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简史
2024-10-27 广告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浙江江山地区地质研究开展较早,过去多以生物地层研究为主。1869 年德国的李希霍芬,1911~1917年日本地质学者先后来本区进行地质调查。1927年刘季辰、赵亚曾到本区进行矿产调查研究时,对地层作了初步划分,著有《浙江西部之地质》一文,有一定参考价值。1951年盛莘夫在《浙江之地质》一文中,对本区地层作了较详细的划分,首次肯定本区有寒武系存在。1955 年卢衍豪、穆恩之、侯祜堂、张日东、刘弟墉等发表《浙西古生代地层新见》一文,对本区古生代(尤其是早古生代)地层作了系统的划分,是该区地层研究的重大进展,其划分方案至今仍为人们乐于沿用(卢衍豪等,1955)。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在浙西召开地层现场会议,由刘鸿允、卢衍豪、李星学、顾知微等人对浙西各纪地层作了全面总结,奠定了本区地层研究的基础(全国地层委员会,1963)。1959~1965年北京地质学院和浙江省区测队先后在本区进行1∶20 万区域地质测量,对本区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及矿产分布规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此外,李捷、张文佑(1937)对煤田构造的研究,侯祜堂(1959)对奥陶介形类的研究,穆恩之与李积金(1958)、葛梅钰(1964)、朱敏达(1965)、穆恩之(1984)、肖承协(1987)对笔石的研究,张日东(1964)对头足类的研究,李蔚秾(1965)对Arthricocephalus(节头虫)的发现,卢衍豪等(1965,1980,1985)对三叶虫的研究,赵修祜等(1986)对石炭纪植物群的研究,岳昭等(1989)小壳动物群的发现,卢衍豪等(1984)对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的研究,鞠天吟(1989)对浙江寒武纪地层的研究等,均使本区的生物地层研究日趋深入。
1978年张敬礼、韩乃仁、李罗照、金玉书等在《浙江江山古生代地层的几点新认识》一文中,对江山震旦纪及古生代地层补充了大量新资料,对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出了新的见解。1980年李罗照、韩乃仁等在江山及其邻近地区采获大量三分贝科化石,发表了《浙西奥陶纪三分贝科腕足动物化石的新材料》一文,补充描述了许多新的属种,引起了国内外古生物学界的重视(李罗照等,1980)。李罗照(1981)对上奥陶统头足类的研究,韩乃仁等(1983,1985)对下奥陶统三叶虫和笔石的研究,丰富了对奥陶系生物组合的认识。1984年韩乃仁、李罗照、金玉书在《浙江江山下奥陶统宁国组的新认识》一文中提出宁国组底部存在灰岩透镜体。Liu et al.(1984),Yang et al.(1984),Zhao et al.(1984)做了初步化学地层研究。林天瑞、韩乃仁(1986)描述了砚瓦山组的三叶虫化石。1987年韩乃仁、金玉书发表《浙江江山西山地层地质问题》,提出西山为一向南东倾斜的倒转背斜。卢衍豪等(1989)对江山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及其生态特征进行了全面总结,韩乃仁(1996)对本区古生代地层研究做了综合述评。值得指出的是,1976 年华东地质学院师生在江山碓边发现的寒武系剖面,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该院进行合作研究,已成为我国东南区寒武系—奥陶系界线标准剖面。1985 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江山碓边建立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地质保护区。蒲心纯等(1993)、赖才根等(1993)、曾允孚等(1993)、张瑛等(1993)、陈宏明等(1994)、冯增昭等(1998,2001)在中国南方开展的岩相古地理研究中,涉及本区的沉积相特征。
综上所述,前人对该区做了大量古生物学、传统地层学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该区建立的黄泥岗组、砚瓦山组等7个组已被广泛应用于浙江西部乃至皖南、赣东北地区。在较小比例尺大范围的岩相古地理调查中,对本区沉积相从不同侧面做过不同程度的工作。但在沉积岩石学、沉积相古地理演化和盆山构造相关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比较薄弱。
-
官方服务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