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评价电影《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是借主角赞恩的经历来反映生活在Lebanon的难民们生活场景的一部电影。它之所以让无数观众落泪,依靠的是亲情层面的内容。但,导演娜丁·拉巴基的意图和希望表达的远不止于此。在赞恩被埃塞俄比亚难民拉希尔收留,并帮忙照料拉希尔的儿子约纳斯。因为拉希尔被捕,赞恩承担起父母的责任,照顾约纳斯的吃喝拉撒。
只可惜,赞恩的尝试并不成功,或许是因为年龄太小,或许是因为性格倔强,可说到底还是因为——生活环境的窘迫。在吃不上饭的时候,赞恩也曾像妈妈一样,把约纳斯用麻绳拴住,靠卖毒品维持生计,甚至动过把孩子卖给人贩子的念头。
这两段极其相似的场景,是一种对比,也是导演在透过银幕问你:这些悲剧都只是个例吗?电影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呈现出一些更残酷的事实。在Lebanon,买一杯果汁只要1.1元人民币,而一件衬衫也只要9块钱。但你想托人办一张身份证,却要1500美元!
虽然一些福利机构会时不时的慰问难民。可形式上,却像逛动物园,兴高采烈的晃着铃铛,逗笼子里的难民取乐。赞恩的父母可能就没上过学,可能自己的姐妹也早早就嫁为人妇,也曾没成年就被逼去当童工。在他们的认知里,女儿早嫁人是为她好,至少这样她会有饭吃,其他孩子也能分到更多的食物。在这种生活环境里,赞恩和他兄弟姐妹的遭遇,本就是一种循环。
中东问题,追根溯源大概存在了3000年,少说也有半个世纪。曾经,Lebanon也算是个富庶开放的国家,首都贝鲁特更曾被誉为“中东小巴黎”。
但在战争的影响下,这个仅有600万人口的小国,涌入至少100万叙利亚难民,45万巴基斯坦难民,其他难民的国别,复杂到难以统计。根据2017年的联合国统计报告,Lebanon是难民占比最多的国家,而且儿童占全体难民总数的53%!
Lebanon每1000人中就有164个难民《圣经》里耶稣对于迦百农的预言一语成谶。而赞恩在影片中的经历,也正像极了耶稣。他一直在对抗难民的命运,甚至牺牲自己拯救他人。到头来,却被送进了少管所。
本片没有浓墨重彩来描述悲伤的故事。反而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错觉。虽然全篇都是悲伤的镜头,但给人的不止是悲伤,还有更多的是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