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苏联解体的原因比较复杂,不能片面的说是谁导致的。
1991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界、学术界许多人士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视和研究,已经出版的著述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浩繁,观点各异。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思想理论上,教条主义禁锢、思想僵化,唯书抄上,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在经济发展上,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等等。
体制僵化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苏联的体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中央集权。在经济上,主要有以下特征:
1、单一的公有制。主要是由没收大银行和大资本家的企业的全民所有制和农业集体化的集体农庄形式的集体所有制。
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1925年苏共十四大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作为当前时期的总路线。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换取工业化,农业、轻工业严重落后,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
3、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不允许商品货币的流通,全靠中央各部门下发的生产指标进行生产,没有市场。严重浪费和效率低下。
在政治上,有以下特征:
1、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执行机构,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苏共总书记一人,斯大林长期独揽党政军大权。
2、一党专政,苏共是唯一的执政党。原因有三:
第一苏共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了政权。
第二,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政府中也曾有与左派革命政党联合执政,后者推出并武装反苏。第三,后来阶级斗争尖锐,党逐渐对政府实行高度集中领导。
3、党内民主严重破坏。苏共年会制被破坏,长达13年之久没有召开。苏共中央政治局成为凌驾于全党之上的最高权力机关。斯大林1922-1941年是党的总书记。1941年5月后斯大林集党的总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于一身,独揽党政军大权。1928发生的沙赫特案件,斯大林对苏共党内的反对派以托洛茨基为首进行了大清洗。苏联的一大批政治局委员、元帅、将军、省委书记、科学家、作家、音乐家等被克格勃暗杀,流放,迫害。个人崇拜极其严重,全党只听斯大林一人,全国各地把斯大林神化。大清洗的后果极其严重,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大量部队由于将军、军师长被清洗,没有战斗力。
在文化上,施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各种文化单位有国家包办下来。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有党组织或者党的领导人说了算。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斯大林亲自审定,才能出版。
补充:在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里,俄罗斯有3/4的时间是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标志下生活的。看不到这一点,甚至否定这一时期不容置疑的成就是错误的。然而,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社会和人民在这一社会试验中付出了巨大代价,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主要的错误是: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建设,导致苏联经济远地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苏联将近七十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摘自《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作者是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首次刊登在1999年12月30日的俄罗斯《独立报》上。
领导失职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可是,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
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戈尔巴乔夫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
然而,有一种观点值得商榷,国内外有些学者把苏联解体的原因过多地甚至全部归咎于戈尔巴乔夫一个人。例如,博尔金认为,“苏联是被人从内部攻破的,是被一小撮有影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葬送的,是被反对派搞垮的”。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一个所谓“叛徒论”,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罪魁,是社会主义的叛徒。
对内政策上,苏联经济学家格里高利·亚夫林斯基为戈尔巴乔夫制定了所谓500天计划,在尚未有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支持下,想利用短短500天将苏联原来的计划经济彻底转变为市场经济,结果是国内在价格固定的情况下生产者不愿意亏本出售商品,导致生产力下降,商品供应不足,最终政策被迫终止,但此时黑市充斥着美元,卢布已经贬值到接近崩溃的边缘,1990年的劳动节,苏联领导人在人民的谩骂声中走下红场主席台。
对外政策上,戈尔巴乔夫太过于求助西方社会,不断让步,放弃东德,以期待获得西方的经济援助,结果以英国首相梅杰为代表的西方阵营作壁上观,致使苏联失去了被拯救的机会。美国向苏联承诺德国统一后加入北约,美国将停止北约东进的步伐,结果轻易相信了美国的戈尔巴乔夫眼看着继德国之后,波兰、捷克、匈牙利也纷纷蠢蠢欲动计划加入北约。
第28届共产党大会上,保守派受到少数派沉重打击,叶利钦宣布推出共产党。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向由于废除一党治而已经成为敌人的苏联共产党妥协,任命了亚佐夫等大批保守强硬派为政府高官(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总理、内务部长),导致自己的亲信盟友,已经通过KGB嗅到政变危险的谢瓦尔德纳泽外交部长愤怒离开政坛,并在辞职时痛斥戈尔巴乔夫和整个苏联政府。
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全球民主化进程。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开展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把苏联称为“邪恶的帝国”,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1983年,美国国会拨巨款,以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的活动,加强宣传攻势。长期的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也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
民族问题
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民族为特征的邦联制国家。因而,苏联民族问题由来已久。从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建立沙皇俄国开始到1917年被推翻,在长达370多年中,沙俄先后扩张占领了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含侵占中国的150万平方公里)等地,使其版图扩张了8倍,征服的民族达120多个。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虽然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苏联存在的69年中,其民族问题可谓头绪纷繁、盘根错结。
军备竞赛
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苏联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与西方对抗花费了7000亿美元,与中国对抗花费了2000亿美元,其它军费开支约100亿美元,这严重消耗和削弱了苏联国力,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1991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界、学术界许多人士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视和研究,已经出版的著述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浩繁,观点各异。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思想理论上,教条主义禁锢、思想僵化,唯书抄上,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在经济发展上,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等等。
体制僵化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苏联的体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中央集权。在经济上,主要有以下特征:
1、单一的公有制。主要是由没收大银行和大资本家的企业的全民所有制和农业集体化的集体农庄形式的集体所有制。
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1925年苏共十四大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作为当前时期的总路线。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换取工业化,农业、轻工业严重落后,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
3、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不允许商品货币的流通,全靠中央各部门下发的生产指标进行生产,没有市场。严重浪费和效率低下。
在政治上,有以下特征:
1、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执行机构,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苏共总书记一人,斯大林长期独揽党政军大权。
2、一党专政,苏共是唯一的执政党。原因有三:
第一苏共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了政权。
第二,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政府中也曾有与左派革命政党联合执政,后者推出并武装反苏。第三,后来阶级斗争尖锐,党逐渐对政府实行高度集中领导。
3、党内民主严重破坏。苏共年会制被破坏,长达13年之久没有召开。苏共中央政治局成为凌驾于全党之上的最高权力机关。斯大林1922-1941年是党的总书记。1941年5月后斯大林集党的总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于一身,独揽党政军大权。1928发生的沙赫特案件,斯大林对苏共党内的反对派以托洛茨基为首进行了大清洗。苏联的一大批政治局委员、元帅、将军、省委书记、科学家、作家、音乐家等被克格勃暗杀,流放,迫害。个人崇拜极其严重,全党只听斯大林一人,全国各地把斯大林神化。大清洗的后果极其严重,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大量部队由于将军、军师长被清洗,没有战斗力。
在文化上,施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各种文化单位有国家包办下来。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有党组织或者党的领导人说了算。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斯大林亲自审定,才能出版。
补充:在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里,俄罗斯有3/4的时间是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标志下生活的。看不到这一点,甚至否定这一时期不容置疑的成就是错误的。然而,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社会和人民在这一社会试验中付出了巨大代价,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主要的错误是: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建设,导致苏联经济远地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苏联将近七十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摘自《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作者是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首次刊登在1999年12月30日的俄罗斯《独立报》上。
领导失职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可是,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
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戈尔巴乔夫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
然而,有一种观点值得商榷,国内外有些学者把苏联解体的原因过多地甚至全部归咎于戈尔巴乔夫一个人。例如,博尔金认为,“苏联是被人从内部攻破的,是被一小撮有影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葬送的,是被反对派搞垮的”。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一个所谓“叛徒论”,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罪魁,是社会主义的叛徒。
对内政策上,苏联经济学家格里高利·亚夫林斯基为戈尔巴乔夫制定了所谓500天计划,在尚未有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支持下,想利用短短500天将苏联原来的计划经济彻底转变为市场经济,结果是国内在价格固定的情况下生产者不愿意亏本出售商品,导致生产力下降,商品供应不足,最终政策被迫终止,但此时黑市充斥着美元,卢布已经贬值到接近崩溃的边缘,1990年的劳动节,苏联领导人在人民的谩骂声中走下红场主席台。
对外政策上,戈尔巴乔夫太过于求助西方社会,不断让步,放弃东德,以期待获得西方的经济援助,结果以英国首相梅杰为代表的西方阵营作壁上观,致使苏联失去了被拯救的机会。美国向苏联承诺德国统一后加入北约,美国将停止北约东进的步伐,结果轻易相信了美国的戈尔巴乔夫眼看着继德国之后,波兰、捷克、匈牙利也纷纷蠢蠢欲动计划加入北约。
第28届共产党大会上,保守派受到少数派沉重打击,叶利钦宣布推出共产党。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向由于废除一党治而已经成为敌人的苏联共产党妥协,任命了亚佐夫等大批保守强硬派为政府高官(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总理、内务部长),导致自己的亲信盟友,已经通过KGB嗅到政变危险的谢瓦尔德纳泽外交部长愤怒离开政坛,并在辞职时痛斥戈尔巴乔夫和整个苏联政府。
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全球民主化进程。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开展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把苏联称为“邪恶的帝国”,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1983年,美国国会拨巨款,以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的活动,加强宣传攻势。长期的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也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
民族问题
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民族为特征的邦联制国家。因而,苏联民族问题由来已久。从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建立沙皇俄国开始到1917年被推翻,在长达370多年中,沙俄先后扩张占领了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含侵占中国的150万平方公里)等地,使其版图扩张了8倍,征服的民族达120多个。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虽然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苏联存在的69年中,其民族问题可谓头绪纷繁、盘根错结。
军备竞赛
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苏联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与西方对抗花费了7000亿美元,与中国对抗花费了2000亿美元,其它军费开支约100亿美元,这严重消耗和削弱了苏联国力,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展开全部
不能说一人的错,苏联的发展模式进入了误区,体制还有政治都发生了错误性,体制的僵化,政治里过度腐败,
联解体固然有与其一直进行对抗的西方国家的推动作用,但其作用却是有限的,就连在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的领导人还感到非常意外和有点不知所措。苏联作为一个世界两大阵营之一的领导者,其就好像是一座没有牢固基础与地基的摩天大楼,看似非常的壮观与雄伟,但只要一旦遇上风吹草动苏联这座帝国大厦就将会轰然倒塌。其实苏联解体的历史宿命是在其本身的集权体制和斯大林的大肃反以及苏联长期所压制和积怨的民族、历史与社会矛盾和导致经济崩溃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早已经注定了,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将这些问题给爆发了出来。 俄罗斯的历史学家在评论苏联解体时还指出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建立起了一个以斯大林本人为核心的强大的绝对型集权体制,在这样的体制下苏联的国家体系与社会秩序其实是非常稳定和牢固的,然而在斯大林死后这一体制就不复存在了,因为苏联再也没有像斯大林这样的强人了。最终反而引发了副作用。
联解体固然有与其一直进行对抗的西方国家的推动作用,但其作用却是有限的,就连在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的领导人还感到非常意外和有点不知所措。苏联作为一个世界两大阵营之一的领导者,其就好像是一座没有牢固基础与地基的摩天大楼,看似非常的壮观与雄伟,但只要一旦遇上风吹草动苏联这座帝国大厦就将会轰然倒塌。其实苏联解体的历史宿命是在其本身的集权体制和斯大林的大肃反以及苏联长期所压制和积怨的民族、历史与社会矛盾和导致经济崩溃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早已经注定了,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将这些问题给爆发了出来。 俄罗斯的历史学家在评论苏联解体时还指出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建立起了一个以斯大林本人为核心的强大的绝对型集权体制,在这样的体制下苏联的国家体系与社会秩序其实是非常稳定和牢固的,然而在斯大林死后这一体制就不复存在了,因为苏联再也没有像斯大林这样的强人了。最终反而引发了副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个所谓集体组织,这种权利分层的存在,导致国家宏观调控远远不够,地方集体组织又没有什么正经作为,相反这些集体组织地方权利成员主要活动是在大量谋取私利!这不能说是这些人不好,只能说这种所谓集体组织给予了这个层面中的权利拥有者机会和条件! 这种组织在社会主义阵容中通常都属于国家政策执行者,很少会有什么积极的建树作用!如是这种组织构造层次的一系列潜藏的腐败直接导致了社会矛盾长期积累,而国家对这种集体权利组织的行为内幕并不能及时和充分了解!最终发展为重要社会雾障!……
可以说,这种形式上的社会主义集体组织结构单位在事实中不但没有起到稳定政权和全民社会的积极作用,相反却变成了藏污纳垢、制造社会矛盾的最大根源……
社会主义制度中这个相当不确定的理论性的鸡肋式集体组织社会权利结构最终发挥了他巨大的潜在不利作用……
可以说,这种形式上的社会主义集体组织结构单位在事实中不但没有起到稳定政权和全民社会的积极作用,相反却变成了藏污纳垢、制造社会矛盾的最大根源……
社会主义制度中这个相当不确定的理论性的鸡肋式集体组织社会权利结构最终发挥了他巨大的潜在不利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美苏争霸 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很大下部分是经济把苏联拖垮 导致内部分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经济的不景气和军事对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