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理论和技术创新
2020-01-20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项目以边缘成矿理论和现代板块构造成矿理论为理论依据,以综合研究、评价为手段,紧密结合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重点矿产勘查项目--“冈底斯东段泽当矿田铜多金属普查”和青藏高原专项--“西藏南冈底斯克鲁-冲木达一带铜钼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在东冈 底斯成矿区带约2.0万km2范围开展勘查方法技术研究和铜多金属资源评价,取得了一系 列创新认识和突破性成果:
1)突破了冈底斯成矿带“活动大陆边缘岛弧消减带挤压环境”和“斑岩铜矿形成于 距缝合带20km以外”的传统认识,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冈底斯走滑型陆缘成矿的新认识。研究认为: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所在的陆缘构造,既不同于世界主要斑岩铜矿经典的活动大 陆边缘与岛弧消减带挤压环境,也不同于陆内板块边缘或聚合带拉张环境,而是印度大陆 朝欧亚大陆斜向对接过程多级序左旋剪切转换构造带的走滑(转换)环境。
2)突破了国内外对青藏高原的现行研究成果中岩浆弧区单阶段斑岩类岩浆成矿和大 陆碰撞造山三阶段成矿演化模式,创新性提出了“早期汇聚走滑(68~38 Ma)、晚期离 散走滑(30~13 Ma)”的二阶段大陆边缘走滑转换构造成矿新模式。研究认为:区域走 滑成矿构造应力场具有逆时针旋转的特征,显示68~13 Ma间印度大陆相对亚洲大陆朝 NEE向作斜向对接走滑作用,走滑主应力场被伸展主应力场替代时间以“13~8 Ma南北 向裂谷”的形成-活动为标志。
3)突破了冈底斯成矿带以斑岩型矿床为主要类型的单一思路,识别出受碎屑岩-碳酸 盐岩岩性岩相和主干走滑断层双重控制的含矿层间剥离断层带(拉分型转换构造),提出“顺层找矿”新思路,对区域矿产勘查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认为:斑岩型矿床和层矽卡 岩型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内(尤其是东段)已知中大型矿床的两大主要类型,区带找矿主 攻类型应为:斑岩-层矽卡岩复合型大矿富矿。
4)突破了碰撞造山带斑岩铜矿的现有成矿模式,提出了走滑推闭型转换构造控矿的 成矿新模式。研究认为:早期(68~38 Ma)矿床受到“印-亚陆缘”汇聚阶段一、二级 序左旋走滑转换构造控制,晚期(30~13 Ma)矿床受到“印-亚陆缘”离散走滑阶段三、四级序左旋走滑转换构造控制。提出“沿边找铜找钨、沿走滑转换构造带找铜多金属以及 主攻斑岩-层矽卡岩复合型富-大矿”的今后区域找矿方向。
5)初步探索出一条科研带动勘查出大成果、勘查实践提升理论认识、培养一线技术 人才的新路。项目组成员坚持走勘查-科研-评价一体化的道路,高度重视科研认识与成 果的及时转化工作。通过2008年工作提出6个隐伏-半隐伏矿床(体)预测区和科研新 认识均已被2009-2010年青藏高原专项工作方案和泽当矿田普查方案优化所采用,所布 施的帕南验证孔发现厚达数十米的钼(钨)矿体,努日西普查基地的验证效果也较好,进 一步找矿潜力更大。
6)课题研究过程确认了白钨矿物存在,填补了区带白钨矿床找矿的一项空白。对泽 当矿田地质认识的加深有效地指导了勘查工作布置、钻探施工方案的优化和项目成果目标 的实现。即新认识指导工程验证,工程验证检验地质认识。根据普查估算的金属资源量(333+334):泽当矿田铜钨(WO3)分别达到了大型矿床规模(其中钨金属资源量达到 大型矿床规模的4倍),钼接近大型矿床规模。在科研工作密切配合和推进下,山南矿集 区约1250km2范围内,概算333+334资源(金属)量:铜接近100万t,钨(WO3)20万 t,钼接近10万t,基本上实现了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找矿的重大突破; 项目提交努日、明则、新仓等3处具中大型矿床远景的详查开发基地,提交努日西、帕南、车门南等3处普查基地,潜在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7)课题提交了论述冈底斯成矿带成矿方面的学术论文15篇,其中2篇“走滑型陆缘 成矿”新认识方面论文发表在2010年《地质论评》第1期与《地质学报》第3期,其余 刊《地质与勘探》(2011.No.1专辑),努日矿区矽卡岩分带与成矿流体的研究论文发表 在Resource Geology(2012年第1期)。本项目阶段性成果认识及相应勘查成果分别被中 国地质学会先后评为“200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011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以走滑型陆缘成矿理论及找矿思路创新、找矿实践突破为亮点,被以金振民 院士为验收组长的12名国内同行专家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4-11-3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