的结果并不是教育者想要的。因此,把幼儿园课程定义为“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活动”,可以进一步明确幼儿园课程的目的,使过程与结果、内容与形式和谐地统一起来。
③幼儿园课程是“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课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决不是“上课”或者所上各门课的叠加。凡是作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而被运用,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活动,无论是上课、游戏还是生活活动,都是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课程的下位概念,幼儿园课程也有其属概念所具有的一般形态,也遵循属概念的一般分类标准。但是在现实当中,幼儿园课程分类方法和课程类型有其特殊性。比如一些国际知名的幼儿园课程方案,是按照其创立者的名字或者所依据的儿童发展理论创始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如“蒙台梭利教育方案”和“皮亚杰早期教育方案”等。也有一些幼儿园课程是根据某种价值追求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的某种特色来命名的,如“学会学习课程”、“生存 课程”、“素质教育课程”、“游戏课程”等。这些幼儿园课程从教育理念到实施方法各有特色,但同属于课程形态,只是在课程结构上有所不同。
1. 幼儿园课程目标
2. 幼儿园课程内容
3. 幼儿园课程组织实施
4. 幼儿园课程评价
幼儿园课程(curriculum of kindergarten)
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这个定义有如下几个要点:
①幼儿园课程是“活动”。有关课程本质的观点当中,“学科教材说”、“目标说”以及“计划说”,要么是其教育价值取向不适合幼儿园,要么是过于注重课程的外在部分或局部,已经淡出了课程研究者的视线。而“经验说”则随着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潮的兴起,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占据支配地位。但是将课程理解为学习经验,由于学习经验的主观性,造成教师不容易把握,教师比较容易驾驭的是学科教材。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可以跳出传统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在学习经验和学科教材的结合点――活动上来思考课程。
用活动来解释幼儿园课程,有其优越之处:一方面,活动具有主体性和对象性,作为活动的两大要素――对象和主体并存在活动当中。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将课程理解为“活动”,有利于研究者和教师同时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此外,活动自身有一定的存在的形式,教师比较容易把握和控制。同时由于课程具有双重转换性,外在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方式可以通过学习者的活动内化为主观的学习经验,而学习者的学习经验也可以外化为态度、技能、动作方式等,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在活动中得到完善、重组和改造。因此课程工作者可以通过活动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水平,也可以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提供活动材料来干预儿童的活动,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经验。另一方面,活动一词更能够反映幼儿学习的本质和特点,因而更适合用来解释幼儿园课程。
②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活动”。学习经验前边加上“有益的”是为了突出幼儿园课程的目的性,以克服用活动来定义幼儿园课程可能带来的偏颇――过于注重活动的外在形式和过程,而忽视甚至忘却活动的目的,视活动本身为目的,为了活动而活动。
当然,活动过程必然伴随着某种结果。幼儿在活动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活动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一定印象,留下一些关于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记忆,但这些内容并不一定与教育期望相一致,也就是说,有些活动的结果并不是教育者想要的。因此,把幼儿园课程定义为“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活动”,可以进一步明确幼儿园课程的目的,使过程与结果、内容与形式和谐地统一起来。
③幼儿园课程是“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课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决不是“上课”或者所上各门课的叠加。凡是作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而被运用,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活动,无论是上课、游戏还是生活活动,都是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课程的下位概念,幼儿园课程也有其属概念所具有的一般形态,也遵循属概念的一般分类标准。但是在现实当中,幼儿园课程分类方法和课程类型有其特殊性。比如一些国际知名的幼儿园课程方案,是按照其创立者的名字或者所依据的儿童发展理论创始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如“蒙台梭利教育方案”和“皮亚杰早期教育方案”等。也有一些幼儿园课程是根据某种价值追求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的某种特色来命名的,如“学会学习课程”、“生存 课程”、“素质教育课程”、“游戏课程”等。这些幼儿园课程从教育理念到实施方法各有特色,但同属于课程形态,只是在课程结构上有所不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