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佛朗机炮是什么样的火器呢?
其实佛朗机炮现在看一点都不出奇,就是一种后装滑膛炮,所谓滑膛就是炮管里没有膛线,打出去的炮弹鬼都不晓得去哪,学术点的称呼叫“马格纳斯运动”,大抵上可以参考印度发射的导弹(似乎又黑了什么)。
但是滑膛对炮管的磨损很小,比较适合冶金工艺不过硬的国家,也比较适合量产,所以欧洲在14世纪就有使用。佛郎机真正先进的地方在于后装,它在炮管后端有一个大开口,弹药是通过预先装填好的子炮(晓得子弹的来历了吧)直接放进去的,然后将炮管填弹的开口用活板封闭,最后点火发射。
这玩意的优势在于装填速度较快,清理炮管方便,前膛炮打一发它能打三发。但劣势在于炮管空间密闭不严,火药爆炸的威力没法有效发挥,造成动能不足,炮弹打不远,精度也很差,所以通常用来打散弹(之后还是得用前装红夷大炮)。
明朝怎么弄到佛郎机炮的?
佛郎机炮本身没啥值得扯淡的,但明朝获得这东西的过程满好玩。大约实在明朝正德年间,葡萄牙人通过印度和东南亚晃荡到了中国广东沿海,过来的除了正经商人还有殖民军和海盗,这帮孙子就总想在中国捞一块殖民地。
明武宗是个挺逗逼的皇帝,丫对这帮长相奇葩的洋鬼子很感兴趣,还跟着身边的人学起了葡萄牙语。一来二去的这帮葡萄牙海盗就浪的没边,把广东沿海的屯门(就是大家知道的那个屯门)给占了。修炮台立界碑,拿中国当印度殖民。
广东的老百姓受不了这群孙子的骚扰,纷纷跑去官府告状,正好那阵子正德挂了,嘉靖皇帝上台,就派出一个叫汪鋐的家伙去广东当海道副使,驱逐赖着不走的佛郎机人。其实明朝人也搞错了,他们说的佛郎机其实是Frangos,也就是法兰克人,在他们眼里大抵西夷长得都差不多。
然而卡脸的是第一次屯门海战明朝输了,汪鋐抓破脑袋也没想明白对面的炮为啥那么快,对面那长得像蜈蚣的船(排桨帆船)为啥就是追不上。这时他手下一个叫何儒的人说以前上过蜈蚣船,船上有两个哥们是华夏人,懂这玩意,不如我去把他俩忽悠回来,咱们仿造一下。
汪鋐很愉快的把何儒给派了出去,何儒又很轻松的把杨三和戴明给忽悠了回来,华夏人自古爱国确实不是闹的,华夏人自古逆向工程牛X也确实不是吹的。没过几天,明军就仿造了一堆后膛炮加若干条更大的蜈蚣船,一路把葡萄牙人平A出屯门。
后来葡萄人依然不服,印度总督麦罗·哥丁霍过来援助,悲催的是这哥们开了6条中国帆船过来,对面明军使用大量蜈蚣船。于是这可怜孩子在近海被摩擦再摩擦,连哥丁霍本人都被抓了俘虏。
写轮眼的高级应用
有了新玩意自然有人就爱研究,一个叫赵士桢的神人出现了,这家伙是温州乐清人,自幼饱受倭患之苦。而且这老兄还是个氪金流大佬,他觉得打不过倭寇就是因为武器不行,倭刀是蓝色武器,明军的白板大刀明显抗不住。
于是他在请教了戚继光和俞大猷等抗倭名将之后,又找来了汪鋐等人的笔记,狠狠改良了一番佛朗机炮。这个神人先是把炮小型化成了步枪,命名为掣电铳,其造型和使用方法和后来的单发步枪很相似,换弹也满快。
到了这种地步赵士桢还是患有严重的火力不足恐惧症,他又制造了一种轮盘火铳,可以连续发射5次再换弹,在当时犀利的不要不要的。然而之前也说过他是氪金流大佬了,这种叫做迅雷铳的连发枪终因为造价太高而无法普及,只能留在他写的《神器谱》中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