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桂花雨写一篇作文
展开全部
描写桂花的诗句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桂子:桂花。传说月中有一棵桂树,所以下云“月中落”。两句写杭州灵隐寺秋夜景致,月光皎洁,桂子飘香。
唐·宋之问 《灵隐寺》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裛:香气袭来。
唐·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唐·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
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漠漠:茫茫。翛翛:潇潇,形容雨声。荔子:荔枝。然:同“燃,形容荔枝色红如火。
宋·苏轼《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宋·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
一抹雕栏,喷清香桂花初绽
清·洪升《长生殿·惊变》
“天香生净想,云彩护仙妆”(朱熹)
桂花不但芳香袭人,而且树枝挺秀,枝叶丰茂,冬夏常绿。若是南方庭园栽培,则是“丹葩间绿叶 ,锦绣相叠重”(陆游)
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记载:“凡木叶心皆一纵理,独桂有两道如圭形,故字从圭。”“桂”名原来由此而来。
桂花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有屈原的《九歌·湘夫人》:“桂栋兮兰僚(屋椽)。”又,《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说明在二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把桂树作为造屋的栋梁,把桂花制成佳酿了。唐、宋以来,咏桂的名句也颇多。如宋代女词人朱淑贞有诗云:“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又如宋代另一诗人杨万里咏道:“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此外还有不少。
吴刚伐桂的故事,是流传至今、尽人皆知的其中一种神话。
据明代段成式的《西阳杂俎》载:“月桂高五丈,下有人常砍之,树疮随合,其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则神话说的是汉朝河西人吴刚,学仙修道时触犯天条,被罚在月宫砍桂树。但是,不论他怎样砍伐,树总是随砍随合,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每天都在辛勤地伐树,那棵神奇的桂树,依然如旧,生机勃勃。吴刚也只好长期过着“金风玉露伴素月,徒然销魂”的生活了。但据说,每逢中秋佳节,吴刚可以在树下稍稍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所以中秋节这一天,人们赏月时看不到吴刚弯腰举斧伐桂的影子。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有:“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的诗句,用的就是这个典故。至于吴刚捧出的“桂花酒”,则相传是仙人的饮料。曹植有《仙人篇》:“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此处桂酒也就是桂花酒。
由于传说中月中有桂,所以月亮又称作“桂魄”。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句:“侵夜可能争桂魄。”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有中秋词:“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这两处的桂魄,都是明月的代名词。而传说中的月宫也叫“桂宫”。“桂宫袅袅落桂枝”。
在古代,桂花还是友好和吉祥的象征。战国时,燕、韩两国就以互赠桂花表示友好。
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还常以互赠桂花表示爱慕之情。
由于桂树花发于秋,古人又常用它来赞喻秋试及第者,称登科为“折桂”。据《晋史》载,晋朝郗某对策考第一。武帝问他,他回答说:“臣今为天下第一,犹犹桂林一枝。”应试及第称“折桂”,即由此而来。宋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载:“世以登科为折桂,此谓郗说对策,自谓桂林一枝也,启唐以来用之。温庭筠诗:‘犹喜故人新折桂’。其后以月中有桂,故又谓之月桂。而月中又有蟾,故又以登科为登蟾宫。”于是,“蟾宫折桂”,就成了旧时人们仕途得志、飞黄腾达的代名词。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桂子:桂花。传说月中有一棵桂树,所以下云“月中落”。两句写杭州灵隐寺秋夜景致,月光皎洁,桂子飘香。
唐·宋之问 《灵隐寺》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裛:香气袭来。
唐·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唐·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
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漠漠:茫茫。翛翛:潇潇,形容雨声。荔子:荔枝。然:同“燃,形容荔枝色红如火。
宋·苏轼《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宋·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
一抹雕栏,喷清香桂花初绽
清·洪升《长生殿·惊变》
“天香生净想,云彩护仙妆”(朱熹)
桂花不但芳香袭人,而且树枝挺秀,枝叶丰茂,冬夏常绿。若是南方庭园栽培,则是“丹葩间绿叶 ,锦绣相叠重”(陆游)
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记载:“凡木叶心皆一纵理,独桂有两道如圭形,故字从圭。”“桂”名原来由此而来。
桂花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有屈原的《九歌·湘夫人》:“桂栋兮兰僚(屋椽)。”又,《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说明在二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把桂树作为造屋的栋梁,把桂花制成佳酿了。唐、宋以来,咏桂的名句也颇多。如宋代女词人朱淑贞有诗云:“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又如宋代另一诗人杨万里咏道:“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此外还有不少。
吴刚伐桂的故事,是流传至今、尽人皆知的其中一种神话。
据明代段成式的《西阳杂俎》载:“月桂高五丈,下有人常砍之,树疮随合,其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则神话说的是汉朝河西人吴刚,学仙修道时触犯天条,被罚在月宫砍桂树。但是,不论他怎样砍伐,树总是随砍随合,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每天都在辛勤地伐树,那棵神奇的桂树,依然如旧,生机勃勃。吴刚也只好长期过着“金风玉露伴素月,徒然销魂”的生活了。但据说,每逢中秋佳节,吴刚可以在树下稍稍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所以中秋节这一天,人们赏月时看不到吴刚弯腰举斧伐桂的影子。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有:“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的诗句,用的就是这个典故。至于吴刚捧出的“桂花酒”,则相传是仙人的饮料。曹植有《仙人篇》:“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此处桂酒也就是桂花酒。
由于传说中月中有桂,所以月亮又称作“桂魄”。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句:“侵夜可能争桂魄。”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有中秋词:“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这两处的桂魄,都是明月的代名词。而传说中的月宫也叫“桂宫”。“桂宫袅袅落桂枝”。
在古代,桂花还是友好和吉祥的象征。战国时,燕、韩两国就以互赠桂花表示友好。
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还常以互赠桂花表示爱慕之情。
由于桂树花发于秋,古人又常用它来赞喻秋试及第者,称登科为“折桂”。据《晋史》载,晋朝郗某对策考第一。武帝问他,他回答说:“臣今为天下第一,犹犹桂林一枝。”应试及第称“折桂”,即由此而来。宋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载:“世以登科为折桂,此谓郗说对策,自谓桂林一枝也,启唐以来用之。温庭筠诗:‘犹喜故人新折桂’。其后以月中有桂,故又谓之月桂。而月中又有蟾,故又以登科为登蟾宫。”于是,“蟾宫折桂”,就成了旧时人们仕途得志、飞黄腾达的代名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