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没有科普类综艺推荐?
哈喽大家好。近几年综艺节目可谓热火朝天,各大电视频道都被娱乐综艺节目霸屏。其实除了娱乐综艺,还有很多值得大家去欣赏的节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科普类综艺节目。
《走近科学》1998年6月1日开播,是中央电视台首个大型科普栏目。央视科教频道开播,《走近科学》作为主打栏目进入十套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近十年来《走近科学》生产了大量优质的电视科技节目,在各类节目评奖中屡次获奖,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扬,已成为中国电视科普的一面旗帜。
《奇葩说》 搞笑而有内涵,每期都会有讨论的话题,通过正反方辩手不同去诠释,有理性,有感性,有幽默,有可爱也有骚气的,看完能引发人的思考,也能学习多种角度的思维。
《柴知道》每周更新一次科普视频,创作者都是年轻人,视频的内容通俗,幽默。
《飞碟说》网络科普动画《飞碟说》是用动画对热点时事进行科普解说的视频新媒体.其作品文案通俗,善用数据;内容广泛,针砭时弊;风格鲜明,形象简约,是公认的网络视频百科,深受喜爱。
《挑战吧太空》这个节目是中国首档航天为题材的综艺,旨在传递航天精神、致敬航天精神,同时也是给普通大众一个机会,更直观地了解地球以外的神秘太空以及航天员们的生活,带动大家一起致敬航天精神,节目组真实模拟火星基地环境,让人与人工智能共同生存在一个环境中,难道只是为了协助志愿者工作吗?或许是在提醒大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有很大可能会代替传统劳动力,这就需要大家去思考去研究,未来人类的价值在哪里?
好啦,今天小编就分享到这里,谢谢。
排名第一的有:《最强大猫》
《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是由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大型脑力偶像竞技真人秀,王峰、王昱珩、鲍橒、刘国梁为节目嘉宾。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于2018年1月5日起每周五晚黄金档播出。《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注意力集中在“青春大脑”上,寻找14~26岁的天才少年,“智青春”将成为贯穿本季节目的主旋律。《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汇集了《一站到底》世界顶级名校精英学子,他们用脑力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答题对决,看得网友“目瞪口呆”。
第二:《国家宝藏》是一档十分有科普力量的综艺节目,由张国立老师主持。是由中央广播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公司制作的文博探索类节目。与平时看的《奔跑吧》、《向往的生活》等娱乐类节目不同, 《国家宝藏》融合了纪录片和综艺的两种节目形式,既有文化的内涵,又有综艺的气氛。
第三:一站到底。
里面采用循环问答题模式来学习知识。谁涉猎广,兴趣多最后就会成为王者。
第四:诗词大会。
论记忆力,背书,写诗歌当然不是成年人专属的游戏了,所以诗词大会都是有小朋友,学生参与多。而大人可以温故而知新。
第五:我在故宫修文物。
这个有点像纪录片,但是科普类的,普及很多知识。
第六:百家讲坛。
真人脱口秀,只是这个节目慢慢的黄了,主要是受众面太窄,但刚退出来的时候那真的火的大江南北。
第七:走进科学
先讲个故事,然后告诉你真相,尽管有很多集莫名其妙,但是还是很推荐。
第八:社会与法
每天一个案件,婆媳,社会,凶案等等,最后抽丝剥茧出来真相,最后给个定性,很值得老年人看。
第九:这是真的吗?
很多社会谣言,现场论证,谎言实验室告诉你答案是真还是假的。
第十:其实这应该排第一,探索发明。
以前是中央七套,这里有专门讲的故事,也有科技养殖技巧,生活小常识等等。很贴近生活很现实,学的东西也最多。
用综艺元素助力科学普及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深入,以及以科技创新引领增长的“新经济”大力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与飞跃,科学普及的重要性也得以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科学普及的先锋探索,泛科技类节目精心遴选最具科普价值的选题,以轻松有趣却极富内涵的形式帮助中国观众丰富科学常识,领略科学的奇妙与魅力,从而吸引更多对科学充满热爱与探索欲的新一代领悟科学思想、树立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普创新精神传承发扬。
已经迈入第三季的《加油!向未来》在不断求新求变的进阶中始终保持着高品相与高辨识度,第一季中妙趣横生的实验场面配合以引人入胜的原理解说,让观众明白了科学虽然严谨但并不严肃;第二季中轮番登场的“大国重器”与前沿科技的落实应用,让观众懂得了科学虽然高端但并不高冷。深圳卫视的《极客智造》也是电视媒体将科普进行娱乐化创新的有益尝试。从统一度量衡、电灯泡的发明到自行车的起源等,节目将原本“高冷”的科学知识通过一系列历史沿革故事的串联进行演绎解读。为了悉力呈现“接地气”的科学知识与科技产品,节目搭建了60个现场实景,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加入脑洞大开的情节及有趣搞笑的台词,通过喜剧这一极富感染力的表现形式进行科学普及。
总的来说,现今荧屏上泛科技类节目不再拘泥于早期单一枯燥的科学实验,而是融入了真人秀、脱口秀、益智竞技、魔术等多种综艺元素,节目形态更加丰满、更具可看性。一方面,娱乐化的综艺手段有助于消除观众对于科学的距离感,使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观众能够打破知识鸿沟,以趣味性的方式走进科学,了解科学;另一方面,科技的电视化呈现大多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冲击感,对观众而言无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近两年泛科技类节目的热播与走红,使“人工智能”“引力波”“云计算”“无人机”等科技语汇经过电视化传播与多媒体共振逐渐走进国民视野,成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的有力引擎。
用日常点滴诠释科学原理
对于绝大多数电视台来说,科普节目曾经是其不愿触及的综艺题材之一。首先,科学原理的严谨性、实验装置的适配性与测试操作的条件性都会使节目的制作风险与难度陡然上升;其次,面对业已占据综艺版图半壁江山的娱乐真人秀,“曲高和寡”的科普综艺在收视率上很难与之相抗衡,导致优秀的科普节目很可能淹没在“娱乐至上”的荧屏世界之中,以“费力不讨好”的姿态惨淡收尾。
但是,纵观近两年各大卫视所推出的以科普为叙事核心的综艺,纷纷“逆袭”成功,成为收视爆款,其关键就在于它们成功地扭转了人们对科学原本的刻板印象。创作者们借助娱乐化表达所带来的愉悦感,以更加生动可感的方法进行科学原理演绎,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出发进行科学普及,做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2018年6月,由江西卫视、中国科学技术馆、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推出的全新青少年科普节目《真是想不到》在江西卫视开播,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科学原理从枯燥的公式与数字中解放出来,还原成有趣的生活现象,继而通过一个个小实验进行探讨与解释,让每一个观众都能体验到科学参与的乐趣。无论是“液氮冰淇淋”还是“有记忆力”的金属,无论是从天而降的“鱼雨”还是“可以被看见”的声音,节目从生活中的种种疑问与好奇心入手,鼓励和倡导大家去发现生活中蕴藏的科学知识,培养起独立思考和大胆求证的科学精神。可以说,通俗风趣是节目的外化表现形式。编导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让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在他们心里潜移默化、生根发芽,从而使节目所承载的社会价值与深刻意义实现传播最大化。
用科技“偶像”弘扬科学精神
从本质上来说,《我是未来》可以看作是一档科学内容矩阵垂直孵化与商业化的成功示范。不同于其他拼卡司、拼明星的综艺节目,《我是未来》将默默无闻工作在第一线的科学家与科创工作者作为舞台上的主角。从“全球无人机大师”拉菲罗·安德烈、“基因解码者”尹烨、“柔性先锋派”刘自鸿到发明“脑机接口”技术的韩璧丞等,他们或妙语连珠,或专业能力卓越超群,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科学涵养受到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与喜爱。《未来架构师》则定位为大型探索互动演讲节目,节目组力邀科技界、创新界、知识界大腕作为嘉宾,摒弃复杂的规则与逻辑,以生动的演讲和丰富的视觉呈现来表达思想,分享智慧,用科技的展示让观众看到自己未来的生活。节目自播出后热议不断,在科技界掀起了一场“追星风潮”,科学家们一跃成为荧屏偶像。这种集纳、孵化“科技达人”的方式不仅保证了节目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展示自身魅力与提高社会影响力的平台,以可持续性的闭环流动为科普类综艺的良性发展做出了表率。
在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普及的大背景下,泛科技类节目的热播无疑为中国科学走出实验室,走进大众视野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019-09-22
《未来架构师》呈现方式主要以科学家现场演讲为主,邀请了卡比拉猜想证明者丘成桐先生、《人类简史》作者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教授等人演讲。观众不仅可以聆听科学家们有温度的演讲,还可以和科学家互动交流更通俗地理解前沿的现代科学。科学变得不再高冷,科学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央视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科学挑战类节目《机智过人》,聚焦于眼下人工智能领域这个科学热门,告诉观众该怎样看待人工智能和它的进一步普及。在节目中,选取了近30个人工智能领域最高等级的项目接受人们的检验,其中包括微软“少女诗人”小冰,科大讯飞带来的跨越语言和文字障碍、辅助人快速理解声音模拟机器人小曼等,让当今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真实地展现在电视上,并展开人和人工智能对抗活动,切身感受“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心智、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挑战……
“科学”,因为综艺节目的传播,成为时尚流行文化热词,这不禁让笔者又想到刘慈欣、郝景芳这两位中国科幻文学作家,他们先后摘得“世界科幻协会”的雨果奖,让沉寂多年的“科幻”文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极大地带动了国内科幻图书阅读的文化热潮,让中国科幻文学从小众文学走进大众视野。科幻文学读者群呈现多层次的趋势,不仅有青少年、白领,还包括科学工作者乃至社会精英,这种科学阅读源于人们科学素养的提高和科学精神的需求……这一切文化现象说明,新鲜的科学知识、科学现象,正在融入我们的文化,影响我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文化诉求,人们希望解读当下一些科学现象,渴望获取科学知识认知世界、解决世界的谜团,具备科学理念指导生活,获得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科学现象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造成了许多变革,这都会作用于我们的文艺活动,文艺不仅在这种影响中紧紧跟随着这种科学,而且还应深入到科学本身的对象中去,把科学当做一个时代关注的题材来表现,并通过鲜活生动的文艺形式,帮助科学为人们所熟悉,传播科学知识,让它变成有血有肉的东西,让“科学”走红。
一、已经迈入第三季的《加油!向未来》
在不断求新求变的进阶中始终保持着高品相与高辨识度,第一季中妙趣横生的实验场面配合以引人入胜的原理解说,让观众明白了科学虽然严谨但并不严肃;第二季中轮番登场的“大国重器”与前沿科技的落实应用,让观众懂得了科学虽然高端但并不高冷。
二、深圳卫视的《极客智造》也是电视媒体将科普进行娱乐化创新的有益尝试。
从统一度量衡、电灯泡的发明到自行车的起源等,节目将原本“高冷”的科学知识通过一系列历史沿革故事的串联进行演绎解读。为了悉力呈现“接地气”的科学知识与科技产品,节目搭建了60个现场实景,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加入脑洞大开的情节及有趣搞笑的台词,通过喜剧这一极富感染力的表现形式进行科学普及。
三、总的来说,现今荧屏上泛科技类节目不再拘泥于早期单一枯燥的科学实验,而是融入了真人秀、脱口秀、益智竞技、魔术等多种综艺元素,节目形态更加丰满、更具可看性。一方面,娱乐化的综艺手段有助于消除观众对于科学的距离感,使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观众能够打破知识鸿沟,以趣味性的方式走进科学,了解科学;另一方面,科技的电视化呈现大多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冲击感,对观众而言无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近两年泛科技类节目的热播与走红,使“人工智能”“引力波”“云计算”“无人机”等科技语汇经过电视化传播与多媒体共振逐渐走进国民视野,成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的有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