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答地理主观题。。。?
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9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主观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近年来,文综地理高考试题中,主观题基本稳定在三种题型中。第一种:选择型主观题。答题的过程方法和选择题一样,只不过不一定是单项选择,是有多少选多少。第二种:填空型主观题。第三种:简答型主观题。这两种类型的主观题在答题方法与技巧上要求较高:不仅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但许多考生在答卷上表现为:语句不完整,语言不规范,非术语化现象严重,缺少关键词,条理不清,废话较多,甚至脱题,使答案不够准确、完整,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一、主观题的答题步骤
1、认真审题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把握命题的指向,才能有的放矢。一道问答题有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内容回答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制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或答案的性质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式词则为回答的方式。例如题目要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题目中心词是“水能开发”;条件限制词是“图示小区域”、“有利”;内容回答词是“因素”;解答方式词是“扼要说明”。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审明中心词,明确所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对此可以采用对中心词添加着重号或添加圆圈的做法,以提醒自己围绕中心,不要脱离主题。其次是审条件限制词,依据条件限制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并进行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再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进一步提炼,形成最终符合题意的简明扼要的答案。
2、判读图像,提取有用信息
对于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像,只要深刻领悟其读图方法和要领,判读也并非难事。为了节约时间,最好单刀直入,根据题目要求提取有用信息。例如题目要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这里必需提取的有用信息是:图示小区域“在哪里”。
3、对接迁移
非选择题的答题过程,往往是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进行自我加工,重新表达、再现的过程。无论是陌生的地理知识,还是已有的地理知识,都需要同学们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并实现与新问题的对接,这样才能找准答题的突破口。例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我们首先可以联想到,影响水能开发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而自然因素中,河流落差大、径流量大、有口袋形的地形,地质条件好是有利于开发的;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技术先进,能源市场需求大等是有利条件。接着,针对图示小区域的位置,迁移相关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特征,进行对接,剔除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因素。
4、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非选择题的最终结果,也是高考评分的直接依据。书面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考的成败,因此书面表达是解答非选择题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个环节。在书面表达中除了应避免前面提到的各种问题外,同学们应尽量做到:第一,先构思或草拟答案,尤其是答题的关键点,可以选取关键的词语写在草稿纸上,并附加小序号,便于理清思路,分清层次,并有利于对照图像信息,增补或删减答题要点等;第二,应认真加以审视,以避免出现错别字,表达不清的,不严谨的,口语化的或与已知原理、规律相违背的语句,提高得分率;第三,保证字迹工整,卷面清洁,这是给评卷者的第一印象,也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之一。好的卷面,必然会对得分有益;反之必然有害。再好的答案,其模糊的字迹,歪歪扭扭的布局,让评卷者看着吃力,寻找得分点费时,自然会使同学们遗漏一些得分的机会。
二、主观题的答题原则
(一)简明,没有废话
高考阅卷是一项繁重的劳动,每个人的脑力与体力消耗都很大,阅卷老师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得卷面上最多最准确的信息,从而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分数。这时简明的表达就显得意义重大。能否做到,千万注意两点:第一,语言精练,简明扼要,紧扣中心,直奔主题,不说废话,不绕弯子,不兜圈子,不给人以隔鞋搔痒之感;第二,条理清晰,知识要点化,尽量列出①②③④来,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自然会减少阅卷中的信息丢失,这就保证了你应得的分数。
(二)准确,没有偏差和歧义
1、明确地理概念,清楚考查内容,把握答题的方向性
明确地理概念,清楚试题考查内容,是避免答题方向出错、避免出现偏题甚至脱题的前提。注意下列易被混淆的概念和内容:
考查内容 误解为
地形区 地形类型
地势特点 地形特点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自然带类型 植被类型
经济发展特征 经济特征
水能资源 水资源
2、语言规范,注意使用术语的专业性
答卷时,许多考生明确答题方向,也明明知道答案,可就是表述不规范,大白话,凉白开,使用非专业术语,造成语言表述不够准确到位。
【例】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该题应从流入地区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好等方面回答,但有考生答成“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多,日子过的穷,农民只好进城打工,靠出卖劳动力来养家糊口”——这种唠嗑式的表述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虽没脱题,但不准确。
3、要有关键性术语,确保陈述的科学性
关键性术语的定性与定位功能,决定了它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陈述更加准确化、专业化、科学化;少之则空洞乏味,缺少说服力。
【例】阿塔卡马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①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大多考生知道应从大气环流和洋流两方面去分析,并能正确答出首要原因是“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但在回答第二原因时出现了下面四种表述:(1)洋流的影响;(2)寒流的影响;(3)秘鲁寒流的影响;(4)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显然,最佳表述是(4),此题缺少“秘鲁寒流”和“减湿”这两个关键词中的任何一个,内容表达都将不够准确。
(二)全面,没有信息丢失
1、认清能力测试类型,宏观上把握答案要点完整
(1)分析题
地理成因分析,把握两点:第一,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去看;第二,注意答案排序:答案涉及的要点范围往往很广,但出现在卷面上的可能只有几个,这时一定要抓主要矛盾,要把答案要点按重要性排序,最主要的放在第一,次要的放在第二,依次类推……至于到底出现几点最合适,那要因题而异,不过,这里有个小小的技巧:可参照所给分数破解,这是因为地理简答题分数多半为各得分点平均分配。比如一个6分题,答案要点可能是1个×6分,或2个×3分,或3个×2分,或6个×1分。当然,这仅仅是个参考。
(2)评价题
评价题要求考生客观、辨证地看待问题,所以必需从有利与不利(利与弊、优与劣)两个方面去分析,若单一评价优势或劣势,方法雷同分析题。
(3)比较题
比较题分两种情况:一是比较异同点,这种题要求考生分别列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是比较高低(大小),这种题则要求考生分别答出高(大)的原因和低(小)的原因。
(4)描述题
地理现象的描述要求两点:一要客观,二要准确。客观描述要求考生不能搀杂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去任意增加和缩减、夸大和缩小某种现象,从而造成失真;准确描述则要求考生不能从理论定势出发,而应从构成某种现象最显著的特征出发去把握描述的脉络,清晰准确地展示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构成与演变。
(5)列举题
列举典型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至于几条为宜,一般题目之中有要求。
2、善用通式,微观上把握答案要点完整
平时的学习中,能够留心总结、归纳并整理出分析解决一般地理问题的好方法,并将其模式化处理,考场中直接拿来套用,你将有一种得心应手的得意,既方便快捷,又能保证答案完整全面。下面列举几例:
(1)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特点:洪水期出现在××季节,枯水期出现在××季节
(2)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原因:取决于河流水源的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随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3)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某些地理现象的方法:地处××板块与××板块的碰撞(张裂)地带……。
(4)一条河流水能丰富的分析方法:
一看水量是否丰富;二看落差是否大
(5)一处海域盐度高低的分析通式:
一看气候影响,二看洋流影响,三看河流影响
(6)一地人均某资源多少的分析通式:
一看某资源总量的多少,二看人口的多少
(7)一处渔场形成原因的分析通式:
一看是否位于中纬度浅海大陆架,二看是否有寒暖流的交汇或有上升流,三看是否位于河流入海口
(8)一处盐场的成因分析通式:
一看地形因素,是否有平坦的泥质海滩;二看气候因素,是否有晴朗的利于晒盐的天气。
(9)一个国家耕地面积大小的分析通式:
一看地形,平原面积是否广;二看气候,水热条件是否好
(10)农业区位因素分析通式:
1)大多侧重于自然因素的分析,先分析自然因素:①气候;②地形、土壤、水源(作为一点分析)
2)再分析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②交通;③科技;④劳动力;⑤政策
(11)工业区位因素分析通式:
侧重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一般按照如下顺序分析:①资源条件;②动力条件;③交通条件;④工业基础;⑤技术条件;⑥劳动力条件;⑦市场条件;⑧农业基础;⑨政策条件
(12)城市区位因素分析通式:
先看城市形成的原因,再看城市发展或衰落的原因,一般按照如下顺序分析: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④资源;⑤交通;⑥政治;⑦军事;⑧宗教;⑨科技;⑩旅游;(11)经济
(1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评价通式:
1)一看旅游资源质量:自然景观主要看美学价值,人文景观主要看历史文化价值
2)二看集群状况:景观集群度愈好,游览价值愈高;孤景游览价值小
3)三看地域组合状况:景观特征差异愈大,游览价值愈高;景观特征雷同,游览价值小
(14)综合国力基本实体的评价通式:
国土面积、地理位置、地形、自然资源、人口数量与质量
(15)一个地区自然特征的描述通式:
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土壤、矿产
(16)一个地区人文特征的描述通式:
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和城市
(17)沙漠的四大自然成因分析通式:
1)终年受副高的控制,气候干旱(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维多利亚大沙漠)
2)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如卡拉库姆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地处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如巴塔哥尼亚沙漠)
4)寒流影响(索马里半岛东南侧)
(18)凌汛发生的条件:
1)气温在零度以下;
2)河流自低纬流向高纬;
3)南北跨度大。
(19)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地形崎岖;
2)地质条件:岩石破碎;
3)气候条件:暴雨集中或冰雪融化量大;
4)植被条件:植被覆盖差
(20)山脉成为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的列举通式:
1)省区分界线; 2)地形区分界线; 3)三大阶梯分界线;
4)温度带分界线; 5)干湿区分界线; 6)气候类型分界线;
7)植被类型分界线; 8)自然带类型分界线; 9)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10)内外流区域分界线; 11)农区与牧区分界线; 12)某条等温线或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13)四大分区分界线; 14)三大自然区分界线; 15)三个经济地带分界线。
(四)逻辑,没有因果联系上的颠倒、割裂和自相矛盾
知识的因果联系会形成一个知识链,这个链条的起点是根本原因,终点便是你要回答的问题,而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既是前一个环节的结果,又是后一个环节的直接原因,各环节必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思考答案时,要依据你要回答的问题首先找出它的直接原因,然后层层逆推,顺瓜摸藤再到根;在组织书写答案时,再由根开始顺藤摸到瓜。这里须注意三点:
1、不能颠倒
【例】黑龙江复种指数低的主要自然原因。
该题答案知识链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复种指数低”,但有考生误答成“热量不足,故纬度高,复种指数低”——显然因果关系颠倒了。
2、不能相互割裂
【例】长江入海口的江心洲在建国后面积扩大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
该题答案思考过程应为“江心洲扩大速度加快—河流沉积速度加快—近年河流泥沙含量加大—水土流失加剧—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那么答案书写顺序与此相反,但有的考生答成“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河流泥沙含量加大,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沉积加快”——显然因果联系割裂了。
3、不能自相矛盾
【例】过度抽取地下水的危害。
该题答案知识链为“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地面沉降,建筑物塌陷”,但有的考生误答为“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其实即便是土地次生盐碱化也是因为地下水水位上升,盐碱在地表积累的过程——显然,因果关系自相矛盾。
要回答好高考地理简答题,除了遵循以上步骤外,根据目前高考试卷的评分标准,还应掌握以下技巧:
一是防漏答的技巧。回答地理简答题尽量少而精,不要重复罗嗦。但是如果没有把握的话,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考简答题的评分标准,这时少答不如多答,将把握性大的知识点放在前面,把握性不大的知识点放在后面。
二是模糊的技巧。回答地理简答题尽量做到具体详细,才能提高得分率。但如果没有十足把握的话,可以适当模糊,此举虽然分数得不全,但不可能不得分。例如2004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问这次地震的成因?如果你不清楚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你可模糊回答:苏门答腊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千万不要答成: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这样会自露马脚,影响得分率。
三是套用课本的技巧。在很多情况下简答题的答案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情节,这个时候你就要尽量套用课本中的话语去回答,得分率往往较高。如分析青藏铁路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只要想想高一地理下册的京九铁路的区位分析,这时套用课本上的几点再稍加变通,基本上就是正确的。
近年来,文综地理高考试题中,主观题基本稳定在三种题型中。第一种:选择型主观题。答题的过程方法和选择题一样,只不过不一定是单项选择,是有多少选多少。第二种:填空型主观题。第三种:简答型主观题。这两种类型的主观题在答题方法与技巧上要求较高:不仅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但许多考生在答卷上表现为:语句不完整,语言不规范,非术语化现象严重,缺少关键词,条理不清,废话较多,甚至脱题,使答案不够准确、完整,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一、主观题的答题步骤
1、认真审题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把握命题的指向,才能有的放矢。一道问答题有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内容回答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制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或答案的性质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式词则为回答的方式。例如题目要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题目中心词是“水能开发”;条件限制词是“图示小区域”、“有利”;内容回答词是“因素”;解答方式词是“扼要说明”。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审明中心词,明确所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对此可以采用对中心词添加着重号或添加圆圈的做法,以提醒自己围绕中心,不要脱离主题。其次是审条件限制词,依据条件限制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并进行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再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进一步提炼,形成最终符合题意的简明扼要的答案。
2、判读图像,提取有用信息
对于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像,只要深刻领悟其读图方法和要领,判读也并非难事。为了节约时间,最好单刀直入,根据题目要求提取有用信息。例如题目要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这里必需提取的有用信息是:图示小区域“在哪里”。
3、对接迁移
非选择题的答题过程,往往是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进行自我加工,重新表达、再现的过程。无论是陌生的地理知识,还是已有的地理知识,都需要同学们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并实现与新问题的对接,这样才能找准答题的突破口。例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我们首先可以联想到,影响水能开发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而自然因素中,河流落差大、径流量大、有口袋形的地形,地质条件好是有利于开发的;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技术先进,能源市场需求大等是有利条件。接着,针对图示小区域的位置,迁移相关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特征,进行对接,剔除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因素。
4、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非选择题的最终结果,也是高考评分的直接依据。书面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考的成败,因此书面表达是解答非选择题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个环节。在书面表达中除了应避免前面提到的各种问题外,同学们应尽量做到:第一,先构思或草拟答案,尤其是答题的关键点,可以选取关键的词语写在草稿纸上,并附加小序号,便于理清思路,分清层次,并有利于对照图像信息,增补或删减答题要点等;第二,应认真加以审视,以避免出现错别字,表达不清的,不严谨的,口语化的或与已知原理、规律相违背的语句,提高得分率;第三,保证字迹工整,卷面清洁,这是给评卷者的第一印象,也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之一。好的卷面,必然会对得分有益;反之必然有害。再好的答案,其模糊的字迹,歪歪扭扭的布局,让评卷者看着吃力,寻找得分点费时,自然会使同学们遗漏一些得分的机会。
二、主观题的答题原则
(一)简明,没有废话
高考阅卷是一项繁重的劳动,每个人的脑力与体力消耗都很大,阅卷老师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得卷面上最多最准确的信息,从而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分数。这时简明的表达就显得意义重大。能否做到,千万注意两点:第一,语言精练,简明扼要,紧扣中心,直奔主题,不说废话,不绕弯子,不兜圈子,不给人以隔鞋搔痒之感;第二,条理清晰,知识要点化,尽量列出①②③④来,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自然会减少阅卷中的信息丢失,这就保证了你应得的分数。
(二)准确,没有偏差和歧义
1、明确地理概念,清楚考查内容,把握答题的方向性
明确地理概念,清楚试题考查内容,是避免答题方向出错、避免出现偏题甚至脱题的前提。注意下列易被混淆的概念和内容:
考查内容 误解为
地形区 地形类型
地势特点 地形特点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自然带类型 植被类型
经济发展特征 经济特征
水能资源 水资源
2、语言规范,注意使用术语的专业性
答卷时,许多考生明确答题方向,也明明知道答案,可就是表述不规范,大白话,凉白开,使用非专业术语,造成语言表述不够准确到位。
【例】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该题应从流入地区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好等方面回答,但有考生答成“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多,日子过的穷,农民只好进城打工,靠出卖劳动力来养家糊口”——这种唠嗑式的表述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虽没脱题,但不准确。
3、要有关键性术语,确保陈述的科学性
关键性术语的定性与定位功能,决定了它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陈述更加准确化、专业化、科学化;少之则空洞乏味,缺少说服力。
【例】阿塔卡马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①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大多考生知道应从大气环流和洋流两方面去分析,并能正确答出首要原因是“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但在回答第二原因时出现了下面四种表述:(1)洋流的影响;(2)寒流的影响;(3)秘鲁寒流的影响;(4)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显然,最佳表述是(4),此题缺少“秘鲁寒流”和“减湿”这两个关键词中的任何一个,内容表达都将不够准确。
(二)全面,没有信息丢失
1、认清能力测试类型,宏观上把握答案要点完整
(1)分析题
地理成因分析,把握两点:第一,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去看;第二,注意答案排序:答案涉及的要点范围往往很广,但出现在卷面上的可能只有几个,这时一定要抓主要矛盾,要把答案要点按重要性排序,最主要的放在第一,次要的放在第二,依次类推……至于到底出现几点最合适,那要因题而异,不过,这里有个小小的技巧:可参照所给分数破解,这是因为地理简答题分数多半为各得分点平均分配。比如一个6分题,答案要点可能是1个×6分,或2个×3分,或3个×2分,或6个×1分。当然,这仅仅是个参考。
(2)评价题
评价题要求考生客观、辨证地看待问题,所以必需从有利与不利(利与弊、优与劣)两个方面去分析,若单一评价优势或劣势,方法雷同分析题。
(3)比较题
比较题分两种情况:一是比较异同点,这种题要求考生分别列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是比较高低(大小),这种题则要求考生分别答出高(大)的原因和低(小)的原因。
(4)描述题
地理现象的描述要求两点:一要客观,二要准确。客观描述要求考生不能搀杂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去任意增加和缩减、夸大和缩小某种现象,从而造成失真;准确描述则要求考生不能从理论定势出发,而应从构成某种现象最显著的特征出发去把握描述的脉络,清晰准确地展示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构成与演变。
(5)列举题
列举典型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至于几条为宜,一般题目之中有要求。
2、善用通式,微观上把握答案要点完整
平时的学习中,能够留心总结、归纳并整理出分析解决一般地理问题的好方法,并将其模式化处理,考场中直接拿来套用,你将有一种得心应手的得意,既方便快捷,又能保证答案完整全面。下面列举几例:
(1)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特点:洪水期出现在××季节,枯水期出现在××季节
(2)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原因:取决于河流水源的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随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3)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某些地理现象的方法:地处××板块与××板块的碰撞(张裂)地带……。
(4)一条河流水能丰富的分析方法:
一看水量是否丰富;二看落差是否大
(5)一处海域盐度高低的分析通式:
一看气候影响,二看洋流影响,三看河流影响
(6)一地人均某资源多少的分析通式:
一看某资源总量的多少,二看人口的多少
(7)一处渔场形成原因的分析通式:
一看是否位于中纬度浅海大陆架,二看是否有寒暖流的交汇或有上升流,三看是否位于河流入海口
(8)一处盐场的成因分析通式:
一看地形因素,是否有平坦的泥质海滩;二看气候因素,是否有晴朗的利于晒盐的天气。
(9)一个国家耕地面积大小的分析通式:
一看地形,平原面积是否广;二看气候,水热条件是否好
(10)农业区位因素分析通式:
1)大多侧重于自然因素的分析,先分析自然因素:①气候;②地形、土壤、水源(作为一点分析)
2)再分析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②交通;③科技;④劳动力;⑤政策
(11)工业区位因素分析通式:
侧重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一般按照如下顺序分析:①资源条件;②动力条件;③交通条件;④工业基础;⑤技术条件;⑥劳动力条件;⑦市场条件;⑧农业基础;⑨政策条件
(12)城市区位因素分析通式:
先看城市形成的原因,再看城市发展或衰落的原因,一般按照如下顺序分析: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④资源;⑤交通;⑥政治;⑦军事;⑧宗教;⑨科技;⑩旅游;(11)经济
(1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评价通式:
1)一看旅游资源质量:自然景观主要看美学价值,人文景观主要看历史文化价值
2)二看集群状况:景观集群度愈好,游览价值愈高;孤景游览价值小
3)三看地域组合状况:景观特征差异愈大,游览价值愈高;景观特征雷同,游览价值小
(14)综合国力基本实体的评价通式:
国土面积、地理位置、地形、自然资源、人口数量与质量
(15)一个地区自然特征的描述通式:
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土壤、矿产
(16)一个地区人文特征的描述通式:
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和城市
(17)沙漠的四大自然成因分析通式:
1)终年受副高的控制,气候干旱(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维多利亚大沙漠)
2)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如卡拉库姆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地处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如巴塔哥尼亚沙漠)
4)寒流影响(索马里半岛东南侧)
(18)凌汛发生的条件:
1)气温在零度以下;
2)河流自低纬流向高纬;
3)南北跨度大。
(19)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地形崎岖;
2)地质条件:岩石破碎;
3)气候条件:暴雨集中或冰雪融化量大;
4)植被条件:植被覆盖差
(20)山脉成为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的列举通式:
1)省区分界线; 2)地形区分界线; 3)三大阶梯分界线;
4)温度带分界线; 5)干湿区分界线; 6)气候类型分界线;
7)植被类型分界线; 8)自然带类型分界线; 9)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10)内外流区域分界线; 11)农区与牧区分界线; 12)某条等温线或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13)四大分区分界线; 14)三大自然区分界线; 15)三个经济地带分界线。
(四)逻辑,没有因果联系上的颠倒、割裂和自相矛盾
知识的因果联系会形成一个知识链,这个链条的起点是根本原因,终点便是你要回答的问题,而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既是前一个环节的结果,又是后一个环节的直接原因,各环节必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思考答案时,要依据你要回答的问题首先找出它的直接原因,然后层层逆推,顺瓜摸藤再到根;在组织书写答案时,再由根开始顺藤摸到瓜。这里须注意三点:
1、不能颠倒
【例】黑龙江复种指数低的主要自然原因。
该题答案知识链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复种指数低”,但有考生误答成“热量不足,故纬度高,复种指数低”——显然因果关系颠倒了。
2、不能相互割裂
【例】长江入海口的江心洲在建国后面积扩大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
该题答案思考过程应为“江心洲扩大速度加快—河流沉积速度加快—近年河流泥沙含量加大—水土流失加剧—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那么答案书写顺序与此相反,但有的考生答成“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河流泥沙含量加大,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沉积加快”——显然因果联系割裂了。
3、不能自相矛盾
【例】过度抽取地下水的危害。
该题答案知识链为“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地面沉降,建筑物塌陷”,但有的考生误答为“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其实即便是土地次生盐碱化也是因为地下水水位上升,盐碱在地表积累的过程——显然,因果关系自相矛盾。
要回答好高考地理简答题,除了遵循以上步骤外,根据目前高考试卷的评分标准,还应掌握以下技巧:
一是防漏答的技巧。回答地理简答题尽量少而精,不要重复罗嗦。但是如果没有把握的话,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考简答题的评分标准,这时少答不如多答,将把握性大的知识点放在前面,把握性不大的知识点放在后面。
二是模糊的技巧。回答地理简答题尽量做到具体详细,才能提高得分率。但如果没有十足把握的话,可以适当模糊,此举虽然分数得不全,但不可能不得分。例如2004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问这次地震的成因?如果你不清楚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你可模糊回答:苏门答腊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千万不要答成: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这样会自露马脚,影响得分率。
三是套用课本的技巧。在很多情况下简答题的答案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情节,这个时候你就要尽量套用课本中的话语去回答,得分率往往较高。如分析青藏铁路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只要想想高一地理下册的京九铁路的区位分析,这时套用课本上的几点再稍加变通,基本上就是正确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