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零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零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一九八零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零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一九九零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
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扩展资料: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
这九项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参考资料:中国航天事业-百度百科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
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 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扩展资料
中国航天,前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一家公司。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
中国发展航太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太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2016年3月29日,中国航天获中国政府质量领域最高奖——“中国质量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航天
2020-03-02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零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零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一九八零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零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一九九零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经过53年的发展,我国航天事业已经形成了六个能力——进入空间的能力、卫星研制能力、载人航天能力、深空探测能力、航天基础与保障能力,以及卫星应用能力。
1、进入空间的能力
中国长征运载火箭具备了9.5吨的近地轨道、5.6吨的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能够发射世界上绝大多数商业卫星。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火箭已经连续60次发射成功。
至今,长征火箭进行了102次飞行,将87颗国产卫星和6艘飞船、28颗国外商用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前50次发射用了28年,后50次仅用了9年并且全部发射成功。未来我们将迎来新一轮高密度发射。
2、卫星研制与运行能力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通讯、遥感、资源、导航定位、气象、科学实验、海洋七个卫星系列。
在通信卫星方面:1984年,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此后我们先后发射了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中等通信容量的广播卫星。今年,我们用东方红四号(DFH-4)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为尼日利亚成功研制并在发射了大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四号平台设计寿命15 年,输出功率10.5 KW,适用于大容量通信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等。它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卫星研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遥感卫星方面: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已经形成了气象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等三个遥感卫星系列。
——气象卫星: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发射了首颗“风云1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90年代发射了“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种气象卫星均实现了稳定的业务化应用,并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业务应用卫星序列。
——地球资源卫星:上世纪90年代,中国和巴西合作开发了第一代中巴“资源1号”卫星,之后我们自行研制了第二代中国“资源二号”卫星,获得了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这些卫星均已实现业务化运行,广泛用于经济建设的各领域。
——海洋卫星:进入21世纪,我们先后发射了海洋-1A和1B两颗海洋探测与监测卫星,用于海洋污染监测,海冰预报,海岸带特征调查、海洋资源探测等。两颗卫星获取的海洋基础信息在发展我国海洋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返回式卫星方面:从1975年至今,我们成功发射和回收了5种类型、21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我们开展了资源调查、地图测绘、地质调查等遥感应用,并为国内外用户进行了100多项微重力和空间环境条件下的材料、生命科学实验,以及农作物种子搭载试验等。
在导航卫星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采用双星定位技术和较少的资金投入,自主研制、建设了第一代“北斗”区域导航卫星系统。这一系统已具备了在中国及周边地区范围内的定位、授时功能,可提供区域性全天候导航定位服务。
在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方面:40多年来先后发射了10颗科学技术试验类卫星,形成了科学试验卫星系列。这些卫星在空间环境探测、空间科学试验和新技术试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至今,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了8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未来,中国航天器的发射数量将大大增加,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
3、载人航天的能力
1999年月11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5号飞船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标志着中国独立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2005年10月12~17日,两名航天员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
神舟飞船采用了三舱一段结构,两对太阳电池翼构型,升力控制返回和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飞船轨道舱兼具生活舱,可驻留轨道数月开展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从神舟二号到五号,四个轨道舱的上百种仪器进行了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实验。这项工程形成了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
4、深空探测的能力
实施月球探测工程是中国向深空探测迈出的第一步。这一工程分三个阶段实施。在第一阶段,发射在月球200公里轨道运行的月球卫星——嫦娥1号,它的任务是拍摄月表三维照片,分析月球上多种元素的分布,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嫦娥1号已进入发射准备阶段,计划2007年10月发射,在轨运行一年。完成第一阶段工程后,将实施第二、第三阶段工程。
5、航天基础与保障能力
——经过51年的发展,中国航天已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加工制造能力、完备的测试和试验能力、可靠的发射能力、有效的测控管理能力,形成了较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
——在发射场方面,建设了酒泉、西昌和太原发三个射场。为配合新一代运载火箭计划,正在论证在海南建设新的发射场。
——在测控通信领域,建立了覆盖国家本土、太平洋和非洲地区的航天测控网,基本满足了航天活动的测控需要。
——在地面和应用系统方面,建成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领域,也建成了配套的专业工程体系。
6.空间应用能力
几十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形成了广泛的空间应用的能力。例如:通信卫星承担了几十套电视节目、30路对外广播和8000多部卫星电话的传输任务,使电视人口覆盖率由68%增加到90%以上,全国500多个大中城市开通了长途自动拨号电话,基本改变了新疆、青海、云南、贵州等边远地区及海防海岛收视难、通信难的状况。政府利用“村村通”卫星直播平台,解决了全国10万个行政村的电视覆盖盲点。依靠通信卫星电视广播网播出教育节目,使3千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电视教育,远程教育网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已达200多万人,现有1600多万人在校学习。
卫星遥感已在我国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环保、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利用卫星遥感对洪水、干旱、台风、地震、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进行预报和评估,每年减少数百亿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中国进行了300多种农作物种子卫星搭载试验,完成了50多个品系大面积种植推广,经过太空育种的种子,可比原有品种增产10%-20%。利用空间微重力的特殊环境,获得了高质量的蛋白质晶体,掌握了有应用前景的空间生物制药技术和方法。
参考资料: 来自《中国航天事业的回顾与展望》作者 国家航天局局长 孙来燕
“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生动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000901,股吧)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我国先后研制了14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截至10月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进行了111次发射。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发射了106次,发射了109颗卫星和7艘飞船。自1996年以来,长征火箭已连续69次发射成功,成功率居世界前列。
载人航天工程先后攻克了飞船总体技术,制导、导航控制技术,飞船推进、返回和再入技术,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运载火箭技术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2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年9月28日,随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的平安返回,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实践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目前,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类应用卫星,直接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预报、国土普查、海洋观测、导航定位、防灾减灾、远程教育、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大批航天技术转移到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领域,促进了有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牵引下研制的,有近2000项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期间,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显示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航天科技更成为我国高科技“走出去”的一面旗帜。199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自此,中国航天人成功敲开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大门。2007年,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尼日利亚成功发射通讯卫星一号并在轨交付,中国航天实现了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第二颗整星出口卫星委内瑞拉通讯卫星于10月30日发射,第三颗出口卫星巴基斯坦卫星项目也已正式签约。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7种型号的长征火箭用于国际商业发射,为1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卫星发射和搭载服务,进行了29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35颗商业卫星。
三十年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之路
推荐阅读
中国军队换装数码迷彩 部分技术已领先世界(组图) 中国对美PVC5年反倾销
王传福成新首富 黄光裕只进前20 王石:楼市量跌价升将续到国庆后 联通3G10月1日放号 基本套餐9档 首只杠杆指基万亿资金将解冻 农行:9月新增贷款或超6000亿元
中信董事长孔丹:红色贵族市场路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创新探索、开拓中国特色航天发展之路的30年。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要求航天科技工业把力量集中到发展实用、急用的应用卫星上来,实行军民结合。我国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技术获得长足进步,航天技术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党中央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仅11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实施月球探测工程、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协同和无私支持下,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立足基本国情,充分利用国内的材料、技术和产品,按照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和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系统集成,掌握了型号研制发展的规律和关键技术,在研制中真正做到了“少花钱、办大事”,又好又快地发展。
回忆起中国人首次遨游太空的21小时,杨利伟感慨万千:“是改革开放托起了神舟,是千千万万人把我送上了太空。”航天事业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航天事业在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用自主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射美国、欧洲制造的卫星,跻身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与巴西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航天生产力,为航天科技铸造新时期的辉煌业绩创造了体制和机制优势。”马兴瑞说。
三十年铸就航天精神时代丰碑
中国航天科技成就的背后,是不断锤炼孕育着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同时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数据显示,在载人航天科技人员队伍中,青年一代占到了2/3以上,飞船系统中副主任设计师、副总指挥中40岁左右的年轻科学家占到80%。绕月探测工程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54名正、副主任设计师中,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占65%。这些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科技人员,不仅秉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还烙上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印记。
王翔是载人航天队伍中为数众多的留学归国人员之一。本来他在国外的一家公司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但是当得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后,他毅然回国。
“为国争光与实现个人价值并不矛盾。”现在已是飞船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的王翔说。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联系在一起,年轻的航天人在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当神舟飞船上天,神州大地上总会掀起一阵航天热。神舟六号先进事迹报告团全国巡回报告时,每到一地无不引起轰动。航天英雄的故事,被写进了多种版本的教科书。“与一切尖端科技一样,航天事业从来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多次拒绝高薪聘请的火箭系统年轻的副总设计师张智说。
正是凭着为国争光的信念,正是凭着敢于超越的意识,正是凭着脚踏实地的作风,中国航天人用一系列科技奇迹告诉世界:中国人同样能够摘取高科技皇冠上那耀眼的明珠。
“每一个航天人,都是载人航天事业的螺丝钉;而载人航天事业,又是祖国这艘巨轮的螺丝钉。”神七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说,同舟共济、团结协作,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攀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5月20日,受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委员会的邀请,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北京交通大学为首都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腾讯网作为独家门户网络支持,对会议全程进行网上直播。
婴儿天然潜水反应:走近最神奇的水下顽童 …… [详细][更多精彩]
喜马拉雅神秘“雪人”现身
[雪人真的存在吗?][网友PK] [热门话题]
·上海社科院教授: 李亚鹏谢霆锋是丑男典型
·7旬老翁能抗380伏高压电 身体当导线(图)
·研究显示:面相和手掌泄露男人性功能(图)
·埃及双头小女孩 另一个头也有思维?(图)
以下是孙来燕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
我国的航天事业创建于五十年代,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工业、科技非常落后。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中国要发展航天事业,正像毛泽东主席指出的那样:“要想不被别人欺负,也要搞自己的尖端武器”,“也要搞一点原子弹”,“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
正如前面所讲的,要开展航天活动必须具备进入空间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起步往往是从研究导弹开始的。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从美国归来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担任第一任院长。我们把这一天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日。:
下面,我简略地从四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个介绍。
(一)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中国航天事业成就举世瞩目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千千万万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的拼搏历史。经过50多年的创业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航天事业经过发展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等几个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体系,形成了规模。具备了先进的卫星、火箭的设计能力,加工制造能力、完备的测试和试验能力、可靠的发射能力和有效的测控管理能力。
目前,我们国家在卫星方面已经拥有通讯、遥感、资源、导航定位、气象、科学实验、海洋七大卫星系列,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了8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轨运行的卫星有20多颗。目前,我们国家已经研制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东方红四号大型卫星平台,寿命可达15年,能够满足后续应用的需要,刚刚发射的尼日利亚卫星就采用了这一部平台。
进入空间是开展航天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在运载火箭方面,我国目前共有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运载火箭,具备了9.5吨的近地轨道、5.2吨的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具备高中低多种轨道的发射能力,能够发射世界上绝大多数商业卫星,并且可以多星发射,综合技术性能达20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先进的低温推进技术的国家,也是较早掌握大推力运载火箭捆绑技术的国家。截止到目前,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98次飞行,将83颗国产卫星和6艘飞船送入太空,将28颗国外商用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火箭已经连续56次发射成功。
在发射场方面,建设了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发射场,保证了卫星、载人飞船的发射需要。
在测控通信领域,建立了覆盖国家本土、太平洋和非洲地区的航天测控网,基本满足了航天活动的测控需要。
在地面和应用系统方面,建成了包括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同时,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领域,也建成了配套的专业工程体系。
同学们一定都很关心我们国家的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还想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正在加紧准备的月球探测工程。2004年,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是我国向深空探测迈出的第一步。这个工程分三个阶段实施,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绕”“落”“回”。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实施绕月探测工程,首颗绕月卫星预计今年下半年择机发射。
(二)巩固国防、振我军威,成为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
航天事业是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几十年来,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军事航天装备在形成战略威慑、保卫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具备了较完整的地地导弹、防空导弹、海防导弹的研制、生产、发射能力,具备了战略核武器威慑力量,使我国国防的钢铁长城更加坚固。正如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三)面向社会、服务国家,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几十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航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面貌。比如,通信卫星在我国的电视广播、远程教育、村村通工程、电信传输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提供了上百种业务服务,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通信手段。以前没有通信卫星,云南、新疆等偏远地区,看不到当天的电视新闻联播节目,有的节目要等五六天后才能看到,在山区和偏远地区,甚至没有办法通电话,有了通信卫星,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目前,通信卫星承担了中央电视台多套节目、30路对外广播和8000多部卫星电话传输任务,使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由68%增加到90%以上,全国500多个大中城市开通了长途自动拨号电话,基本改变了新疆、青海、云南、贵州等边远地区及海防海岛收视难、通信难的状况。航天与教育相结合,是有着9亿农村人口中国的必然选择。中国教育电视台依靠通信卫星电视广播网播出教育节目,使3千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电视教育,远程教育网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已达200多万人,现有1600多万人在校学习,每年节省培训费十几亿。“村村通”卫星直播平台,解决了全国10万个行政村的电视覆盖盲点。
卫星遥感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资源卫星目前已存档各类数据100多万景,分发用户部门13万景,相当于覆盖中国国土近100遍;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和极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气象卫星每天给我们传送云图,使气象预报从只能提前1天预报增加到提前2周预报。
近年来,我国广泛利用卫星遥感对洪水、干旱、台风、地震、泥石流、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进行预报和评估,使我国每年可减少数百亿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遥感卫星在国土资源调查、生态保护、西气东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遥感卫星将形成三个系列一个星座,即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灾害与监测星座,将使遥感卫星应用能为更加广大的用户提供业务服务。
我们还利用科学探测卫星、返回式卫星、飞船开展了空间科学实验活动。这里我给同学们讲几个事例。我国利用空间微重力的特殊环境,开展空间晶体生长研究,成功进行了砷化镓、碲镉汞等半导体晶体和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生长实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我国还获得了高质量的蛋白质晶体,掌握了有应用前景的空间生物制药技术和方法。
我们通过返回式卫星进行了300多种农作物种子搭载试验,完成了50多个品系大面积种植推广。经过太空育种的种子,可比原有品种增产10%-20%,并且增强了抗旱、抗涝、抗病能力。去年,专门用于空间农作物育种的返回式“航天育种卫星”,搭载了230公斤作物种子,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四)着眼世界、树我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力做贡献
太空属于人类,航天需要合作,这是航天活动的一大特点。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全人类,是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是我们开展航天合作的原则。目前,我国已与俄罗斯、欧洲空间局、亚太地区国家等几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的航天合作关系,加入了多个国际航天组织。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领域,先后与60多个国家和组织开展了双边、区域、多边以及商业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广泛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我国从1985年开始,为国外客户提供商业发射服务,已为外商发射了28颗卫星,并开始向国外出口大型卫星,比如最近刚发射升空的尼日利亚星;我国与巴西合作,成功研制了中巴资源卫星,这一项目被誉为高科技领域“南南合作”的典范;我国与欧洲成功实施了双星探测项目,参加了伽俐略导航卫星项目;还与俄罗斯签订了共同探测火星的合作计划。通过国际合作,我们不仅维护了中国作为空间国家的国家利益,还扩大了在外空领域的影响,我国在联合国及有关组织的外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