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区别对待张辽与张郃的投降?
一个是走投无路,一个是弃暗投明,一个是锦上添花,一个是雪中送碳,当然不一样了。
张辽投降曹操就是走投无路和锦上添花,张郃投降曹操就是弃暗投明和雪中送碳,两人投降时的形势和情况都不相同。
张辽投降曹操是在曹操攻破了徐州的治所下邳城,擒杀了吕布、陈宫、高顺等人,收降了魏续、宋宪、侯成等人,整个徐州地区除了张辽和臧霸等原来依附于吕布势力外,全都归属了曹操。
张辽与吕布同乡,虽然张辽也归属吕布手下,但张辽在吕布手下算是一支相对独立的势力存在,张辽先后在吕布手下任北地太守和鲁相,这都是镇守一方的官吏,所以当曹操攻打徐州治所下邳城时,张辽都不在下邳。
吕布败亡后,张辽在徐州也成了一支孤军,无法持续,徐州周边的势力除了曹操,就没别人了,张辽无处可走,除了投降别无他路,曹操也算定了张辽会投降,不过张辽投降曹操还是带领军队投降的,曹操理应对张辽有所奖赏。
两汉以功封侯,就算是投降,没有功劳也封不得侯,官职任命是一回事,封侯又是一回合,张辽投降曹操后,被封为中郎将,并且封为关内侯。
中郎将官职并不高,至少比将军官职要低,关内侯也是侯爵位中最低的,而且不能继承,像之后的关羽投降曹操就被封为偏将军,但是没有封侯,原因就是关羽名声比张辽响,但是投降时没有功劳,是个人投降,没有像张辽一样带兵投降。
不过就算是这样,曹操也算是对张辽厚待了,像吕布手下的魏续、宋宪、侯成等人在投降曹操后基本上就没有了消息。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张辽的投降对曹操的局势没有任何影响,换句话说,张辽投不投降,都一样,对曹操当时在徐州的势力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是张郃就不一样了,张郃投降是曹操官渡之战获得胜利的转折点和决定性因素。
官渡之战时,曹操面对强大的袁绍,始终处于下风,虽然曹操获得了一系列的局部胜利,比如袁绍的先锋将军颜良与文丑先后战死,到后来的许攸投降献计烧乌巢存粮,到最后的曹操大破淳于琼火烧乌巢袁绍粮食,但是如果张郃不投降的话,曹操在官渡仍不算取得胜利。
官渡之战袁绍投入了11万军队,就算之前一系列失败和乌巢之败,袁绍军主力仍没有重大损失,至少还有七八万人,曹操这个时候如果想要取胜也是非常困难的,曹操在官渡之战总共投入的兵力也只有三四万人。
如果袁绍能火烧乌巢后采取正确的策略稳定军心,官渡之战曹操仍然难于取胜,而正是因为袁绍内部斗争,张郃受到郭图的陷害,最终导致张郃与高览反水投降,才最终决定了袁绍在官渡前线的崩溃。
张郃和高览至少带走了袁绍的三到四万军队投降,他们原本是攻击曹操大营的军队,人数不会少,救援乌巢的军队人数反而更少,只有一万多人,所以张郃的投降不仅让袁绍实力大损, 而且导致了多米诺效应,引起袁绍军的恐慌和溃败。
而曹操对张郃的投降也是相当重视的,史书上记载曹操对张郃的投降是相当重视,一是曹操亲自迎接张郃,二是曹操还用了两个典故来形容张郃的投降,这就是:“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
曹操把张郃的投降比喻为“微子去殷,韩信归汉”,这分别是两个典故,微子是商纣王的哥哥,因为看不惯商纣王的作风,屡次劝谏商纣王而得不到回复,于是微子选择投降了周武王,并且微子还把商朝祖先的牌位全部带走了,协助周武王来攻打自已的亲弟弟商纣王,商朝灭亡后,微子被周成王封为诸侯,其封国就是秦秋战国时期的宋国。
韩信归汉的故事就比较熟悉了,韩信原本是项羽手下的执戟卫士,因为在项羽处得不到重用,因此投靠了汉王刘邦,最终帮助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
微子和韩信都是弃暗投明的故事,他们的投降对周武王和刘邦都非常重要,同样的道理,曹操把张郃的投降比喻成微子和韩信的故事,说明曹操是相当重视的,而且这个张郃在曹操所有接收降将中得到的封赏算是最高了。
张郃被封为偏将军,并且封侯为都亭侯,都亭侯是列侯中最低的一等,但是高于关内侯,列侯有亭侯、乡侯、县侯之分,县侯是二十等军功爵位中最高的等级,之下是乡侯和亭侯,亭侯有爵位有封地,并且可以世袭。
张郃的偏将军官职也高于张辽的中郎将官职,与关羽官职一样,张郃的爵位都亭侯也高于张辽的关内侯,所以从曹操的角度来说,他认为张郃投降比张辽投降重要得多。根本原因还是张郃投降带给曹操的利益比张辽投降所得利益要大得多。
张郃投降,不仅得到了张郃所属的数万军队,而且曹操还赢得了官渡之战,而张辽投降,曹操就是得到了张辽的数千军队而已,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