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中,完成了《聊斋志异》的创作?
清朝康熙年间在山东的淄博一带流传着一本叫做《聊斋志异》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做蒲松龄的人。
蒲松龄(1640年至1715年)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今山东淄博淄川区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考试,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但在之后却始终不得志。他的一生都在贫困中挣扎。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虽然蒲松龄这一生过得很痛苦,但是他却给后世留下了一本神奇的小说,那就是《聊斋志异》。
其实,蒲松龄的出生本就带着一丝神奇的色彩,崇祯十三年(1640),农历四月十六日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一个姓蒲的商人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他看到一个披着袈裟瘦骨嶙峋病病歪歪的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块铜钱大的膏药,走进了他妻子的卧室内,姓蒲的商人一下子给惊醒了。
很快,他就听到了从他妻子卧室里传出来的婴儿声,原来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姓蒲的商人惊奇地发现,新生的三儿子胸前有一块青痣,而这块痣的大小和位置,正和他梦中所见的那个病病歪歪的和尚所贴的膏药位置完全相符。
蒲松龄在年轻的时候,生活还算是优越的,因为他的父亲是个商人,在他父亲的照顾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不用考虑钱财,安心地读书,跟朋友们搞诗社。但是这种快活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蒲松龄还有两个哥哥,两个哥哥娶的老婆都是泼妇,经常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把家里闹得个鸡犬不宁。
父亲只好给儿子们分家,可是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蒲松龄的两个嫂嫂又能打又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是个老实人,打不过又抢不过,只能躲在一边看着两个嫂嫂把好的东西全都抢走了。
最后,蒲松龄只得到了连门都没有的三间破屋,二十亩薄田,还有二百四十斤粮食。分了家后,蒲松龄就失去了父亲在经济上给他的支持,从此,他便开始了自己的谋生之之路,长达四十五年之久的私塾先生。
但是做私塾先生挣的钱不多,蒲松龄的孩子们经常会挨饿。有一次,因为家里没有粮食了,只好煮了一锅稀饭。大儿子看到了,立刻把勺子抢在了手里,到锅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里边放,二儿子不干上去就跟哥哥抢。而小女儿就只是很可怜地、远远地站在那儿看着自己的父亲。这让蒲松龄非常心疼,却又无力改变这种贫困的状况。
生活的贫穷、考场的失意并没能阻止蒲松龄写出《聊斋志异》的决心,无论他在哪教书,只要听到一些奇异的故事,他都会停下来将故事记下来。
《聊斋志异》全书共有491篇短篇小故事。而这本书中多数作品都是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在蒲松龄编写《聊斋志异》的同时,他还在参加着科举考试,却没有一次是中榜的。
在他五十岁的时候,他的妻子劝他:“算了,别考了,如果你命中注定有功名,那么到现在应该连宰相都做上了,再说咱们一直在村里住着,不是挺好的吗?何必再去考那个不知在哪的功名?”
蒲松龄觉得妻子的话很有道理,但是他以后每看到年轻的学子去参加科举,他还是忍不住也跟着前去考试,只可惜,依旧没能中个一官半职。
直至71岁时蒲松龄才成岁贡生,随后在家里安度晚年。没过几年,与他共患难的妻子患病去世了,这让他伤心不已,还饱含深情写了《述刘氏行实》来缅怀妻子的美德。就这样,他在对妻子的思恋中又度过了几年的岁月,在康熙四十五年(1715)去世,结束了贫困无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