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有神管着人,为什么不让人知道

我很好奇,有神论者回复一下。... 我很好奇,有神论者回复一下。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7-03-15
展开全部
一 中国人向来不缺乏教育孩子的心志,只是中国的教育也向来不乏诟病之声。特别是对中国目前的公立教育体制,也是源自苏联的国立教育体制,现在更是充满否定的声音,所以各种“国学”、“私塾”、在家教育等等形式纷纷兴起,略有门路的家庭更是选择把孩子更早地送到欧美的教育发达国家,留学生的年龄一年比一年小。 近一年来,在教育孩子方面,“虎妈”和“鹰爸”,引起了无数的争议,有人喝彩,有疑,甚至有人极力反对。“鹰爸”的孩子尚小,目前还没有定论。但“虎妈”身为北美成功华裔,两个女儿也貌似培养成材,所以在这个时刻受到了格外的关注。这其实正反映了中国家长们盼望结合中国的严格家教能够与欧美宽松教育体制相结合,从而生产出在才艺上优秀的学生来。但这种作法不但在西方被人诟病,在中国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但尽管反对声浪不小,但其实大多数还是“羡慕嫉妒恨”!所以虎妈的书在大陆神速出版,并且也被邀请访问大陆,可见国人对于已经成功教导出两位有“料”女儿的虎妈还是颇为关注。 综合来看,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对教育形式、理念百家争鸣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中国城教会从90年代复苏以来所生育的第二代人开始进入求学阶段的关键时期。这一批孩子,从小出生成长在徒的家庭中,他们不像自己的父母亲,是在成年之后才进入教会,而是从小就开始在教会中成长,他们的价值观念、信仰理念从小就有化的影响和传承。所以,如何使这一代的徒得到更好的教育,已经成为今天徒家庭最关心的事情。 在这样一个转型的时代当中,国内的福音出版机构,也应当顺应时势,从婚姻家庭建造的出版的重点,转向子女教育的图书出版。而在这方面,最新出版的《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无疑是一本重量级的儿女教育教导书。其实这本书的英文名字是《to train up a child》,即以训练的方式来养育孩子。而不是强调训练出优秀的孩子。所以,如果仅从中文的书名来看,很让人怀疑这本书的倾向与“虎妈”或是“鹰爸”一致,就是要训练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光宗耀“主”,要说哪个爹妈不想培养出一个好孩子,那绝对是谎话,但是,一个真正的徒家庭,其对孩子的教育目标中,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实现信仰的传承,教育培训出一代新的徒。如果这个目标被推迟到孩子成年之后,甚至考上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之后,这基本上已经完全偏离了教的教育理念。 所以,无论是虎妈,还是鹰爸的教育理想,若没有信仰的成分,那不过是培养外表的生存技能而已,是不能与真正的教教育相提并论的。 二 如何培养出的小门徒,这对于徒父母来说,一定取决于他如何理解上帝对儿女教育的旨意,并且取决于他对于福音的理解。 如果在信仰中单方面强调上帝的慈爱属性,父母必然是盼望通过对孩子更多的爱来让孩子来认识上帝。但是,由于目前徒所能得到的关于教育子女方面的指导太少,而且在相同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相同的子女生育政策下,许多徒的孩子本身已经是“”独生子女体系中的小太阳,他们的生活不缺乏“爱”,甚至与非信徒的孩子一样,他们也得到了来自四位老人,两位父母的溺爱。因此,这种一味讲求爱孩子的教育方式,使得家长在是否管教,如何管教孩子的问题上陷入很大的困惑。 甚至,我们见过有家长不会管教孩子,但会为孩子祷告,恳求上帝除掉孩子身上背逆的灵,骄傲的灵,撒谎的灵什么的,据说这是某海外名牧的独特教导,要无条件地爱,恒久耐又有恩慈地爱,要更多地肯定孩子,接纳孩子。 而同时也有另一批家长,深信圣经中所说的: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箴言13:24)。 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箴言22:15)。 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箴言23:13)。 他们强调非常严格地教导孩子,不但是在信仰上严格要求其归信,在其他品格方面也是同样严格,他们非常强调分别为圣,若有条件,他们一定把孩子送入化的幼稚园、中小学。但是,此种教育同样也会被滥用和误用。就是有可能孩子在家长的强势之下,不得不以乖巧顺服的行为取得家长的信任,但一旦成年离开家庭的束缚,多年被压抑的反叛就会爆发出来。有人云:牧师的孩子多不信主,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此。 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我们不能过于属灵地把孩子推给上帝,觉得有神管着就行,这是明目张胆的放弃责任。即使是有条件把孩子从幼稚园到大学全部送入教的教育体系,也不见得就能培养出来真实的信仰。 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专业化的教育,只强调父母在家庭中,在孩子面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而忽视自己在学习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这是懒惰和逃避的态度。作为孩子的父母,是他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这是一个新的身份,也是一个新的呼召和使命。 三 《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这本书立场鲜明地反对溺爱孩子,强调管教,特别具有特点的是,这本书强调训练先于管教。也就是使用训练的方式让孩子成长。在强调管教的教育体系中,最常见的标志无非就是《家规大全》这样的手册,甚至可以详细到什么错误打几下板子这样的细节。如果与训练的理念相比较,管教其实只能是相当于亡羊补牢的措施,而主动地,有意识地训练,则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不按照指示去做所产生的后果。从而在更大的错误和坏习惯产生之前,就培训出孩子有快乐顺服的心,一天天学习面对更大的成长难题。 为什么要强调训练先于管教,这在于作者对于教教育目标的理解,甚至是他对福音的理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神学,这一切管教训练的手段也不为稀奇,甚至也只能培养出更加假冒伪善的信徒而已。所以,读者不要因为书名,就把这本书与虎妈或是鹰爸之类起来。 在这本书的第二章,有一段话,堪称本书的核心思想:总有一天,你的孩子必须独自面对那棵“分别善恶的树”。他必然会吃“禁果”,这也是上帝允许的。在孩子以后的发展中,父母能做的是,使孩子在“吃了禁果”之后能够承担后果。面对后果,孩子会如亚当和夏娃一样选择用无花果树的叶子来遮羞,还是会选择上帝的救赎?对于罪,孩子会选择遮掩还是选择悔改? 作者言简意赅地提出:教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出不犯罪或者是少犯罪的“圣洁人士”(在圣经中,法利赛人的意思就是“圣洁派”或是“敬虔派”),而是培养出能够以最快速度转向神的悔改者和归正者。 作者正是站在这种前瞻性的立场上,提出了训练孩子学会面对后果的教育理念。这似乎是作为父母,或是教会牧师常常会忽视的教育思想。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教育目标理所当然地会与“更高、更快、更强”之类的标准化制度相似。教会所着重培养的对象也是“圣徒”。因为这似乎是圣经最直接的教导。人非圣洁,不能见主。 作为牧者或是父母,我们对信徒或孩子最直接的判断也是从他的行为表现而来。特别是那些强调严格管教孩子的父母,他们常常也确实看到了有教养的孩子能够有更优秀的表现。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的教育手段自然是使用各种严格的规范来防止人犯错误。 从圣经来看,人类的犯罪始于亚当,亚当犯罪以后,他选择用无花果树叶子为自己遮挡,而不是诚实地走到上帝面前去认罪,这是人类犯罪堕落的痛苦经历。今天,我们不再面对伊甸园中那棵树上的禁果;但是,禁果的意思,就是上帝的诫命。在上帝的诫命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承认,我们仍然处在亚当夏娃犯罪的那个处境中,我们同样在天天偷吃着禁果。 今天,我们这些在第一亚当里出生的人,每一个人都在母腹中带着罪性而出。尤其是在孩子身上,人性的自我中心、自私、自主,甚至是诡诈、谎言,更是表露无遗。在孩子天真可爱面容的掩饰下,许多父母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撒旦对产业的争夺其力度之大,远远超过父母对孩子约束和管教,所以这些父母常常为孩子找借口,认为他们理智未开,不值得花太大代价去研究如何教育。 那么,我们这些在第二亚当里重生的人呢?当我们把律法的十诫展开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即使我们已经是徒,我们清楚明白圣经所教导的行事为人之真理,但我们的心思意念,甚至是言语行为,在每一个五分钟之中都在进行着争战,顺服神,还是顺服自己的罪性,是徒终生成圣过程中的争战。 所以,第一亚当选择用无花果树叶子遮羞,并因此带来了更大的刑罚; 而被称为第二亚当的,本身并没有罪,却背负着人类的罪,代替所有上帝的选民承担犯罪的后果,按着上帝律法的要求,被钉在被咒诅的十字架上,满足了上帝的刑罚,从而为一切相信的人带来救赎。 第二亚当背负着(我们的)罪接受上帝的刑罚,从而使救赎之恩得以成就。 四 今天的无花果树叶是什么? 对于徒而言,今天的无花果树叶正是我们在信仰上的好行为,好品格。我们教育的目标如果只是专注在培养行为和品格上,可能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后果。 一方面,因为简单地用严格的律法来要求和教导,产生孩子心中隐藏的背叛,当孩子一旦成年,离开家庭的控制,就会抛弃自己的信仰。近年来,在接触过好几次外地信徒的儿女来京上大学的情况,许多徒父母都忧心忡忡,因为儿女一离开家中的教会,就不再继续他们的信仰生活,成为假期回家的徒,甚至在大学毕业完全后抛弃信仰。 另一方面,在父母的精心管教培养下,我们真的有可能培养出听命顺服,也有好的信仰行为及品格的孩子,但如果这样的孩子所学习的,只是一套正确的道德规范,那他们与那些所谓品格高尚的非信徒,甚至是其他宗教的圣哲,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不过是培养出又一批圣洁的法利赛人,而这样的信仰,已经用最巧妙的方式篡改了福音,却又让人不易发觉。这样的信仰危机可能会隐藏得很深,但终有一天会完全败露,正如欧美一些以教立国的国家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信仰上的破产。 在浪子回家的故事中,我们也许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老父亲看起来如此完美,是天父形象的一个代表,他的两个儿子,却都不成器。一个是明显的浪子,另一个却没有恩典。 其实,在这个比喻的意义中,是要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犯罪得罪了上帝,我们不是像大儿子那样看上去没有犯什么错误,但实际上却是因律法称义;就是像小儿子那样,在事实上离弃父亲,过着犯罪流浪的生活。 提摩太·凯勒牧师在谈到这段时说:两个儿子,看起来一个非常非常好,一个非常非常不好。但他们两个都离弃了父亲的心,他们每个人都只想利用父亲从而得到他们内心真正爱慕的东西。他们不是爱父亲,而是利用父亲去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身份、地位、财富,以及其它一切他们爱慕的。只不过,其中一个是通过做个特别特别好的人来达到其目的的;而另一个则是通过做个特别特别不好的人。这两个人却同为失丧的孩子。不好的那个失丧于他的坏行为。而好的那个却失丧于他的好行为。 所以,在这个故事中,令我们尴尬的事情是,这两个儿子,我们愿意做哪一个?当然不会是去做浪子,但大儿子我们也没法选择,而且更糟糕的事实是,在寓言的结尾,不好的竟然得救了,好的那个孩子却还是失丧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真实地看见,那些像小儿子一样在外面犯罪得罪上帝的人,经过传福音的过程他们常常悔改归正,回到上帝的面前。可是,正是那些像大儿子一样的徒和徒的孩子,往往容易陷在自义当中,非常难以沟通和教导,浑然不觉自己很多时候已经成为福音的拦阻,也甚至会成为明目张胆地在教会组织中犯罪的人。 所以,教教育的重点,如果只是培养出大儿子一样的徒,那就是完全走上了歧路。但这正是我们许多教会和家庭正在做的事情。真正的教教育,不在于培养一种合乎宗教标准的规范行为,而是让孩子真正认识神,只有认识神才能够真正成为徒。而且要如巴刻所说,不是通过关于神的知识来认识神,也不是通过操练敬虔的事情来认识神。 认识神,当然要通过神的律法,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律法来明白恩典。在《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这本书中,作者提到: 在管教孩子时,不仅要使他们顺从于律法,更要让孩子明白神的恩典。我们只能通过律法来明白恩典。“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引我们到那里。”神首先在西奈山向我们显现,赐下法版,然后才是完成髑髅地被钉十字架的救恩。 严格地说,在家中首先要建立规则,建立责任感,然后才是惩罚。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能教会孩子尊敬和敬畏规则的制定者,也能创造展示恩典的机会。这是多么奇妙又神圣的责任! 为什么我们只会满足于培养出大儿子一样的孩子?因为绝大多数家长,包括徒,看不清内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能达到行为合宜就已经达到了大多数人的教育目标。我们往往没有去深究孩子的内心,觉得只要能培养出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孩子就自然会从中得福。所以,我们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帮助被律法约束或是管教过的孩子去明白恩典的意义。而这样的教教育只是完成了一半,甚至更少。 每一次的训练,从形式上来看,是对律法的一次熟悉。孩子会在理智上越来越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是只有通过对内心的考察,让孩子学习自己知罪,而不是天天活在规则的定罪中,天天练习使自己的行为适应规则,从而得到父母和上帝的欢心。 只有我们来帮助孩子操练对罪的敏感,操练有神同在的意识,操练以最快的速度转向神,孩子才会真正学习如何依靠祷告,依靠上帝的帮助,在违犯规则后迅速悔改,并且以战兢而喜乐的心接受管教,在被宣告赦免后体会与父母和好,与上帝和好的释放。 经过这种训练的孩子,他会渐渐明白上帝的爱是长阔深高的,所设定的规则乃是为了爱他保护他的缘故,他可以靠着上帝的帮助去遵守这些规则。而且,即使他胜不过试探诱惑,违犯了规则,他也要尽快来到上帝面前,悔改,接受管教,并且很快就可以与神重新和好,不再活在无花果树叶的隐藏之下,也不用在因罪产生的内疚和自己能否被赦免接纳的怀疑中渐渐远离了上帝。他在成圣的一生中,将可以体会到越来越多的得胜的滋味,也学会也越来越多地依靠圣灵,依靠主的信仰生活样式。 我深信这本书所阐明的教育理念,揭示了可以使孩子一生受用的最好教育方式。而且,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这本书也提到了管教的原则与时机、安全训练、卫生习惯训练、做家务训练、态度训练、情绪训练、自我管理、宗教方面教育的反思等等。
追问
牛头不对马嘴
提拔之歌
2017-03-15
知道答主
回答量:3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7万
展开全部
因为人都是有惰性思维的,在人们的认知中,神都是无所不能的,当人们知道有了神之后,会发生什么?会一直向神请求这个,请求那个的!这样有什么好处?再说,神如果帮你还好,不帮你呢?会不会心生不满,或者只是去帮某些人,那其余的人也会不满!
追问
有道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恬静还素朴丶繁花D
2017-03-15 · TA获得超过17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3.4万
展开全部
神喜欢隐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脑堵
2018-01-31 · 超过1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3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4万
展开全部
说“不让人知道”是逃避的表现。因为借着创造之物和人心寻求的方向,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信仰者。区别在于,一部分人顺在这样的心智,会去认真学习圣经,然后按照上帝的教导生活,成为一名基督徒;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以为自己目前的状态不错,没有时间去教会学习,以为那是迷信的东西,就错过了认识上帝。
上帝是一位乐于启示的上帝,而且上帝给人救恩的礼物需要人回应。因为上帝的爱就是给人自由,人的责任在于回应。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