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电影有什么地位?
商业电影仍然是滥竽充数,而整体上更无社会责任。
商业电影公司为了适应现实主义电影拍摄的形势,也尝试拍了几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但整体上来说,仍然是滥竽充数。摄制歪曲历史的豪华场面的电影,而不去表现社会的矛盾。例如由蔡·萨哈尔拍摄的电影《我们人民》,电影表现了一个没落中产阶级的小儿子因赌博输光钱了造成家庭没落的故事,围绕他寻找赌棍复仇展开,中间穿插着一个对他一见钟情不时出来表白的穷人家的女孩子和患了肺病的妹妹突然而来的剧本的成功,最后他说出不幸应该由社会来负责,却那么的软弱无力。
同时商业电影中也有拍摄出了艺术水平的电影。例如麦希须·高尔和基达尔·萨尔玛,都很擅长于拍摄富于异国情调的爱情故事,电影画面唯美。麦希须·高尔拍摄了《高皮纳特》和《契达尔·里卡》,仿造法朗士的《泰绮思》拍摄。基达尔·萨尔玛则善于电影的艺术构图,是电影艺术的代表。
森特拉姆来到了孟买也迷失了方向,拍摄了一系列的商业电影,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是《坑道》和《十字路口的三道光》。《坑道》表现了一个矿工的浪漫爱情;《十字路口的三道光》达到了极致,表现了七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女人嫁给了一个家庭的七兄弟,强调了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但剧情落入俗套。
除了商业电影公司,印度此时还有一些独立的电影制片人,除去电影公司利益的考虑,这些独立的电影制片人拍出了一系列的现实主义倾向的电影,并为以后的印度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3年由比麦尔·洛埃导演的《两亩地》是印度此时期现实主义电影的最高成就,电影以农民向波一家为主人公描述了农民为了保存生存所需的两亩地而做出的徒劳的努力,对当时印度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揭露。农民向波为了能保住两亩地进城当了人力车夫,每日赚钱为了生计和保住两亩地,每日在街头奔命,过于劳累而发生意外。小儿子在慌乱之中给母亲写信诉说了在城里生活的不如意和困苦,母亲来城里寻找丈夫和儿子,结果再度加重了这个家庭的不幸。
向波的妻子先是遇到了城市流氓,紧接着又被飞驰的汽车撞死,电影的结尾向波带着小儿子回到了家乡,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两亩地,电影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印度的主要社会问题——土地。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悲剧结尾引起了电影观众的不满,后改为向波的妻子没有死,只是受了重伤,在医院治好后一家三口回到了家乡。向波面临着失去土地奔波于城市,小儿子在城市中饱受磨难,向波妻子被流氓欺骗逃亡撞车加剧了这个家庭的磨难。电影反映了当时农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充满着悲剧的力量。
穆尔克·拉吉·安纳德是印度的著名进步作家,现任全印和平理事会副主席,1953年6月曾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国际和平奖金。1953年上映的由穆尔克·拉吉·安纳德的小说《两叶一芽》改编的由K.A.阿巴斯导演的电影《旅行者》,表现了外国人开办的工厂中雇佣工人的生活,表现了资本主义化过程中印度人民的状态。当时英国殖民者垄断着印度的制茶工业,制茶工业是印度的经济命脉,同时也是对工人阶级剥削最重的地方。和《两亩地》一样,电影中的主人公在印度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被迫放弃了土地,为了能够赚到足够的钱赎回原本属于他们的土地而从事着艰辛的工作,但电影还是传统的爱情模式,一个监工爱上了一个采茶姑娘才使无望的生活充满希望。
《梦纳》是由阿巴斯导演,叙述了一个在大饥荒时期被遗弃的孩子在孤儿院长大,因为他来历不明,也不知道是哪一阶层而备受歧视。逃出了孤儿院混迹于各种职业碰到了各式各样的人,幸运的是偶遇了亲生母亲。最终他放弃了领养人舒适的中产阶级的家回到了亲生母亲的身边,电影充满了温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导演阿巴斯曾经是新闻记者写过很多文学作品,曾经创作《大地之子》,这部电影揭露了印度大饥荒时期的惨状。此外为医生柯特尼斯写的传记是森特拉姆拍摄其生平电影的原来的依据,创作的作品多为反映印度社会现实之作。
拉兹·卡普尔出生于电影世家,他的父亲普里特维·拉·卡普尔是印度著名的电影人、印度国会议员、全印和平理事会副主席以及印度音乐戏剧学院首席理事之一,早在1929年就参与了电影工作,并于1955年10月带领印度电影代表团来我国友好访问。拉兹·卡普尔早期拍摄了《火》、《雨》等爱情电影,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收入,紧接着拍摄了例如《擦皮鞋的男孩》等一系列反映印度社会现实的电影,1950年创建拉兹·卡普尔电影公司,自导自演《流浪者》,获印度国家电影奖和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该片描写强盗为报复法官,将法官的儿子掳走培养成小偷,法官的儿子背负着血统论,无法摆脱噩运。法官的女儿丽达用真诚的爱情为他辩护,挽救了他的人生。
电影批判了"强盗的儿子就是强盗"的阶级血统论观点。电影因其精湛的拍摄、曲折的故事、唯美的爱情和带有强烈印度民族特色的歌舞在国内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擦皮鞋的孩子》反映了印度的儿童问题。印度的儿童由于贫穷而沦落街头变成乞丐、小偷和擦皮鞋的孩子,本来需要被照顾和接受教育的孩子走上了街头成为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拉兹在电影中表现了擦皮鞋的孩子的生活状态,没有明星和歌舞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在印度上映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电影《扒手》则反映了印度混迹于人群中小偷的真实生活。
向波·米特拉是孟加拉知名导演和演员,导演了现实主义电影《贼》。电影以一个穷人被误认为贼后两个小时的经历为线索,表现了住在大楼里中产阶级体面人家里的种种令人不齿的行为,电影提出了:"究竟谁是被,剥削者还是被剥削者,有钱的人还是穷人?"
短篇小说家拉志兴德·辛·拜迪拍摄了电影《呢外套》。电影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电影表现了在邮局工作的小职员和他的妻子以及三个孩子枯燥乏味的生活。电影拍摄的背景设在了邮局,取材于实际生活中的邮局,电影拍摄的风格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了日常生活中爱情和沉重的工作。
摩汗·塞加尔拍摄了电影《子孙》表现了善良的仆人对虐待自己的主人的忠心,电影情节曲折充满着悲剧的力量,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此时期拍摄了很多的现实主义电影,用印地语、孟加拉语和马拉地语拍摄,保存了印度电影的民族特色。
麦博布·可汗拍摄了电影《家庭荣誉》在国内外都获得了赞誉,电影模拟了波斯哈里发王朝时代的宫廷,表现了赛马、战争和决斗的场面,不仅在印度而且在伦敦上映了好几个月,获得了票房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