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眩晕即头晕目眩的总称。目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是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眩晕多属肝的病变,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在历代文献中,本病还有“眩运”、“目眩”、“晕眩”、“眩冒”、“眩仆”等不同称谓。
本病与西医学中的眩晕含义基本相同。临床上凡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低血压,以及其他脑部疾患眩晕症状突出者,均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眩晕多因情志失调、饮食偏嗜、久病体虚、劳欲过度,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风、火、痰、瘀上扰清窍,或阴精气血不足,脑失所养。
一、病因
1.情志失调
长期忧郁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血瘀滞;甚至气郁化火,肝火上扰;或者肝火耗伤阴津,肝阳偏亢,上扰清空等,均可导致眩晕。如《类证治裁·眩晕》言:“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悖……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
2.饮食不节
平素嗜食肥甘,或者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均可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水湿内停,久聚成痰;痰浊上蒙清窍,或蕴阻中焦,清阳不升,因而发为眩晕。正如《症因脉治》所说:“饮食不节,水谷过多,胃强能纳,脾弱不能运化,停滞中脘,有火则灼炼成痰,无火者凝结为饮;中州积聚,清阳之气窒塞不通,而为恶心眩晕矣。”
3.久病体虚
久病不愈,气血渐耗;或失血之后,虚而未复,致使气血两虚,清窍因而失养,发为眩晕。如《证治汇补·上窍门·眩晕》所言:“血为气配,气之所丽,以血为荣。凡吐衄崩漏,产后亡阴,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眩晕生于血虚也。”也可以由于素体禀赋薄弱,或者年老体衰,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形成上下俱虚之势,发为眩晕。
4.劳倦失宜
思虑劳倦过度,伤及脾胃,以致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气血生化无源,脑海失养,发为眩晕;或者劳欲过度,损伤肾精,肾亏不能生髓,髓海不充;或者水不涵木,风阳上扰,发生眩晕。
5.跌仆外感
跌仆坠损,头脑外伤,瘀血停留,阻滞经脉,致使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或者瘀血停滞胸中,迷闭心窍,心神飘摇不定;或妇人产时感寒,恶露不下,血瘀气逆,并走于上,扰乱心神,干扰清空,均可引发眩晕。
二、病机
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本病的病位在头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肾主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失充,或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亦可发为眩晕。
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或痰火上蒙、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属实证。风、火、痰、瘀是眩晕的常见病理因素。
在眩晕的病变过程中,各证之间可相互兼夹或转化。如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而生眩晕,而脾虚又可聚湿生痰,两者相互影响,临床上可以表现为气血亏虚兼有痰湿中阻的证候。
另外,痰湿中阻,郁久化热,形成痰火为患,甚至火盛伤阴,形成阴亏于下,痰火上蒙的复杂局面。再如肾精不足,本属阴虚,若阴损及阳,或精不化气,可以转为肾阳不足或阴阳两虚之证。此外,风阳每夹痰火,肾虚可以导致肝旺,久病入络形成瘀血,故临床常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候。若中年以上,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往往有中风晕厥的可能。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主要症状为目眩、头晕。患者眼花或眼前发黑,视外界景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者自觉头身动摇;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伴有恶心、呕吐、眼震、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懈怠无力、肢体震颤等症状。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可因劳累、紧张、感受风寒等因素而引发。
【预后及转归】
眩晕的预后与病情轻重有关。若病情较轻,治疗护理得当,则预后多良好;反之,若病久不愈,发作频繁,发作时间长,病情重笃,则难以获得根治。尤其是肝阳上亢者,阳愈亢而阴愈亏,阴亏则更不能涵木潜阳;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即成中风危证,预后不良。少数内伤眩晕患者,也可因肝血、肾精耗竭,耳目失其荣养,而发为耳鸣或失明之病证。
【预防与调护】
平时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乐观,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有节,戒烟限酒;节制房事,切忌纵欲过度。
眩晕发病后,要及时诊治,注意休息;症状严重者卧床休息,注意生活调理,饮食清淡;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突然、剧烈的体力活动,避免高空作业。
眩晕的病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