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信阳茶 文化 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末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阳缉私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 方法 ,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信阳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信阳市是河南省主要产茶区,面积、产量、产值均占全省的90%以上。在早些年,信阳毛尖与国内其他一些著名的产茶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名气不够。与同为中国十大名茶的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茶相比,名气都远不如别人。二是产量不大。2005年,全市茶叶产量为1.5万吨,而同期云南普洱茶产量为5.2万吨,安溪铁观音产量为4.5万吨,这些茶叶的产量都比信阳毛尖产量大得多。三是产值不高。2005年信阳市茶叶总产值为10亿元,按单产28.9公斤计算,单产值为1928元,而2005年西湖龙井平均单产值达10591元,云南普洱茶产值达到39亿元。其他还有市场占有率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等。2003年4月,信阳毛尖茶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信阳毛尖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和《信阳毛尖茶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也经信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从而使信阳毛尖茶的生产及市场进一步规范,这对保护信阳毛尖这一巨大的无形资产,保护信阳毛尖品牌,保护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发挥信阳毛尖茶的精品名牌优势、应对入世挑战、做大做强信阳茶叶产业,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992年以来,信阳凭借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茶的品牌优势,以茶为媒,广交朋友,成功举办了11届中国信阳茶叶节。每届茶叶节都组织了招商引资、茶叶展销、经贸、旅游、文化娱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届都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11届茶叶节期间的商品贸易成交额累计达86亿元(包括合同成交和现货成交额),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574项,完成硬件建设项目313项。这些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改善了投资环境,而且为信阳经济发展增添了充足的后劲。茶节盛会期间,王光英、白立忱、李德生、费孝通、段君毅、彭冲、李锡铭、洪学智等国家领导人光临茶节盛会,国家40多个部委和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的领导同志,国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领导和客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泰国、菲律宾、印尼、匈牙利、波兰、荷兰、澳大利亚、希腊、埃及、哥斯达黎加等20多个国家的外商,以及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共5万余人光临信阳,为信阳的发展献计献策,给信阳带来了先进的管理信息和技术,为信阳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一个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投资环境大为改善,经济日趋繁荣兴旺的新信阳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信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八千多年前,信阳境内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保存着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20多处。战国时期,信阳是楚国的疆域中心;唐朝中叶,信阳再次成为中央王朝粮食、兵源和财源的重地。信阳大地曾哺育了众多历史名人:一代名相孙叔敖、开漳圣王陈元光、治闽功臣王审知、历史学家司马光、中原硕儒马祖常、文坛领袖何景明、植物学家吴其浚等都诞生在这里。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处在信阳,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 故事 也发生在信阳。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播出的《东方红》乐曲就是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编钟所演奏。
信阳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带,气候兼有南北之长,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宜暖温带草类生长。境内大别山逶迤连绵,形成天然的绿色宝藏,是信阳毛尖茶叶天然的家园。信阳毛尖与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同为三大著名绿茶。信阳毛尖以其“形美、色翠、香高、味浓”誉满海内外。信阳是中国北纬最高的产茶区,位于江淮之间,大别山和桐柏山的结合部,峰峦叠嶂,云遮雾绕,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奠定了信阳毛尖茶香浓味厚的品质基础。近年来先后兴起、并在国内外各种展评中连获大奖的龙潭、五云山、九华山、仰天雪绿、青峰云雾、新林玉露、文新等茶叶知名品牌,就足以使信阳人为之振奋,引为自豪。信阳毛尖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2005年又成为国际地理标志网络组织(Origin)的新成员。信阳市十分珍惜这些荣誉,采取一系列 措施 ,对信阳毛尖茶叶的质量和生产技术进行规模化管理,大力推进“龙头企业+茶农+地理标志”的生产模式,使信阳毛尖茶叶的市场知名度日益提高,一方面对信阳毛尖茶叶的质量和生产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龙头企业+茶农+地理标志”的生产模式。另一方面,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信阳毛尖地理标志的违法行为,使信阳毛尖茶叶的市场知名度日益提高,公平竞争秩序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成为信阳的一大支柱产业,形成信阳五云茶叶集团有限公司、信阳文新茶叶有限公司、信阳卢氏茶叶有限公司等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10余家,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茶叶企业百余家。茶农20余万人,经营信阳毛尖的商户遍及全国各地,信阳毛尖已成为信阳的一大支柱产业。
信阳茶文化的特点
信阳 饮茶 的最大特点是普及。无论各色人等,男女老幼,朝野雅俗,几乎人人皆有嗜茶之好。见客先上茶,这是信阳人一般的家庭礼俗。不倒茶,主人便觉无法显示热情,愧对来客;茶成了好客的信阳人交友的重要仪式和内容,对遥远的友人,信阳人还喜欢寄一包新茗送情谊。用茶运载着缕缕情丝和绵绵厚义。
信阳在喝茶上十分讲究,极儒雅,极繁文缛节,贵族气十足。首先是茶具,一定要用透明的玻璃杯沸水要落了滚才可沏茶。杯中放了茶叶,注入浅水,但并不饮,而是倒去浮沫再注水,这叫“洗茶”。经过了这番洗,茶方可饮。送给客人的茶水不是十足的满杯,而是八成满,俗称“酒七茶八”。茶杯是绝对不可盖的,这既不同于北京的盖碗茶,更不同于闽南的功夫茶。信阳人饮茶无论城乡都讲究一个观赏美,客人到来,一溜十几个玻璃杯亮晶晶排开,一一放茶叶,又一一注浅水洗茶,再一一斟满,一杯杯捧到客人手上。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不断打量客人杯中茶水的存量,如果喝去一半,就会及时续茶,使茶汤浓度保持一致,水温适宜。到信阳做客,饮茶应漫饮细啜,边谈边饮,不可狂饮暴喝。客人喝足,倒掉残茶,即示意不再饮用,否则,主人还会给客人续茶。
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末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阳缉私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 方法 ,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信阳茶文化的发展概况
信阳市是河南省主要产茶区,面积、产量、产值均占全省的90%以上。在早些年,信阳毛尖与国内其他一些著名的产茶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名气不够。与同为中国十大名茶的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茶相比,名气都远不如别人。二是产量不大。2005年,全市茶叶产量为1.5万吨,而同期云南普洱茶产量为5.2万吨,安溪铁观音产量为4.5万吨,这些茶叶的产量都比信阳毛尖产量大得多。三是产值不高。2005年信阳市茶叶总产值为10亿元,按单产28.9公斤计算,单产值为1928元,而2005年西湖龙井平均单产值达10591元,云南普洱茶产值达到39亿元。其他还有市场占有率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等。2003年4月,信阳毛尖茶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信阳毛尖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和《信阳毛尖茶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也经信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从而使信阳毛尖茶的生产及市场进一步规范,这对保护信阳毛尖这一巨大的无形资产,保护信阳毛尖品牌,保护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发挥信阳毛尖茶的精品名牌优势、应对入世挑战、做大做强信阳茶叶产业,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992年以来,信阳凭借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茶的品牌优势,以茶为媒,广交朋友,成功举办了11届中国信阳茶叶节。每届茶叶节都组织了招商引资、茶叶展销、经贸、旅游、文化娱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届都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11届茶叶节期间的商品贸易成交额累计达86亿元(包括合同成交和现货成交额),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574项,完成硬件建设项目313项。这些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改善了投资环境,而且为信阳经济发展增添了充足的后劲。茶节盛会期间,王光英、白立忱、李德生、费孝通、段君毅、彭冲、李锡铭、洪学智等国家领导人光临茶节盛会,国家40多个部委和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的领导同志,国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领导和客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泰国、菲律宾、印尼、匈牙利、波兰、荷兰、澳大利亚、希腊、埃及、哥斯达黎加等20多个国家的外商,以及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共5万余人光临信阳,为信阳的发展献计献策,给信阳带来了先进的管理信息和技术,为信阳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一个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投资环境大为改善,经济日趋繁荣兴旺的新信阳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信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八千多年前,信阳境内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保存着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20多处。战国时期,信阳是楚国的疆域中心;唐朝中叶,信阳再次成为中央王朝粮食、兵源和财源的重地。信阳大地曾哺育了众多历史名人:一代名相孙叔敖、开漳圣王陈元光、治闽功臣王审知、历史学家司马光、中原硕儒马祖常、文坛领袖何景明、植物学家吴其浚等都诞生在这里。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处在信阳,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 故事 也发生在信阳。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播出的《东方红》乐曲就是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编钟所演奏。
信阳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带,气候兼有南北之长,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宜暖温带草类生长。境内大别山逶迤连绵,形成天然的绿色宝藏,是信阳毛尖茶叶天然的家园。信阳毛尖与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同为三大著名绿茶。信阳毛尖以其“形美、色翠、香高、味浓”誉满海内外。信阳是中国北纬最高的产茶区,位于江淮之间,大别山和桐柏山的结合部,峰峦叠嶂,云遮雾绕,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奠定了信阳毛尖茶香浓味厚的品质基础。近年来先后兴起、并在国内外各种展评中连获大奖的龙潭、五云山、九华山、仰天雪绿、青峰云雾、新林玉露、文新等茶叶知名品牌,就足以使信阳人为之振奋,引为自豪。信阳毛尖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2005年又成为国际地理标志网络组织(Origin)的新成员。信阳市十分珍惜这些荣誉,采取一系列 措施 ,对信阳毛尖茶叶的质量和生产技术进行规模化管理,大力推进“龙头企业+茶农+地理标志”的生产模式,使信阳毛尖茶叶的市场知名度日益提高,一方面对信阳毛尖茶叶的质量和生产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龙头企业+茶农+地理标志”的生产模式。另一方面,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信阳毛尖地理标志的违法行为,使信阳毛尖茶叶的市场知名度日益提高,公平竞争秩序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成为信阳的一大支柱产业,形成信阳五云茶叶集团有限公司、信阳文新茶叶有限公司、信阳卢氏茶叶有限公司等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10余家,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茶叶企业百余家。茶农20余万人,经营信阳毛尖的商户遍及全国各地,信阳毛尖已成为信阳的一大支柱产业。
信阳茶文化的特点
信阳 饮茶 的最大特点是普及。无论各色人等,男女老幼,朝野雅俗,几乎人人皆有嗜茶之好。见客先上茶,这是信阳人一般的家庭礼俗。不倒茶,主人便觉无法显示热情,愧对来客;茶成了好客的信阳人交友的重要仪式和内容,对遥远的友人,信阳人还喜欢寄一包新茗送情谊。用茶运载着缕缕情丝和绵绵厚义。
信阳在喝茶上十分讲究,极儒雅,极繁文缛节,贵族气十足。首先是茶具,一定要用透明的玻璃杯沸水要落了滚才可沏茶。杯中放了茶叶,注入浅水,但并不饮,而是倒去浮沫再注水,这叫“洗茶”。经过了这番洗,茶方可饮。送给客人的茶水不是十足的满杯,而是八成满,俗称“酒七茶八”。茶杯是绝对不可盖的,这既不同于北京的盖碗茶,更不同于闽南的功夫茶。信阳人饮茶无论城乡都讲究一个观赏美,客人到来,一溜十几个玻璃杯亮晶晶排开,一一放茶叶,又一一注浅水洗茶,再一一斟满,一杯杯捧到客人手上。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不断打量客人杯中茶水的存量,如果喝去一半,就会及时续茶,使茶汤浓度保持一致,水温适宜。到信阳做客,饮茶应漫饮细啜,边谈边饮,不可狂饮暴喝。客人喝足,倒掉残茶,即示意不再饮用,否则,主人还会给客人续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