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行的读音
“太行山”的“行”的读音:【háng】
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北起拒马河 谷,南至晋豫边境黄河岸。西缓东陡,受河流切割,多横谷,为东西交通孔道,古有“太行八陉”之称。
[ háng ]
1、行列:双~。杨柳成~。
2、排行:您~几?。我~三。
3、行业:内~。同~。在~。懂~。改~。各~各业。干一~,爱一~。~~出状元。
4、某些营业机构:商~。银~。车~。
5、用于成行的东西:一~字。几~树。两~眼泪。
扩展资料
在六亿年以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了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时进时退,当海退时,这里沼泽广布,气候温暖潮湿,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区丰富的煤炭资源。
以后的一次次地壳活动,使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后又与东西的华北大平原断裂,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
约在240万年前开始大幅度隆起并逐渐形成。早在28亿年前,太行山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含铁硅质岩及碳酸盐地层,受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的影响,区内古老的地层普遍遭受褶皱、变质,并伴随有断裂和石英岩脉的侵入。至距今18亿年,形成了混合岩化的结晶基底岩层。
行的读音是háng,声母是h,韵母是ang。
一、行的释义
读作háng、hàng、héng、xíng或xìng,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十字路口,后延伸至直排、营业机构、兄弟姐妹的次序等。《说文解字》认为是“人们在路上走或小跑”。
二、组词
行楷、行车、实行、修行、游行等。
扩展资料:
一、行楷 [ xíng kǎi ]
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
二、行车
[ xíng chē ]
〈动〉行驶车辆。
[ háng chē ]
〈名〉即天车,装有在厂房上空,可以移动的起重机械。有的地方叫行车。
三、实行 [ shí xíng ]
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四、修行 [ xiū xíng ]
佛教徒或道教徒虔诚地学习教义,并照着教义去实行。
五、游行 [ yóu xíng ]
1、行踪无定,到处漫游。
2、广大群众为了庆祝、纪念、示威等在街上结队而行。
háng。
声母:h;韵母:ang;声调:二声。
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其气候特点:
从气候上看,太行山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虽四季分明,但冬长夏短。
太行山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气候条件与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5℃,平均最低气温在-10℃左右;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3℃,平均最高气温在28℃上下,偶尔会出现高温天,但概率可以说是相当低。
在这里四季分明,但明显的冬长夏短,冬季长达半年,夏季两个月不到。年日照时数将近2500小时,平均每个月的日照时数在200小时左右。
太行山年降水量在534毫米左右,7月降水最多,为132.3毫米,12月最少,为4.4毫米。从多年的气象资料统计的结果来看,平均每年7月,雨日大概在一周左右,可见这个时候雨下得还是比较大的。
推荐于2018-04-07
【拼音】: tài háng shān
【解释】: 位于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大致为南北走向,海拔1,000~1,500米。多横谷(陉),为东西通道,古有‘太行八陉’之称。
太行山(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一般指太行山脉
太行山(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
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400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