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前后大地上会有哪些小动物会变化
惊蛰前后,熊从冬眠醒来,蚂蚱和蟋蟀等昆虫复苏。
“蛰”是指入冬之后藏在土壤中、不饮不食的小动物。古人认为的“惊蛰”是指,天上的春雷惊醒了这些冬眠的小动物,它们醒来后就钻出土壤开始活动。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真正叫醒这些小动物的并不是春雷,而是日渐升高的气温和地温。
一般来说,动物过冬的方式有冬眠、储存食物、南迁等多种方式。例如,熊一般采取冬眠的方式过冬;大雁、燕子等候鸟则是选择结队飞往温暖的南方;而对于寿命期较短的昆虫来说,它们要么是回到温暖的土壤中冬眠,要么只能在秋天产卵,让下一代以卵的方式度过寒冬。
大多数昆虫,例如蚂蚱和蟋蟀会在冬天来临时停止抗争。它们会在秋天产卵然后死亡,过冬的则是下一代昆虫个体,它们以休眠卵或昆虫幼体的形式生存。
这些虫卵或幼体能够进入昆虫滞育期,并且从它们死去的父母那里得到帮助。比如螳螂,就能够制造泡沫状蛋白保护外壳来保护幼体。所以惊蛰,惊的便是这些冬眠的动物以及昆虫休眠卵和幼体。
惊蛰
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蛰是藏的意思,随着气温回升、土壤解冻,开始出现初雷,地下冬眠的小动物似被雷声惊醒,蛇、乌龟、田鸡和其他冬眠的动物 开始出土活动,故取名叫惊蛰。
24节气的惊蛰后,除了蛇和蟾蜍出来活动以外,其他的动物也开始有变化了!
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
各种各样的小昆虫也开始苏醒和活动了!
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此时黄莺鸣叫、燕飞来、冬眠的动物苏醒的时节(如蛇出洞),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等。
中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