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出祁山猜一个O一9数字
诸葛出祁山猜一个O一9数字——答案:7。
三国蜀汉政权成立后,刘备因丢失荆州、关张左膀右臂被肢解大怒而兴兵伐吴。火烧连营,少年英雄孙桓差点要了老刘的老命,刘备羞怒攻心下抱憾离世,死前将儿子、事业都托付给诸葛亮;甚至故意说不行你诸葛亮就称王,只要能灭了曹、孙两家,我死而无憾。
诸葛亮是个明白人,知道刘备的说法言不由衷,也不可行,所以一心一意保后主。
蜀汉在诸葛亮主导国政期间,连续六次对曹魏发起冲击,一次组织对魏军重大进攻的防御。后人将这段历史合称为诸葛亮“七出祁山”,由于劳师动众但收效甚微,不少人怀疑孔明的政策和战略是否明智,甚至断言诸葛亮空耗蜀汉实力,加速了后来的灭亡。如果诸葛亮采取防御策略,保存蜀汉的力量,以蜀汉的人口和财政状况,魏军很难翻越秦岭征服蜀国。
那么我们来还原这段历史: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故意扬言要从褒斜谷道出击进攻郿,命令赵云、邓芝率偏师占据箕谷,吸引魏将曹真部队的注意力;而孔明本人暗中带主力从西北沿山路出其不意攻击祁山(甘肃礼县)。蜀魏边界平静多年,诸葛亮声东击西带领重兵杀出秦岭,占据咽喉、切断陇右与东方的联系,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守军和官吏惊慌下叛魏降蜀,秦川大地也人心浮动。魏明帝带领援军西征,亲自坐镇长安城,而名将张郃作为统帅指挥魏军向西反击。马谡受孔明委派率前军主力在街亭防御(当时不少人推荐魏延或吴懿,诸葛亮相信马谡的能力),因指挥失当被张郃击败。主力失利后诸葛亮被迫撤回汉中据点;赵云所部也败给曹真,常胜将军赵云亲自断后、烧毁栈道,才安全有序地撤回汉中。此战蜀军锐气大挫,寸土未得,收获只有名将姜维和千余户西县百姓移民,显然得不偿失。
同年冬诸葛亮杀出散关,围攻陈仓(今宝鸡),魏国关中统帅曹真带大军与蜀军对抗,蜀军攻不下坚城、粮草不济,唯一出路还是撤军。在撤退途中蜀军斩杀了追击的魏将王双。
229年,诸葛亮派部将陈式进攻汉中西边的武都、阴平,魏军援救时诸葛亮率大军亲自成功拦截,魏雍州刺史郭淮力量不足撤退,这两个羌人、氐人为主的边郡才被蜀汉占领。
230年秋魏军大举反击,司马懿、张郃、曹真三路进兵,计划收复汉中;诸葛亮指挥蜀军积极防守。两国未经大战,因大雨连月、道路难行,魏军主动撤退。
同年诸葛亮派大将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在阳溪地击败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的军队。
231年,诸葛亮率军再出祁山,还发明了木牛解决粮草运输问题。遇到陇右魏国郡县坚决抵抗,诸葛亮命令士兵抢收了田野里的青苗打算困死各郡。司马懿和张郃联袂救援,两军对峙,蜀军因旷日持久、兵粮不继(李严从中慌报后勤情况),再次无功而返。这次出祁山的蜀军射杀魏军名将张郃。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大军顺利杀出褒斜谷道北口(陕西眉县西南秦岭山口),占领武功五丈原(歧山南),魏国大军在司马懿率领下于渭河南岸设防。这次诸葛亮调整了战略,分兵屯田于渭水北岸,准备打持久战,想办法拿下凉州各郡,再找机会进军关中长安。但是八月份诸葛亮病逝军中,年方五十四岁。蜀军诸将根据丞相生前安排撤军,唯有大将魏延反对,坚持继续北伐作战。蜀军按计划撤退,途中内讧的蜀军在长史杨仪指挥下杀了魏延(其实魏延冤枉,要投魏干吗南下追拦大部队,就地投诚司马懿才合理)。
诸葛亮六次主动进攻,只有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有可能取得阶段性胜利战果。
第一次经过精心准备,战略出其不意,军队士气高昂;而且成功切断魏国关中和陇右的联络,孤立了陇右各郡,惊慌失措的三郡投降、关中也人心惶惶。这种情况下如果马谡的前军主力能顶住魏军反击或者有限阻挡较长时间,凉州剩下的河西诸郡十有八九会被蜀汉占领。凉州出产良马、战士、粮食等重要战争资源,即可以和西域开展贸易,也可以联络北方鲜卑侧翼牵制魏国,南部还可以收羌人、氐人补充兵力。如果诸葛亮再经营若干年,然后找机会占领关中,将雍、梁、凉、益四州连成一片,再进一步控制潼关天险、沿黄河对峙;不能断言一定灭亡魏国,但蜀汉的实力会完全不同。这是当年诸葛亮精心策划的思路,也是比较符合逻辑的高明战略。诸葛亮多次北伐,核心目标就是将这个想法转化为现实。
蜀将魏延在五虎上将凋零后是最有威望和胆略的宿将,多次想单独统帅一军作战,和诸葛亮分开作战最后会师潼关。中间一次北伐大胆提议自己帅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夏侯懋为关中统帅时)。但是现在看来魏延轻视了魏国的力量、他的计划不可能成功。秦川是曹魏的战略要地,丢掉关中不仅是双方势力此消彼长,而且首都洛阳将直接暴露在危险下,如果函谷关有失,魏国就可能土崩瓦解。曹魏人才济济,肯定明白关中的重大战略意义;曹魏不仅在长安部署了强大的机动军团,而且以汉中为对峙焦点,在秦岭里也布置了不少魏军前哨,尤其是几条艰险的古栈道关隘都有驻军把守,非蜀汉重兵不足以突破。就算魏延能够奇袭占领长安,控制不了东边的潼关和风凌渡,魏军反击时还是站不住脚。
所以诸葛亮遮断祁山,谋图陇右的战略是正确的,也是唯一可行的。
蜀汉最后一次出兵,诸葛亮总结经验教训,准备打持久战。如果能够以五丈原为基地成功拦截魏军西进兵团(实际上蜀军也做到了,两军相持三月之久,蜀军还有余力分兵屯田),凉州诸郡虽然比以前难打,但慢慢蚕食扫荡也有把握拿下来。可惜诸葛亮劳累成疾,逝世前判断其他将士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自己死后蜀汉应该调整成防御战略,安排好退兵方案。撤退时长期和魏延有矛盾的杨仪派人杀了失势的魏延,还污蔑他叛变投敌。
按照诸葛亮改变进攻为防御的策略,蜀汉还是有条件长期坚持的。虽然有后主昏庸、人才凋零、蜀兵不耐战等不利因素;但焚烧栈道、凭借秦岭关隘据险防守,拖个几十年没问题。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他对丞相的政治能力评价到位,但低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诸葛亮的战略策划能力绝对是一流的,蜀汉东边无法兴兵,正北是秦岭天险,魏军重兵布防;但诸葛亮依然能够在魏军监视封锁下两次成功杀出秦岭雄关(一次为出散关、一次为出斜谷北口,西北隐秘出祈山相对容易),而继任者就很难做到这点。就算得意门生姜维也只有在延熙二十年,趁着司马氏全力对付淮南造反的诸葛诞时,才唯一成功率领数万大军趁虚出骆谷袭击秦川。
以当年蜀军的实力(魏国单独关中军团规模就比诸葛亮北伐军全军为盛)、蜀将和士兵的作战能力,漫长而难以保障的后勤补给,诸葛亮六次出兵居然多次略占上风。建兴三年征南中,虽然对手是技术落后、组织很差劲的南蛮,但不到一年工夫蜀军就扫荡云贵高原,而且还让蛮忘孟获心悦诚服。取得这些成就,没有卓越的军事根本做不到如此出色。北伐中若干战术上的失误不能全部责怪诸葛亮,蜀汉综合实力不如对手,尤其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几乎没有。
最后来考察当时的实际情况,蜀汉貌似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工商发达、地势险要,似乎能关起门来开发经济,繁衍人口,训练军队,先富国强兵再坐待时机。但是实际上抛开地盘小、发展空间狭窄的缺陷,蜀汉控制的西南地区是个军事上的死地;西方、南方为绝境,东边是三峡,北方是秦岭,对手难于攻入、但自己也很难出去,强势的敌人可以从容困死你、消灭你。历史上各个西南割据政权、张献忠、石达开都很难逃脱这个规律;毛泽东明白这点,坚持红军北上,而南下的张国焘部就不懂;抗日战争国民政府能够在重庆坚持,那是因为西北没被日军控制,滇缅线、驼峰空中补给支持,而且后期日本实力不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越战越勇。
刘备、诸葛亮这样的高手都明白,所以丢了荆州刘备一定要想办法夺回;诸葛亮不要命也要北伐争凉州、雍州;只有在东面或北面打开缺口才能转危为安。其次当年蜀国人口密度虽可观,但素质不行,当地土著懦弱、怯战;军政管理人才更不如魏、吴两家层出不穷。刘备早年搜罗的各地人才如果不用就会自然损耗、不断减少,而且外来集团和益州士族还有矛盾;刘禅更不是理想的君主人选。这些因素堆积在一起,逼迫诸葛亮必须在自己有生之年抓紧时间,尽量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战争资源,以免对不起刘备当年的恩遇。可惜这些话诸葛亮不能对任何人明说,害怕影响士气、打击信心,只能艺术表达。按照《汉晋春秋》的说法,诸葛亮有次上言刘禅说:“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陛下不如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成,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这段话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孔明对时局的看法,也反映了当时蜀汉主张偏安、反对北伐的人就不少,不光是后来人短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