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案例分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就业现状
纵观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主要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1、存在就业难现象。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未能就业,或者处于低就业状态。“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以3%的速度增长,年均规模达到700万人,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近日,数据研究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目前国内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平均就业率只有90.2%,而且在就业人群中还有14.0%的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将有150万左右大学毕业生陷于就业难的困境当中。从我省情况上看,福建省高校毕业生数量也持续增长,达23.6万人,加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总量达40多万人,占全省城镇计划新增就业人员总数三分之
二。截至2011年12月31日,省内院校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167820人,实现就业153713人,年度就业率为91.6%,其中,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83%,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0%,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3.5%。
2、存在企业招工难现象。与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近年来“用工荒”问题愈演愈烈,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技能型岗位,用工紧缺甚是突出。比如地处厦漳泉中心结合部的某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工业,企业用工规模不断扩大,全县人口20万人,外来工5.5万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4000个以上,而新增劳动力只有1000人,净增缺工3000人以上。据某县人力部门统计,2012年底用工总量需求新增2000人,2013年春季用工需求新增6000人,合计缺工8000人。某县每年都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赴山西、贵州等招聘员工。用工企业也大幅提高薪资待遇,据调查,目前长泰县普工的薪资标准,在扣除食宿费后,月薪在2300元以上。
二、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阶段性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人才结构失衡,部分工科类专业、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文科类专业、部分师范类专业供过于求。二是就业理念存在误区,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三是知识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综合技
能水平不高,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四是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生毕业生总量每年都在递增,而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
三、应对策略
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1、深化高校教育改革。要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2、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就业理念,积极面对现实,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包括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要加强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在大学期间应主动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活动,锻炼自己
实际处理事物性工作的能力,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
3、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4、支持和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要鼓励大学生积极转变观念,发挥自身才能,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相关部门要安排专项经费,重点扶持一批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根据项目规模、效益、科技含量和市场前景,从工商注册、税收、资金扶持、解决创业场所、完善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
纵观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主要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1、存在就业难现象。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未能就业,或者处于低就业状态。“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以3%的速度增长,年均规模达到700万人,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近日,数据研究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目前国内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平均就业率只有90.2%,而且在就业人群中还有14.0%的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将有150万左右大学毕业生陷于就业难的困境当中。从我省情况上看,福建省高校毕业生数量也持续增长,达23.6万人,加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总量达40多万人,占全省城镇计划新增就业人员总数三分之
二。截至2011年12月31日,省内院校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167820人,实现就业153713人,年度就业率为91.6%,其中,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83%,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0%,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3.5%。
2、存在企业招工难现象。与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近年来“用工荒”问题愈演愈烈,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技能型岗位,用工紧缺甚是突出。比如地处厦漳泉中心结合部的某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工业,企业用工规模不断扩大,全县人口20万人,外来工5.5万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4000个以上,而新增劳动力只有1000人,净增缺工3000人以上。据某县人力部门统计,2012年底用工总量需求新增2000人,2013年春季用工需求新增6000人,合计缺工8000人。某县每年都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赴山西、贵州等招聘员工。用工企业也大幅提高薪资待遇,据调查,目前长泰县普工的薪资标准,在扣除食宿费后,月薪在2300元以上。
二、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阶段性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人才结构失衡,部分工科类专业、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文科类专业、部分师范类专业供过于求。二是就业理念存在误区,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三是知识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综合技
能水平不高,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四是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生毕业生总量每年都在递增,而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
三、应对策略
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1、深化高校教育改革。要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2、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就业理念,积极面对现实,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包括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要加强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在大学期间应主动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活动,锻炼自己
实际处理事物性工作的能力,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
3、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4、支持和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要鼓励大学生积极转变观念,发挥自身才能,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相关部门要安排专项经费,重点扶持一批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根据项目规模、效益、科技含量和市场前景,从工商注册、税收、资金扶持、解决创业场所、完善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