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善用文本资源,以随文练笔的形式紧抓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科学之路。
读与写的“结合”究竟在哪里?就在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里。阅读文本的过程,不能仅仅关注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假如要我写还可以怎样写?如此,就将阅读的目光聚集在“写”上了。在领悟到了文章那点点滴滴的写作方法和表达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迁移、学会运用,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最近几年我一直从事高段语文教学,我就以五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来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一、品味文本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众所周知,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多样的,其中对动作描写的偏好,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作家皆不能例外的。在动作群的刻画描写中可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例如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中,作者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而且,在具体的动作描写中:两人“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掐架似的对起阵来”,小嘎子一开始“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这又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在教学这一段时,我让学生细细地品读,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动词填空”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 )着胖墩儿猴儿似的( )。小胖墩儿呢,( )着腰,( )了档,( )着眼珠儿,不露一点儿破绽。( )了三四圈后,他们( )在了一起,不管小嘎子怎样( ),可就是( )不动他。小嘎子刚想用脚腕去( )他的腿,不料反被他把脚( )住了,接着一( ),小嘎子( )了个仰面朝天。”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小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势巧招,下冷绊子”,这种心理描写属于内心自白法,这种写法最能清楚地表明人物的心迹,也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因此,我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一写小嘎子的心理活动。从而真正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结合文本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写作
例如六年级课文《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教师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学生马上能回答。“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学生不知怎样回答。我引导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进行对比阅读,有什么发现?学生就能发现从”小””圆”看出他的年少、天真。我再让学生把”紫色的”划掉,换上”苍白的、蜡黄的”,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学生可以体会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我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他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点。这时,我出示了几个语段,让学生读一读,找出人物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
例1 倩倩不到两岁,胖墩墩的。红朴朴的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小辫子朝天翘着,粉红色的发带在头上一颠一颠的,像两只飞舞的彩蝶。尤其逗人喜爱的,是她那张伶俐的小嘴。
例2 院子里走出一个外国小女孩,她披着一肩金黄色的头发,碧蓝碧蓝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苹果似的小脸,身穿一条浅蓝色的连衣裙,脚穿一双红皮鞋。她调皮地眨了眨眼睛,冲我友好地笑了笑,她这一笑,脸蛋上露出了两个小酒窝,嘴角向上翘起,活像一个洋娃娃。
例3 她的头发短短的,身着运动衫,足登球鞋,看上去像小男孩。她的名字叫张颖,颖是聪颖的颖。这个名字饱含着父母对她的希望,当然她也没辜负父母的期望,还有点儿小聪明。她不但长得像个小男孩,性格也像小男孩。她爱和男孩子们玩打仗,也爱和表哥在地下摔跤,更爱和男孩子们放炮竹,捉蟋蟀。她说:“和男孩子玩,他们不爱生气,不爱哭,玩着痛快!”
然后我让学生用几句话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最后,一个同学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有一个同学写到“在六(2)班教室里,常常看到这样一个小女孩:她扎一个马尾辫,走起路来,头上的马尾辫跟着一摇一摆的,犹如一个上下飞舞的小蝴蝶,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上架上了一幅黑框眼镜,显出很有学问的样子。别看她现在是一幅文质彬彬的样子,可换到运动场上就立马变了样、、、、、、”同学们马上就猜出了是:刘淑涵。班上百分之九十个同学描写出来的都能被别人准确地猜出来,他们都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又例如五年级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我让学生认真品读这句话后,问学生“你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里面感受到了什么?”生:“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我再问:如果写成“挖了整整36个小时”,不是显得时间更长吗?生:“那会感觉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你有过觉得时间过的特别慢的时候吗?那么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我问。同学门们纷纷举起了手“天黑了,我一个人在家,心理很害怕,1小时,2小时,3小时,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上,我参加了200米跑步,30米,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学生都能学会迁移运用了。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欣赏,学习文中的难句,好句,重点句。然后当学生阅读达到高潮时,再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读中仿写,读后学写,使学生乐写、易写,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水乳交融,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运用教材习作资源,获得写作提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通过练笔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
1、创编故事,改写情节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每当读完一篇作品他们总会产生许多的假设如果,在脑子里进行第二次创作,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根据童话创编故事。
《去年的树》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素材。我们可以换另外一个角度来创编。原文说的是树被砍了,鸟儿四处寻找。还会想象成这样一种可能:树仍旧在那里,鸟儿却没有如约回来,树便开始了更加漫长的等待,他多方打听鸟儿的消息,时时为鸟儿的安全担心,最后……我们可以启发孩子们从这个角度想象一下,也许一篇篇童话佳作会诞生。
2、留白处补写
六年级课文《凡卡》的结尾,让学生想象凡卡的信投进邮箱后会怎样,进行补写练习,学生更能体会作者采用如此结尾的艺术魅力。《穷人》的续写,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会家后,课文就嘎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样呢?桑娜和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都牵动着学生的心。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续写。
3、变换文体练习写。
A、改变人称。这种写法,在我们读写结合中也经常应用。学了一些课文,我们可以把它里面的人称加以转变,第一人称可以改变为第三人称,或者相反。如在学了《新型玻璃》一文,课文里介绍了五种的新型玻璃,我就请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种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一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变得有趣味性,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又给予学生练笔的机会。
B、改变文体。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特别是一些诗歌与记叙文、童话等文体的互换。如将《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为《鸟的天堂》写一段导游词。这种练笔方式由于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因此学生会感到既有写的(有素材)又能写(有方法)。这样的小练笔,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让学生训练写作,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总之,”读”和”写”是一个整体,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是一种最自然的写作状态。没有阅读的作文课与没有作文的阅读课一样,都是不完整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读与写的“结合”究竟在哪里?就在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里。阅读文本的过程,不能仅仅关注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假如要我写还可以怎样写?如此,就将阅读的目光聚集在“写”上了。在领悟到了文章那点点滴滴的写作方法和表达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迁移、学会运用,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最近几年我一直从事高段语文教学,我就以五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来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一、品味文本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众所周知,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多样的,其中对动作描写的偏好,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作家皆不能例外的。在动作群的刻画描写中可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例如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中,作者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而且,在具体的动作描写中:两人“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掐架似的对起阵来”,小嘎子一开始“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这又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在教学这一段时,我让学生细细地品读,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动词填空”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 )着胖墩儿猴儿似的( )。小胖墩儿呢,( )着腰,( )了档,( )着眼珠儿,不露一点儿破绽。( )了三四圈后,他们( )在了一起,不管小嘎子怎样( ),可就是( )不动他。小嘎子刚想用脚腕去( )他的腿,不料反被他把脚( )住了,接着一( ),小嘎子( )了个仰面朝天。”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小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势巧招,下冷绊子”,这种心理描写属于内心自白法,这种写法最能清楚地表明人物的心迹,也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因此,我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一写小嘎子的心理活动。从而真正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结合文本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写作
例如六年级课文《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教师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学生马上能回答。“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学生不知怎样回答。我引导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进行对比阅读,有什么发现?学生就能发现从”小””圆”看出他的年少、天真。我再让学生把”紫色的”划掉,换上”苍白的、蜡黄的”,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学生可以体会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我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他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点。这时,我出示了几个语段,让学生读一读,找出人物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
例1 倩倩不到两岁,胖墩墩的。红朴朴的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小辫子朝天翘着,粉红色的发带在头上一颠一颠的,像两只飞舞的彩蝶。尤其逗人喜爱的,是她那张伶俐的小嘴。
例2 院子里走出一个外国小女孩,她披着一肩金黄色的头发,碧蓝碧蓝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苹果似的小脸,身穿一条浅蓝色的连衣裙,脚穿一双红皮鞋。她调皮地眨了眨眼睛,冲我友好地笑了笑,她这一笑,脸蛋上露出了两个小酒窝,嘴角向上翘起,活像一个洋娃娃。
例3 她的头发短短的,身着运动衫,足登球鞋,看上去像小男孩。她的名字叫张颖,颖是聪颖的颖。这个名字饱含着父母对她的希望,当然她也没辜负父母的期望,还有点儿小聪明。她不但长得像个小男孩,性格也像小男孩。她爱和男孩子们玩打仗,也爱和表哥在地下摔跤,更爱和男孩子们放炮竹,捉蟋蟀。她说:“和男孩子玩,他们不爱生气,不爱哭,玩着痛快!”
然后我让学生用几句话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最后,一个同学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有一个同学写到“在六(2)班教室里,常常看到这样一个小女孩:她扎一个马尾辫,走起路来,头上的马尾辫跟着一摇一摆的,犹如一个上下飞舞的小蝴蝶,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上架上了一幅黑框眼镜,显出很有学问的样子。别看她现在是一幅文质彬彬的样子,可换到运动场上就立马变了样、、、、、、”同学们马上就猜出了是:刘淑涵。班上百分之九十个同学描写出来的都能被别人准确地猜出来,他们都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又例如五年级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我让学生认真品读这句话后,问学生“你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里面感受到了什么?”生:“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我再问:如果写成“挖了整整36个小时”,不是显得时间更长吗?生:“那会感觉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你有过觉得时间过的特别慢的时候吗?那么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我问。同学门们纷纷举起了手“天黑了,我一个人在家,心理很害怕,1小时,2小时,3小时,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上,我参加了200米跑步,30米,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学生都能学会迁移运用了。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欣赏,学习文中的难句,好句,重点句。然后当学生阅读达到高潮时,再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读中仿写,读后学写,使学生乐写、易写,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水乳交融,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运用教材习作资源,获得写作提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通过练笔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
1、创编故事,改写情节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每当读完一篇作品他们总会产生许多的假设如果,在脑子里进行第二次创作,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根据童话创编故事。
《去年的树》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素材。我们可以换另外一个角度来创编。原文说的是树被砍了,鸟儿四处寻找。还会想象成这样一种可能:树仍旧在那里,鸟儿却没有如约回来,树便开始了更加漫长的等待,他多方打听鸟儿的消息,时时为鸟儿的安全担心,最后……我们可以启发孩子们从这个角度想象一下,也许一篇篇童话佳作会诞生。
2、留白处补写
六年级课文《凡卡》的结尾,让学生想象凡卡的信投进邮箱后会怎样,进行补写练习,学生更能体会作者采用如此结尾的艺术魅力。《穷人》的续写,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会家后,课文就嘎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样呢?桑娜和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都牵动着学生的心。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续写。
3、变换文体练习写。
A、改变人称。这种写法,在我们读写结合中也经常应用。学了一些课文,我们可以把它里面的人称加以转变,第一人称可以改变为第三人称,或者相反。如在学了《新型玻璃》一文,课文里介绍了五种的新型玻璃,我就请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种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一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变得有趣味性,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又给予学生练笔的机会。
B、改变文体。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特别是一些诗歌与记叙文、童话等文体的互换。如将《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为《鸟的天堂》写一段导游词。这种练笔方式由于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因此学生会感到既有写的(有素材)又能写(有方法)。这样的小练笔,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让学生训练写作,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总之,”读”和”写”是一个整体,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是一种最自然的写作状态。没有阅读的作文课与没有作文的阅读课一样,都是不完整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