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形成前构造演化历史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三叠内陆盆地形成前,伴随华北板块一起经历了结晶基底的形成与演化,和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的地质构造演化。结晶基底的形成经历了3次造盾期,第一造盾期为太古宙原始陆核的形成。按板块构造的观点,可能有一个小陆核聚集阶段,这一聚集过程可以通过地体碰撞形式加以实现,也不排除小规模陆核俯冲带的出现,新太古代以来的绿岩带即处于这种陆核周边,推测以绿岩带为代表的活动带就是小陆核的焊接带,最终形成了包括华北、阿拉善、秦岭等地块在内的统一原始古陆(张兆忠,1980;何自新等, 2003)。第二造盾期为古元古代陆壳的裂解与拼合,该时期使太古宙形成的统一原始古陆又复破裂,构造体制出现不同性质的活动带同刚性地块并存的构造格局,在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及周边发育了活动大陆边缘增生带,并导致克拉通的垂向加厚和刚度增强,经过吕梁运动,从而结束了第二造盾期,并最终形成了鄂尔多斯克拉通的结晶基底(马杏垣等,1979;何自新等,2003)。第三造盾期为中新元古代的裂陷充填,由于前期形成的统一陆壳厚度薄,地温梯度高,刚性强度弱和固结程度低,因而局部的克拉通化仍在进行,特别是受秦岭、祁连、兴蒙海槽的开裂、扩张影响,在陆壳较薄的克拉通陆地边缘地带,以地热幔点为三叉点,普遍发生断块破裂与陷落,相继发生系列坳拉槽,如贺兰坳拉槽、晋陕坳拉槽、晋豫坳拉槽和白云鄂博-渣尔泰坳拉槽等,标志着已形成的刚性地块在其边缘复活开裂、充填的新局面,经新元古代晋宁运动使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华北板块进一步褶皱、固结,起到第三期造盾作用(王同和,1986;王楫等,1987)。
早古生代华北板块进入了克拉通盆地稳定发育时期,在多幕快速海进和缓慢海退演化过程中,沉积了一套全区稳定可追踪、对比的寒武系—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沉积。华北板块南缘面临一个古海洋。据古地磁资料,那是一个比较宽广的海洋,并不像今天这样的格局,即南缘为秦岭造山带,再往南为扬子地块,而秦岭地区在造山前为一宽度有限的海槽,因为寒武—奥陶纪时华北与扬子两块体还分别位于古纬度的南纬36.42°至北纬3.95°之间与北纬4.00°至北纬8.28°之间(吴汉宁等,1990)。地块北部以内蒙古陆与兴蒙加里东海槽相隔,西以青铜-固原断裂为界与祁连海槽相邻,而西北侧仍为继承性活动的“再生”贺兰坳拉槽。当时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华北板块是一个北高南低,面向大洋、具有宽广大陆架的盆地,其盆地边缘活动经历了寒武—早奥陶世被动大陆边缘,中奥陶世—晚奥陶世活动大陆边缘两期构造发育阶段(陈刚等,1994)。特别是加里东末期形成的沉积间断与奥陶系顶部侵蚀岩溶古地貌,对盆内古生界天然气聚集与分布起着定位或重要控制作用。
晚古生代,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华北板块,由于其南北两侧早古生代末的弧-陆碰撞,褶皱山链阻隔了区内与外海的联系,而逐渐进入了陆内盆地或内克拉通盆地。早古生代是南北横亘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的古隆起不仅阻隔了太原组沉积前秦祁海与华北海连通并导致沉积上的东、西分异格局,还对早二叠地层的岩性、岩相及其厚度变化等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进而这种格局将渐被南北沉积分异的新格局取代,特别是在鄂尔多斯隆起发育一组叠加在上述南北构造之上的东西向微隆构造,其活动对山西组—石千峰组北高南低及岩相南北分带有明显控制作用;与其同时贺兰裂谷在石炭纪与早二叠世又复活,促使其复活的原因可能来自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形成时的向北推挤作用,该作用先使其抬升,进而使原裂谷两侧断裂纵张复活,并在后期沉积物重荷下再次下沉(赵重远等,1993;何自新等, 2003)。
早、中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是华北大型内陆盆地的组成部分,它继承了二叠世近东西向的构造格局和稳定的沉积特点,所不同的是沉降速率有所加快。
根据地理学知识,湖泊沉积形成沼泽地,沼泽地继续演变形成陆地,这是地理知识所传授的内容,如果继续深入研究,所形成的的陆地在湖盆的内部,这片陆地就存在了和盆地的内涵与外延相同的地貌结构,那么,这也就是说,湖泊沉积是能够形成盆地的,这一发现,彻底弥补了地球科学有史以来的世界性空白,所有的地学奥秘,都是因为被“湖泊沉积能够形成盆地”这个观点所掩盖,任何研究学者明白了这个空白,几乎所有专业学者都能很容易知道地震奥秘以及地学的其他奥秘了。不是因我有超人的智商,只是让我偶然的发现,发现了地球科学基础知识领域存在的巨大“空白”,而这一发现,彻底打开地球科学的大门,势不可挡。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思维,如果我不发现地震的奥秘,是没有办法发现地学的基础知识存在巨大空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