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剧作家王实甫正在家中看书。当王实甫看过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元稹所写的《莺莺传》后,他不禁为崔莺莺的悲惨命运感到万分惋惜,更为张生的始乱终弃感到无比愤怒。
《莺莺传》也叫《会真记》,是元稹所写的笔记小说,其故事是发生在唐代的蒲州,内容梗概是:在唐代,山西蒲州东面,有个庙宇名叫普救寺,张生就寄住在里面。
与此同时,前朝崔相国死了,崔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她们路经蒲州也暂住在这个寺庙中。张生见崔莺莺相貌骄人,他便对崔莺莺产生了爱慕之情。
这一年,有蒲州宦官丁文雅带领的军人,经常趁着百姓办丧事进行骚扰,他们大肆抢劫蒲州人。
崔家财产很多,又有很多奴仆,旅途暂住此处,不免惊慌害怕,不知依靠谁。在此以前张生跟蒲州将领有交情,张生就托这些将领让其下属保护崔家,因此崔家没有遭遇兵灾。
崔相国夫人为了酬谢张生,设宴款待张生,小姐崔莺莺也在场,张生对崔莺莺更加朝思暮想,崔莺莺出于对张生的感激之情也为之动情,在丫环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崔莺莺得以幽会。
不久,张生去长安谋仕,数月后返回蒲州与崔莺莺团聚,他们两个人又私下同居了数月,张生再去长安应试。张生得了高官,他却抛弃崔莺莺娶了宰相之女,最后酿成崔莺莺的爱情悲剧。
后来,张生再次路过莺莺住所,他要求以表兄礼节与崔莺莺相见叙旧,崔莺莺拒绝并赋诗二章表明与张生从此断绝往来。
王实甫在看完《莺莺传》后,他决心要改写《莺莺传》,将它写成一部戏,更要改变崔莺莺的悲惨结局,使崔莺莺和张生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实甫在《莺莺传》基础上作了一些改变,写了一点草稿。
后来,王实甫又搜集了一些关于《莺莺传》资料,找到了宋代人写的一些关于崔莺莺的诗词评论,比如《调笑转踏》、《商调蝶恋花》等,他将这些融入进自己的作品中。但是王实甫平日事情太多,没几天他就将改写《莺莺传》的事给忙忘了。
半年后,王实甫有幸去了京城,他看到了一部金代文学家董解元的戏曲,名为《西厢记诸宫调》,他才恍然大悟,想起了未完成的草稿。
于是,王实甫又将戏曲《西厢记诸宫调》融入进他的作品中,并对其进行了大胆创新,最终完成了对《莺莺传》的改编,依旧命名为《西厢记》。
元稹小说《莺莺传》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元稹小说《莺莺传》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反映了封建的男尊女卑思想。
此后,元稹《莺莺传》广泛流传,并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比如有宋代词人秦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这些诗词,对崔莺莺的命运都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
当元稹《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董解元是金代诸宫调作家,“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
董解元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具备比较深厚文化修养,他对当时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
作者董解元随着对《莺莺传》情节的增加,使“董西厢”中的人物感情更为复杂、细腻,人物性格也更为丰满了。
董解元在“董西厢”中的文字运用上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又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使艺术性较《莺莺传》有很大提高。董解元的“董西厢”为王实甫“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描写也尚欠纯真,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后来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王实甫的“王西厢”直接继承了“董西厢”,作者在男主人公形象塑造上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更写出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才子的代表。
“王西厢”与“董西厢”的故事情节大略相同,但“王西厢”的题材更集中,它的反建思想倾向更鲜明,艺术水平较“董西厢”也有很大提高。
王实甫的《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王实甫写于元代元贞、大德年间,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剧作在当时一经搬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