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坟为何物?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其发展过程中,遗留下很多的历史风俗。
01
很多人都听过“百善孝为先”这个词,但是在古代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关于孝,不管是民间还是皇宫,可以说是无人不知。
在科举制还没有推行之前,我国实行的就是举孝廉制度,制度的核心就是要选举出有孝心、有品德的官员来到朝廷任职。其实从这个制度就能够看出来,朝廷对孝非常重视。
02
每个人都是通过在母亲的肚子里来到世上,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生人的时候会摆宴席庆祝,死人的时候会摆宴席缅怀。
在古代,咱们认知的都是等老人死后才给老人安葬,但是社会上也出现过老人没死就将其葬在坟墓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主要就是因为父母老了之后,在古代需要花费是非常高的,所以就出现了一种社会风俗,给老人修筑瓦罐坟。
03
瓦罐坟只是一个说法,具体讲的就是等老人到了六十岁就将其送入坟墓,但是这个瓦罐坟的坟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坟墓,而是有一个开口,随着儿女们一顿饭一顿饭的叠加,开口会逐渐被封上。直到最终把开口彻底封死,意味着老人彻底被埋起来。
一个这样的坟墓差不多150块砖左右,简单来算的话,也就是60岁的老人吃150顿饭就会被封死在坟墓中。一天三顿饭,也就是五十天,四舍五入也就是俩月的时间。到了六十岁之后,一般老人也就是活俩月的时间。
这只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推算,一般老人都活不过俩月,因为坟墓中的环境比较差,其次遇到恶劣环境基本上就熬不过去。我国作为一个恪守孝道的国家,当初为何会有这样的一个习俗呢?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生产力不足。
04
在现代,一般一亩地能够产出粮食几千斤,但是在古代,别说是几千斤了,几百斤都是好的。当时那个年代,很多青壮年都被拉到军队中去了,留在家里面的也就是一些妇人、孩子和老人了。本身生活就困难,养孩子就够不容易的了,怎么还养得起老人?
在古代,如果想要粮食高产,必须投入足够多的劳动力去耕耘,不然什么都捞不到。纵观古代农业,没有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们亲力亲为。
相对于一些小孩来说,他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能够劳作了,但是对于一些老人来说,年龄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人照顾,所以说老人失去了作用,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本身一年到头就是那么多粮食,老人多吃一点就少一点。所以说,为了更好地发挥粮食的作用,为了减轻家里面的负担,就出现了瓦罐坟这样的风俗。
关于瓦罐坟,似乎各地都有过这样的传说,可是一查史书,却没有任何的记录,不过在《民间杂谈》中记载过瓦罐坟是云南某个地方的习俗。
瓦罐坟解释的简单一点就是,提前挖出一个墓穴,在坟上面砌上石砖,留下一个出口,因为这个墓穴的形状比较像瓦罐,所以人们都叫这种丧葬形势为瓦罐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