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初中语文作品的写作特点
2016-07-30
展开全部
感悟,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某现象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作家、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悟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从而写出了《背影》;苏轼面对中秋明月,情感受到触动,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从而写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茅盾看到一排排枝叶靠拢、枝枝向上的白杨树,想到了紧密团结、一致抗日的北方军民,写出了《白杨礼赞》,赞美“象征北方农民,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些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可以说,感悟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层理解。我们都知道,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但是,生活本身只是客观表象,它不能直接搬到我们文章中来,必须经过我们的思考、感悟,对生活素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一个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贯串其间,必然会成为一盘散沙似的现象罗列,这种文章怎么能使读者从中获得明确的启示呢?所以说,要使文章主题鲜明,说理深刻,有新意,就必须培养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感悟生活,就要从最常见的生活细节思考起,提炼自己感受中最深切的亮点。有位同学在一篇作文中写了生活中这样一件小事:“一天早晨,我在上学的路上见到一队小学生在跑步,只见他们个个脸上红扑扑的,头上冒着热气。突然,我的眼光落在了一个瘦弱的小男孩的身上,也许是由于体力不支,那小男孩掉队了,只见他‘呼哧、呼哧’地大口喘气,这时,我联想到自己在中考前克服困难,训练长跑时的感受,顿生‘同病相怜’之感,便情不自禁地对小男孩喊:‘加油,赶上去’,那小男孩竟在我的鼓励下赶上了队伍。”这位同学从此事中“悟”出生活的真谛:只要树立信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就是一位同学对生活的感悟,他能从平常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深层意蕴。用心灵去感悟生活,正是我们培养感悟生活能力的有效方法。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触动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笔下就会饱含真情。写亲情的文章是常见的,如何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呢?那就要亲身感悟生活。有了较强的感受直觉,就能写出“真情”。一位同学在一篇作文中写了这样的内容:“步入高中后,偶有几次,在饭桌上,当一家人正因我讲的一件校园趣事而开怀大笑时,或妈妈批评我吃肉吃得太多时,爸爸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真的呢,真有一天女儿到外地去了,家里可就冷清了好几分呢;我们两口儿,半斤肉也吃不了,非买冰箱不可了。’然后嘿嘿地笑。我和妈妈也嘿嘿地笑。然后就沉默,直到我又拎出另一个话题。如果碰巧是我要出‘远门’之前扯起这个话头,妈妈在沉默之后十有八九会借口盛饭添菜躲在厨房里扯衣角擦泪。”这位同学写的是极平常的家庭生活场景,但字里行间情意浓浓。再看她由上面的描写感悟到了什么:“其实,这份亲情,却实实在在不仅属于我们一家,也属于天下的父母和儿女们,世间有许多规律可以存在例外,但博爱者必先爱其亲恐怕没有例外。”这里由一家之情升华为人类普遍的亲情,这与一般常见的写亲情的作文相比,明显高出一筹。她所写的生活细节,我们也是常见的,问题是我们许多人没有真正用心灵去感悟它,或者感悟不深刻,而这位同学真正用心灵去感受亲情,因此她写的文章就深刻多了,而且写出了新意。
展开全部
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中 所写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 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 心中思慕的“伊人”,主人公知其地,而莫 定其所。他就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希望 与“伊人”一遇。诗的每一章开头都用“蒹 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追寻,用清秋 萧瑟的景象来烘托主人公空虚和惆怅的 感情。
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中 所写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 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 心中思慕的“伊人”,主人公知其地,而莫 定其所。他就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希望 与“伊人”一遇。诗的每一章开头都用“蒹 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追寻,用清秋 萧瑟的景象来烘托主人公空虚和惆怅的 感情。
追答
2.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本诗所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 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有一种回旋跌 宕的艺术效果,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 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白露之“为霜”、 “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 示了追寻时间的延伸;“伊人”、“在水一 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 空间的移动,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 觅,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 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蕴却十分耐人寻 味。
3、词汇丰富,富于变化。
描绘蒹葭的繁茂,三章分别用“苍苍”、 “凄凄”“采采”三个同义的叠词,表现道路 的艰难。分别用“长”、“跻”、“右”,描述 道路的遥远、陡峻、迂曲,表现“伊 人”的可望不可即。分别用“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及“宛在水中 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等句 子,显示“伊人”位置的移动。在重复中有 变化,在变化中有重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