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到底有多仁慈?
中国历史上,皇帝驾崩之后,朝廷会根据其生前的所作所为,起一个称号来概括它的一生,这就是我们所称之的谥号。事实上,不仅仅是皇帝,大臣死后,皇帝根据其生前的作为也给赐其谥号。
唐代之后,很多皇帝改称庙号,并且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例如开国皇帝通常叫:太祖、太宗之类的,例如:明太祖、宋太祖等等。
历史上,称皇帝为“仁宗”的确实极其少见。宋仁宗赵祯就是其中之一。为君主,止于仁。这是后世对他的评价。
作为帝王,他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他最使天下万民念念不忘,感怀恩义。
善于纳谏 对大臣最包容的皇帝宋仁宗皇帝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却能严以约束自己,在位期间休养生息,天下太平,人才辈出。
如欧阳修、包拯、范仲淹、晏殊、狄青、庞籍等闻名后世的名臣都出于仁宗朝。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王安石、司马光、曾巩等也是这个时期从政或崭露头角。
宋仁宗时期,不仅仅人才众多,更可贵的是宋仁宗非常善于纳谏。尽管这些人才多多少少有些个性,但仁宗以最大的宽容度来包容、爱护他们。
据《宋史》记载,宋仁宗当时非常宠爱张贵妃。作为皇帝的宠妃,张贵妃求仁宗将自己的伯父张尧佐任命为三司使(宋朝最高财政长官,也称计相)。
宋仁宗皇帝受不了喜欢的人,天天吹枕边风,天天念叨这事。于是向大臣们提议,众大臣知道皇帝宠爱张贵妃,也就不说什么了。正当事情就要确定的时候,包拯站出来反对。
他在朝堂上慷慨陈词,说到激动处喷了宋仁宗一脸口水。甚至,面红耳赤,想要和宋仁宗打一仗。此时的仁宗,可能没想到包拯会这么激动,只是举起袖子擦一下脸,然后继续听包拯讲完。
不忍麻烦佣人 更不想责怪佣人有一次,宋仁宗赵祯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仁宗回宫后,着急的对嫔妃说到:“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仁宗:“陛下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
仁宗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朕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
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对待下人的过失,宋仁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适与难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可见他的确很仁慈。
宋仁宗经常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
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
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朕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为朕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朕宁愿忍一时之饿。”
仁宗去世百姓痛哭 敌国都来纪念因为有这样的一位好皇帝,宋仁宗崩后,百姓如丧考妣,即使乞丐,也焚纸于皇宫之前。
当时敌对的辽国辽道宗得知此事后。握着使者的手痛哭流涕,为仁宗建衣冠冢,作为纪念。
另据《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嘉祐二年(1057年)秋,辽朝曾派使者前来求取赵祯的画像。
朝臣担心画像被使用厌胜之术,赵祯说:“朕待虏人诚恳,他们一定不会这样做。”
于是遣使将自己的画像赠送给辽朝,辽道宗耶律洪基举行隆重仪式,亲迎赵祯画像。
耶律洪基见到画像后,“惊肃再拜,谓左右曰:“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
耶律洪基的心里,似乎有一个仁宗情结。直到元祐年间,距仁宗逝世已过去多年,耶律洪基对仁宗“追慕犹不忘”,跟使辽的宋朝大臣说:“寡人年少时,事大国之礼或未至,蒙仁宗加意优容,念无以为报。自仁宗升遐,本朝奉其御容如祖宗。”说着,忍不住又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