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瑶的历史评价
智伯是春秋末期晋国涌现出来的一位才干出众,智谋过人的领袖,是智氏家族第三位,是荀氏家族第五位(荀林父,荀罃,荀偃,荀跞之后)正卿。在其执政期间,晋国朝政呈现出智氏一家独大,力压三卿的局面,对外智伯南征北战,晋国实力也逐步恢复。在晋阳之战中,眼看就要淹没晋阳城时,却因韩、魏的临阵反水,功败垂成,晋阳一战直接导致智氏的灭亡,和晋国被三家瓜分的命运。
战国秦汉以来,论者多把智伯与吴王夫差相提并论,看作是骄傲轻敌、“极武而亡”的两个典型例子。智瑶和夫差确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战国策》说:
“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设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攻晋阳之城,胜有日矣,韩、魏反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上。”(《秦策四》)
“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句践禽,死于干隧。”(《秦策五》)
汉代陆贾言道:“昔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西汉淮南王刘安将智氏与秦朝的覆灭看作是同一缘由:“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智伯侵地而灭。”(《人间训》)
“赵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灭;智伯不行仁义而务广地,故亡其国。”(《泰族训》)
历代史家更多的是看到了智伯性格的缺陷,对其大加批判,对于韩、魏临阵反水的行为却视为义举,对于韩赵魏瓜分晋国的逆行却赞赏有加,实在令人费解?这种用成王败寇的观念来评价智伯颇失公正。
智伯的失利直接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瓜分,晋国的分裂也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秦国留下的秦政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从这点上说,智伯担负着很沉重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