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墨家是如何运用共振效应?

 我来答
漫阅科技
2020-01-02 · 精品内容集合多媒体阅读方式于一体
漫阅科技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战国时期,墨家曾在战争侦察中运用声的共振效应。《墨子》一书中,记载了两种稍有不同的埋坛入地以判断地下声源的方法,用来识别敌人挖洞攻城的阴谋:“令陶者为罂,……置井中,使聪耳者伏罂而听之,审知穴之所在。”(《墨子•备穴篇》)第一种方法是当敌军挖坑道攻城时,守军在城中挖井,沿城墙每隔五步(约6米)挖井一口,紧挨墙根以增大声的传播能。遇高地挖到当时的丈五尺(约3米);低地则挖到地下水位之下三尺(约60厘米)为止。让陶工烧制坛子,每个容积在四十五斗(约78升)以上。坛口紧绷生革一层,放置井中。听觉灵敏者伏于坛口旁听坛中的响声,便可确定敌方是否在挖坑行动,以及判断出挖坑的方位,便于迎击。这样的设置,是固体传声原理的应用。当挖坑声经地面传来时,其传播的声能远远大于以空气为媒介传播的声能。声波传到坛子,由于坛口蒙皮的坛腔形成一个共振腔,可以产生“交混回响”,引起坛口蒙皮的振动,易为人察觉。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三四个相邻坛子的响度差,提高确定声源方位的准确性。值得注意的是,遇高地时所挖的深度(丈五尺)要大于低地所挖的深度(三尺),这是考虑到高地缺少水分,传声介质太疏,而低地较润较密,传声性能相对要强一些的缘故。

第二种方法是在城墙根的同一个深坑内埋设两个稍有距离的坛子,根据它们的响度差来判断敌人所在的方向。用这样的方法,在同一口井内就可大致判断出声源的偏向方位,然后再与邻井的坛声作比较,就有较大的把握了。根据类似的思想,现代声学中有所谓的“双耳效应”,可见古人的智慧确实不可低估。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