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记忆抒情散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城市是一片钢筋森林,越来越缺乏柔韧的姿态,让人倍感存在的逼仄。我发现想离开城市,心比车的速度还快。
明媚的春光,带着一种补偿的味道,晴朗了目之所及处的天弯,绸缎般的丝丝云彩,遮挡不住流泄的春光。眼中的树木,荒草,原野,村舍人家,虽然还带着灰败,萧条,寂聊的影子,但春已经如破土的小草,枝桠上的芽孢,舒展倦容的麦苗,波光潋滟湖面,依依摇曳的杨柳,绽开了朦胧的笑脸。
原野一片苍茫,风无拘无束的畅游在春的怀抱,播撒着丝丝暖意。视野中的那一簇簇青绿,倒春寒后,以更绿,更茁壮的蔓延步伐点燃春的激情!
心就这么随着感觉,回到了故乡。
千泉湖
故乡的千泉湖,位于我生活的小村庄正北的沼泽之地。千泉湖因有大小泉眼三千多个,这些泉眼大的有七八十平米,小的如若针尖,但泉泉相连,水域面积达五千多亩而得名。站在湖边,风息时,湖面像碧绿的翠玉,温润而有光泽,倒映着湖岸芦苇直插云霄的奇观。就连湖中簇生的芦苇,蔓生的水草,野生的鱼儿,都仿佛睡在了丰腴的河床上而悄无声息。风起时,湖面碧波荡漾,一簇簇细如根茎的芦苇,一片片蔓生的水草,摇曳在视野,起初是不断晕染开了的涟漪,波波荡漾的心底,风大时,层层波浪叠踏而来,带着湖水的潮腥,春寒的浓烈扑面而来,扯开岁月包装的心茧,梦里世外随心徜徉。
千泉湖,我童年岁月的的感伤地,如今划过记忆的寒霜,一如少女时的模样,婀娜在十数载久别重逢的故乡,昭然着更为巨大的胸怀,而生的更加的楚楚动人。
曾经千泉湖以其自然水资源的不断再生而充满不息的活性,也因此成了野生鱼类自然孕育的天然温床。当人们看到仿佛铺了一层绿色绒草甸的湖里,野鱼欢蹦乱跳地穿梭时,贫穷,饥饿成了一触即燃的导火索,止不住捕捉的欲望,想着法子去钓,去捕捞。小有所获时,人们就会奢望的更多。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尝试着自制捞鱼的器具,记得父亲是用白色细丝的网兜,在网口穿上可以收放的丝线,捞鱼时绑在一杆长长的木杆上,放入湖中捞鱼。每次捞鱼时,我们都要跟着,但父亲总不许我们靠近千泉湖,说是把鱼儿吓跑了,后来才知道那是父亲疼我们 ,怕我们掉进湖里有危险。
待在湖边的我们,总是闲不下来,看着父亲捞到桶里的鱼儿,纳闷地吐着泡泡,或是翻起了白眼,就开始可怜他们了,央求父亲把它们放回湖里,这时父亲总会不让我们失望,放回去一两条。
儿时的村庄,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空气里就会弥漫着或浓或淡的蒸煮鱼的味道,那时候吃清油是定量供应的。所以母亲总把捞来的鱼,在井边的石墩上,用刀背刮去鱼鳞,剔除鱼鳃,然后就是破肚取出内脏,清洗干净后,放入清水锅里先用大火烧开,然后用小火,甚至是微火熬煮,快出锅时加入食盐,葱花,大白菜嫩叶等,这样炖出来的鱼汤,鱼和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了糊状而有营养的补汤,放凉后更是成了胶着的肉冻状,吃起来总是入口即化。
母亲还会给我们做蒸鱼吃,把洗净的鱼,用刀在鱼被鱼腹上,斜划上几道深痕,撒点食盐,倒点酱油,滴两点白酒后,放入蒸耙上的盘子里,盖好锅盖,用慢火蒸,直到出锅时撒点葱花,滴点清油,就已经是我们儿时岁月的美味了。
记得我家还在村子的老居民点居住时,门前有一条浅浅的小溪,每当盛夏来临时,小溪里就挤满了到处冒头打水仗的孩子们。但是稍大一点的孩子,也许慢慢滋生的羞怯心里,也许是不满足于小溪的浅显。偷偷地把目光聚焦在了村北的千泉湖。 平素大人们总是叮嘱孩子们不准下湖游泳,捞鱼,怕出危险。但总有胆大的孩子,趁着父母午睡时,邀约着去千泉湖游泳,捞鱼,甚至学回了在湖岸的荒郊处生火支架烤鱼吃。
这种冒险带给孩子们的快乐尚未被消化呢,危险就不期而遇了。村里的一位据说水性最好的哥哥,在那个午后跳进水里后,再也没能浮出水面,起初伙伴们以为他在玩潜水,直到好一会湖面都没有动静,孩子们才吓坏了,有人哭喊着哥哥的名字,有人跑回家叫大人。那个下午,村民们几乎都来了,想尽了一切法子,也没能捞到那个哥哥,一种恐惧夹带着悲伤笼罩了村庄。
千泉湖,从此被搁浅在了故乡的隔壁沼泽地,成了家乡人敬畏自然的一面明镜。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千泉湖底是一片水草悬浮的无边沼泽,当落水者不幸因冰凉刺激腿脚抽筋而不能划水自救时,就会落入湖底的沼泽而无法自拔,挣扎时愈陷愈深,直至被吞噬。
当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故乡时,也吹醒了寂寞的千泉湖,人们把千泉湖周围筑起了高高的堤坝,水域深的地方修建了铁质围栏,水流缓的地方开辟了垂钓区域,同时人们也发现了他的旅游开发价值,建起了千泉湖旅游度假庄园。
蒙古包临湖而建,当人们在这儿度假驻足时,可以欣赏到桦树、灌柳、沙枣、红柳等林木生机勃勃,狐狸、野兔、野鸡,野鸭,狍鹿、黄鸟、鱼鹰在这里物竞天择繁衍生息。能见到白鹭亮翅,成双成对的鸬鹚觅食;偶有惊吓,水中的鸟群顿时群起腾飞,齐鸣空中。还可以观赏千泉湖景区附近开辟的鱼塘,螃蟹养殖地等。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湿地草甸的自然风光,还可驾船在水道中畅游、垂钧,以及在合适的季节雨后采蘑菇,独享自给自足的天然美味,充分领略旖旎的大自然风光和水域特色。
此刻的我被融化在这自然的怀抱里,隔着遥远的目光,目睹着从林深处的人家,安静地独享着自然的馈赠,拓荒为农,捕鱼为乐,燃起岁月的烟火。
千泉湖,故乡着力保护的自然景观,缺少了芦苇的簇拥,爱抚,滋养和相傍,有点落拓和突兀。
芦苇塘
芦苇塘,那是儿时记忆里一片碧波荡漾的海洋,记忆中的春天总是从那一片芦苇塘开始的,春风一吹芦苇就探出鲜绿鲜绿的头,叫醒一簇簇,一片片,直到绿了整个芦苇塘,芦苇塘的春天是和孩子们连在一起的。
每到这时我们就会迷恋在芦苇塘里,挖野菜,寻鸟窝,割青草,逐蝴蝶,玩着玩着,芦苇就像和我们赛跑似得节节拔高,转眼就长得好高好高,成了一片茂密的丛林,成了我们捉迷藏的天然乐园。不过可怕的是,同伴还没有找到我们呢,我们正美滋滋的时候,冷不丁会从密林深处窜出了一条青蛇,它们的肤色与青草太相似了,当我们看清楚时,已经离我们很近了,或是紧贴我们的身边“嗖”的一下就窜过去了。爸妈说蛇有毒,吓得我们有几天不敢钻进芦苇丛里,但是没过几天我们就忘了,因为芦苇塘对我们仿佛有着一种神奇的诱惑力。
芦苇的植株高大,地下有发达的匍匐根茎。以根茎繁殖为主。根茎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甚至在水面上形成较厚的根状茎层,人、畜可以在上面行走。根状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较长时间埋在地下,一旦条件适宜,仍可发育成新枝。也能以种子繁殖,种子可随风传播。对水分的适应幅度很宽,从土壤湿润到长年积水,从水深几厘米至一米以上,都能形成芦苇群落,素有“禾草森林”之称。
芦苇叶鞘呈圆筒形,无毛或有细毛。叶舌有毛,叶片长线形或披针形,排列成两行。每到端午节来临时,父亲就会带着我们穿梭在芦苇塘,寻找又大又厚,而且有韧性,不容易出现裂隙的芦苇叶,一片一片地铺平,轻轻地帮扎好带回家,由母亲泡在大的铁皮盆里,给我们包又香又甜的粽子吃。
夏秋之交时,芦苇开始抽穗开花,圆锥花序,顶生,疏散,多成白色,分枝稠密,向斜伸展,稍下垂,风儿吹来时,卢花如洁白的雪花,零星的云朵,自由的精灵,童年晶莹的梦,随风飘洒,婀娜多姿,柔美无暇,随遇而安。
每到秋季,地里的庄稼收完的时候,村民们就开始有组织地为造纸厂收割芦苇。整个芦苇塘长势良好的芦苇,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村民们全部放倒在芦苇塘里,一排排整齐地晾晒着。
一些边边角角的,长势不是太好的,沟壑里被遗漏的,就会被村民们收割回家,扎成苇把子,穿成苇帘子,用来盖房。或是有巧手的人,编成苇席铺在炕头上。那时候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总会立着一些芦苇捆。当家人不小心哪儿划拨了,或是伤口化脓了,就把芦苇杆破开,取出里面的透明内膜贴在伤口上,每天贴一两次就会好了,它的神奇作用,就像现在的创可贴。
而今翠波连绵的芦苇塘已踪迹全无,被拓荒改造成大片的农田,人们凭着发展的眼光,把越来越作用小,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芦苇,挤兑出故乡的家园,风把顽强的种子丢在了潮湿的沟壑,排碱渠畔,以及千泉湖里,芦苇变得稀疏枯黄矮小。但它们仍以孱弱的身姿,寂莫成行,慰藉着故乡消失的风韵。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我想这是一种诗意形象的比喻,人的生命如芦苇般柔弱而优美,低头而谦逊,沉思而快乐,但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空间,越是表面脆弱的,也许会有更深的思想与灵魂的光辉。
沙枣林
我的故乡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北缘,当父辈们开始在这片戈壁荒漠中修建家园,拓荒种田时,野生的沙枣林就倔强地生于这严酷的环境里,沙枣树以其粗糙陋黑、迂回弯曲,干瘦坚韧的枝干,以它对抗自然的蛮霸的姿态,阻挡着风沙肆虐,祖祖辈辈荫庇着故乡人的生活。
沙枣树也叫银柳、香柳、桂香柳,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属防风抗旱固沙的天然卫士。沙枣树一长就是几十里、上百里,绵延成林。
沙枣开花是在端阳前后,满树银叶片下,缀满了米粒大小的花蕾,成土黄的大漠颜色。当风儿春来,鸟儿啁啾,蝴蝶逐香,蜂儿缠绵,雨露滋润时,沙枣花就会撩起修长的外衣,挨挨挤挤爬满枝桠,沙枣花香,可以香飘百里,飘渺在村庄的时候,总会唤起孩子们追逐的记忆。
放学了,放牧时,孩子们就会相约着钻进沙枣林,爬上枝桠,闻那花香,摇那枝干,让阳光,雨露,花香,鸟鸣,串起童年的风铃,一路摇曳,一路欢歌。
沙枣花开,不似茉莉的暗雅幽香,不同于牡丹的馥郁袭人,亦非桂花的清雅淡泊,更不是梅花的寒香傲骨。沙枣花香是阳光、大漠、黄沙、戈壁,劲风的凝聚和升华。
深秋时节,寒霜降下,草木萧索,沙枣树经寒霜洗礼后树叶落尽,留下满树的翡翠玛瑙。形如蚕豆,肚儿圆圆,青涩绿,沙漠黄,玛瑙红,一嘟鲁,一嘟鲁,压弯了枝头,像极了秋天的眼睛,充满了诱惑的光芒。
孩子们的心,再也静不下来,有时人在课堂,心已经融进了沙枣林,放牧时也一样,丢下牛羊,让它们在山坡里随意放逐。自个儿钻进林子里,站在树下摇那枝干,用长长的树枝瞅准了敲打,或是干脆爬上树干,满口袋,满书包,满衣服兜地边吃边采摘,心满意足了才肯恋恋不舍地回家。
沙枣树枝上有尖尖的小刺,有时一不留神,就会刮破了手指,划破了衣裤,让童年在疼痛与快乐中留下回味的'记忆。
如今的沙枣林,依然是古老的树木盘根错节,压了新枝,败了老枝,不断繁衍生息,远望去,像一幅故乡繁衍续写的族谱图。沙枣树棵棵相连,根根相绕,密生的华发带着季节的温度,记载着岁月的枯荣。它们扎根于干旱,盐碱含量多的荒漠地带,以曲折向上的迂回姿态,以抱拥成林的抗风沙方式谱写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情歌。它那褐色的,驼背弯曲的枝干,像父辈们历经艰辛砥砺的岁月素描。它那银灰色的叶子,像饱经沧桑的的老人,不断续写的银发情怀。
胡杨
车缓缓前行中,大漠胡杨出现在了我的视野,胡杨,沙漠中的卫士,以劲挺的英姿,傲立于荒漠,用它春的绿色,秋的金黄,生动着大漠的岁月。
胡杨,又称“胡桐”、“眼泪树”、“异叶杨”。为杨柳科落叶乔木。它和一般的杨树不同,能忍受荒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在地下水的含盐量很高的戈壁荒漠中,照样枝繁叶茂。因此人们赞美胡杨为“沙漠的脊梁”。
胡杨喜光、抗热、抗大气干旱、抗盐碱、抗风沙。沙漠河流流向哪里,胡杨就会跟随到哪里。所以胡杨在沙漠中处处留下了驻足的痕迹。它对于稳定荒漠河流地带的生态平衡,防风固沙,调节绿洲气候和形成肥沃的森林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故乡农牧业发展的天然屏障。
很快的我眼前连绵的沙丘上,出现了一棵棵劲挺的胡杨,在春色暖阳的照耀下迎风低语,沙沙传情。林中几乎没有其他的植物,绵延的沙丘细软而温热,只有胡杨在它的怀抱中自由地绽放,以它独有的生存方式,迎接着大自然的挑战。
胡杨在飞沙走石的戈壁荒漠中,以横插旁卧,横亘苍穹的生命姿态,述说着“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古老神话。
胡杨三千年的漫长轮回,让人不禁开始思考生命的问题,多少风雨岁月,多少寂寞等待, 多少凝重苍凉,多少蓄积勃发,用生命本有的倔强和顽强,选择了沙漠。造福着铸剑为犁,拓荒兴业的故乡人。
经历过大漠戈壁岁月的父辈们,对胡杨有着一种天生的眷恋,它那刻着时光年轮的沧桑老皮,它那执着地扎根于大地深处的不屈根系,它那与沙漠共荣辱的活化石情节,生生不息地传唱着征服岁月的凯歌。
我曾到新疆的尉犁县,罗布人村寨里去欣赏大漠胡杨,曾亲自感受过两人都环抱不过来的千年胡杨,那里的胡杨已经有了胡杨人家的血脉亲情,而胡杨人家仿佛踩着胡杨的大漠踪迹而相傍相依。
现如今故乡的胡杨,因祖祖辈辈生存的需要,沙漠戈壁变良田,而委身于寂寞的边缘。
但这些寂寞的胡杨,是祖辈走过艰辛岁月留下的痕迹,回顾历史,人类曾无休止地征战,坚持不懈地拓荒,而胡杨却执着地站立于今,这是一种生存的态度。
阳光像被清洗过一样,格外的让目光清爽,绕过时光的纠缠,铺满一地的亮丽,被自然俘获的心呀!暖融融地沉醉在故乡丰满的河床上。芦苇,沙枣林,胡杨,千泉湖仿佛镶嵌在岁月沙滩上的一枚枚贝壳,带着风沙的烙印,被记忆不断地捡拾。
千泉湖边,芦苇丛旁,沙枣林里,寻春的人们,或者是和我一样追忆故乡情的人们,眺望的目光被拘囿在一块块不成形的荒地改良中,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石,这一切没有第二种选择,所以有些东西终会在我们不断寻觅的目光中淡出历史。
抬头的瞬间,有风筝被放逐在苍茫的视野,孤独的旷野之风,仿佛看到春姑娘般,吼声更热烈了,携着五彩的风筝,跳起了荒原狂舞,穿越了城市的高度。
明媚的春光,带着一种补偿的味道,晴朗了目之所及处的天弯,绸缎般的丝丝云彩,遮挡不住流泄的春光。眼中的树木,荒草,原野,村舍人家,虽然还带着灰败,萧条,寂聊的影子,但春已经如破土的小草,枝桠上的芽孢,舒展倦容的麦苗,波光潋滟湖面,依依摇曳的杨柳,绽开了朦胧的笑脸。
原野一片苍茫,风无拘无束的畅游在春的怀抱,播撒着丝丝暖意。视野中的那一簇簇青绿,倒春寒后,以更绿,更茁壮的蔓延步伐点燃春的激情!
心就这么随着感觉,回到了故乡。
千泉湖
故乡的千泉湖,位于我生活的小村庄正北的沼泽之地。千泉湖因有大小泉眼三千多个,这些泉眼大的有七八十平米,小的如若针尖,但泉泉相连,水域面积达五千多亩而得名。站在湖边,风息时,湖面像碧绿的翠玉,温润而有光泽,倒映着湖岸芦苇直插云霄的奇观。就连湖中簇生的芦苇,蔓生的水草,野生的鱼儿,都仿佛睡在了丰腴的河床上而悄无声息。风起时,湖面碧波荡漾,一簇簇细如根茎的芦苇,一片片蔓生的水草,摇曳在视野,起初是不断晕染开了的涟漪,波波荡漾的心底,风大时,层层波浪叠踏而来,带着湖水的潮腥,春寒的浓烈扑面而来,扯开岁月包装的心茧,梦里世外随心徜徉。
千泉湖,我童年岁月的的感伤地,如今划过记忆的寒霜,一如少女时的模样,婀娜在十数载久别重逢的故乡,昭然着更为巨大的胸怀,而生的更加的楚楚动人。
曾经千泉湖以其自然水资源的不断再生而充满不息的活性,也因此成了野生鱼类自然孕育的天然温床。当人们看到仿佛铺了一层绿色绒草甸的湖里,野鱼欢蹦乱跳地穿梭时,贫穷,饥饿成了一触即燃的导火索,止不住捕捉的欲望,想着法子去钓,去捕捞。小有所获时,人们就会奢望的更多。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尝试着自制捞鱼的器具,记得父亲是用白色细丝的网兜,在网口穿上可以收放的丝线,捞鱼时绑在一杆长长的木杆上,放入湖中捞鱼。每次捞鱼时,我们都要跟着,但父亲总不许我们靠近千泉湖,说是把鱼儿吓跑了,后来才知道那是父亲疼我们 ,怕我们掉进湖里有危险。
待在湖边的我们,总是闲不下来,看着父亲捞到桶里的鱼儿,纳闷地吐着泡泡,或是翻起了白眼,就开始可怜他们了,央求父亲把它们放回湖里,这时父亲总会不让我们失望,放回去一两条。
儿时的村庄,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空气里就会弥漫着或浓或淡的蒸煮鱼的味道,那时候吃清油是定量供应的。所以母亲总把捞来的鱼,在井边的石墩上,用刀背刮去鱼鳞,剔除鱼鳃,然后就是破肚取出内脏,清洗干净后,放入清水锅里先用大火烧开,然后用小火,甚至是微火熬煮,快出锅时加入食盐,葱花,大白菜嫩叶等,这样炖出来的鱼汤,鱼和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了糊状而有营养的补汤,放凉后更是成了胶着的肉冻状,吃起来总是入口即化。
母亲还会给我们做蒸鱼吃,把洗净的鱼,用刀在鱼被鱼腹上,斜划上几道深痕,撒点食盐,倒点酱油,滴两点白酒后,放入蒸耙上的盘子里,盖好锅盖,用慢火蒸,直到出锅时撒点葱花,滴点清油,就已经是我们儿时岁月的美味了。
记得我家还在村子的老居民点居住时,门前有一条浅浅的小溪,每当盛夏来临时,小溪里就挤满了到处冒头打水仗的孩子们。但是稍大一点的孩子,也许慢慢滋生的羞怯心里,也许是不满足于小溪的浅显。偷偷地把目光聚焦在了村北的千泉湖。 平素大人们总是叮嘱孩子们不准下湖游泳,捞鱼,怕出危险。但总有胆大的孩子,趁着父母午睡时,邀约着去千泉湖游泳,捞鱼,甚至学回了在湖岸的荒郊处生火支架烤鱼吃。
这种冒险带给孩子们的快乐尚未被消化呢,危险就不期而遇了。村里的一位据说水性最好的哥哥,在那个午后跳进水里后,再也没能浮出水面,起初伙伴们以为他在玩潜水,直到好一会湖面都没有动静,孩子们才吓坏了,有人哭喊着哥哥的名字,有人跑回家叫大人。那个下午,村民们几乎都来了,想尽了一切法子,也没能捞到那个哥哥,一种恐惧夹带着悲伤笼罩了村庄。
千泉湖,从此被搁浅在了故乡的隔壁沼泽地,成了家乡人敬畏自然的一面明镜。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千泉湖底是一片水草悬浮的无边沼泽,当落水者不幸因冰凉刺激腿脚抽筋而不能划水自救时,就会落入湖底的沼泽而无法自拔,挣扎时愈陷愈深,直至被吞噬。
当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故乡时,也吹醒了寂寞的千泉湖,人们把千泉湖周围筑起了高高的堤坝,水域深的地方修建了铁质围栏,水流缓的地方开辟了垂钓区域,同时人们也发现了他的旅游开发价值,建起了千泉湖旅游度假庄园。
蒙古包临湖而建,当人们在这儿度假驻足时,可以欣赏到桦树、灌柳、沙枣、红柳等林木生机勃勃,狐狸、野兔、野鸡,野鸭,狍鹿、黄鸟、鱼鹰在这里物竞天择繁衍生息。能见到白鹭亮翅,成双成对的鸬鹚觅食;偶有惊吓,水中的鸟群顿时群起腾飞,齐鸣空中。还可以观赏千泉湖景区附近开辟的鱼塘,螃蟹养殖地等。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湿地草甸的自然风光,还可驾船在水道中畅游、垂钧,以及在合适的季节雨后采蘑菇,独享自给自足的天然美味,充分领略旖旎的大自然风光和水域特色。
此刻的我被融化在这自然的怀抱里,隔着遥远的目光,目睹着从林深处的人家,安静地独享着自然的馈赠,拓荒为农,捕鱼为乐,燃起岁月的烟火。
千泉湖,故乡着力保护的自然景观,缺少了芦苇的簇拥,爱抚,滋养和相傍,有点落拓和突兀。
芦苇塘
芦苇塘,那是儿时记忆里一片碧波荡漾的海洋,记忆中的春天总是从那一片芦苇塘开始的,春风一吹芦苇就探出鲜绿鲜绿的头,叫醒一簇簇,一片片,直到绿了整个芦苇塘,芦苇塘的春天是和孩子们连在一起的。
每到这时我们就会迷恋在芦苇塘里,挖野菜,寻鸟窝,割青草,逐蝴蝶,玩着玩着,芦苇就像和我们赛跑似得节节拔高,转眼就长得好高好高,成了一片茂密的丛林,成了我们捉迷藏的天然乐园。不过可怕的是,同伴还没有找到我们呢,我们正美滋滋的时候,冷不丁会从密林深处窜出了一条青蛇,它们的肤色与青草太相似了,当我们看清楚时,已经离我们很近了,或是紧贴我们的身边“嗖”的一下就窜过去了。爸妈说蛇有毒,吓得我们有几天不敢钻进芦苇丛里,但是没过几天我们就忘了,因为芦苇塘对我们仿佛有着一种神奇的诱惑力。
芦苇的植株高大,地下有发达的匍匐根茎。以根茎繁殖为主。根茎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甚至在水面上形成较厚的根状茎层,人、畜可以在上面行走。根状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较长时间埋在地下,一旦条件适宜,仍可发育成新枝。也能以种子繁殖,种子可随风传播。对水分的适应幅度很宽,从土壤湿润到长年积水,从水深几厘米至一米以上,都能形成芦苇群落,素有“禾草森林”之称。
芦苇叶鞘呈圆筒形,无毛或有细毛。叶舌有毛,叶片长线形或披针形,排列成两行。每到端午节来临时,父亲就会带着我们穿梭在芦苇塘,寻找又大又厚,而且有韧性,不容易出现裂隙的芦苇叶,一片一片地铺平,轻轻地帮扎好带回家,由母亲泡在大的铁皮盆里,给我们包又香又甜的粽子吃。
夏秋之交时,芦苇开始抽穗开花,圆锥花序,顶生,疏散,多成白色,分枝稠密,向斜伸展,稍下垂,风儿吹来时,卢花如洁白的雪花,零星的云朵,自由的精灵,童年晶莹的梦,随风飘洒,婀娜多姿,柔美无暇,随遇而安。
每到秋季,地里的庄稼收完的时候,村民们就开始有组织地为造纸厂收割芦苇。整个芦苇塘长势良好的芦苇,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村民们全部放倒在芦苇塘里,一排排整齐地晾晒着。
一些边边角角的,长势不是太好的,沟壑里被遗漏的,就会被村民们收割回家,扎成苇把子,穿成苇帘子,用来盖房。或是有巧手的人,编成苇席铺在炕头上。那时候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总会立着一些芦苇捆。当家人不小心哪儿划拨了,或是伤口化脓了,就把芦苇杆破开,取出里面的透明内膜贴在伤口上,每天贴一两次就会好了,它的神奇作用,就像现在的创可贴。
而今翠波连绵的芦苇塘已踪迹全无,被拓荒改造成大片的农田,人们凭着发展的眼光,把越来越作用小,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芦苇,挤兑出故乡的家园,风把顽强的种子丢在了潮湿的沟壑,排碱渠畔,以及千泉湖里,芦苇变得稀疏枯黄矮小。但它们仍以孱弱的身姿,寂莫成行,慰藉着故乡消失的风韵。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我想这是一种诗意形象的比喻,人的生命如芦苇般柔弱而优美,低头而谦逊,沉思而快乐,但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空间,越是表面脆弱的,也许会有更深的思想与灵魂的光辉。
沙枣林
我的故乡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北缘,当父辈们开始在这片戈壁荒漠中修建家园,拓荒种田时,野生的沙枣林就倔强地生于这严酷的环境里,沙枣树以其粗糙陋黑、迂回弯曲,干瘦坚韧的枝干,以它对抗自然的蛮霸的姿态,阻挡着风沙肆虐,祖祖辈辈荫庇着故乡人的生活。
沙枣树也叫银柳、香柳、桂香柳,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属防风抗旱固沙的天然卫士。沙枣树一长就是几十里、上百里,绵延成林。
沙枣开花是在端阳前后,满树银叶片下,缀满了米粒大小的花蕾,成土黄的大漠颜色。当风儿春来,鸟儿啁啾,蝴蝶逐香,蜂儿缠绵,雨露滋润时,沙枣花就会撩起修长的外衣,挨挨挤挤爬满枝桠,沙枣花香,可以香飘百里,飘渺在村庄的时候,总会唤起孩子们追逐的记忆。
放学了,放牧时,孩子们就会相约着钻进沙枣林,爬上枝桠,闻那花香,摇那枝干,让阳光,雨露,花香,鸟鸣,串起童年的风铃,一路摇曳,一路欢歌。
沙枣花开,不似茉莉的暗雅幽香,不同于牡丹的馥郁袭人,亦非桂花的清雅淡泊,更不是梅花的寒香傲骨。沙枣花香是阳光、大漠、黄沙、戈壁,劲风的凝聚和升华。
深秋时节,寒霜降下,草木萧索,沙枣树经寒霜洗礼后树叶落尽,留下满树的翡翠玛瑙。形如蚕豆,肚儿圆圆,青涩绿,沙漠黄,玛瑙红,一嘟鲁,一嘟鲁,压弯了枝头,像极了秋天的眼睛,充满了诱惑的光芒。
孩子们的心,再也静不下来,有时人在课堂,心已经融进了沙枣林,放牧时也一样,丢下牛羊,让它们在山坡里随意放逐。自个儿钻进林子里,站在树下摇那枝干,用长长的树枝瞅准了敲打,或是干脆爬上树干,满口袋,满书包,满衣服兜地边吃边采摘,心满意足了才肯恋恋不舍地回家。
沙枣树枝上有尖尖的小刺,有时一不留神,就会刮破了手指,划破了衣裤,让童年在疼痛与快乐中留下回味的'记忆。
如今的沙枣林,依然是古老的树木盘根错节,压了新枝,败了老枝,不断繁衍生息,远望去,像一幅故乡繁衍续写的族谱图。沙枣树棵棵相连,根根相绕,密生的华发带着季节的温度,记载着岁月的枯荣。它们扎根于干旱,盐碱含量多的荒漠地带,以曲折向上的迂回姿态,以抱拥成林的抗风沙方式谱写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情歌。它那褐色的,驼背弯曲的枝干,像父辈们历经艰辛砥砺的岁月素描。它那银灰色的叶子,像饱经沧桑的的老人,不断续写的银发情怀。
胡杨
车缓缓前行中,大漠胡杨出现在了我的视野,胡杨,沙漠中的卫士,以劲挺的英姿,傲立于荒漠,用它春的绿色,秋的金黄,生动着大漠的岁月。
胡杨,又称“胡桐”、“眼泪树”、“异叶杨”。为杨柳科落叶乔木。它和一般的杨树不同,能忍受荒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在地下水的含盐量很高的戈壁荒漠中,照样枝繁叶茂。因此人们赞美胡杨为“沙漠的脊梁”。
胡杨喜光、抗热、抗大气干旱、抗盐碱、抗风沙。沙漠河流流向哪里,胡杨就会跟随到哪里。所以胡杨在沙漠中处处留下了驻足的痕迹。它对于稳定荒漠河流地带的生态平衡,防风固沙,调节绿洲气候和形成肥沃的森林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故乡农牧业发展的天然屏障。
很快的我眼前连绵的沙丘上,出现了一棵棵劲挺的胡杨,在春色暖阳的照耀下迎风低语,沙沙传情。林中几乎没有其他的植物,绵延的沙丘细软而温热,只有胡杨在它的怀抱中自由地绽放,以它独有的生存方式,迎接着大自然的挑战。
胡杨在飞沙走石的戈壁荒漠中,以横插旁卧,横亘苍穹的生命姿态,述说着“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古老神话。
胡杨三千年的漫长轮回,让人不禁开始思考生命的问题,多少风雨岁月,多少寂寞等待, 多少凝重苍凉,多少蓄积勃发,用生命本有的倔强和顽强,选择了沙漠。造福着铸剑为犁,拓荒兴业的故乡人。
经历过大漠戈壁岁月的父辈们,对胡杨有着一种天生的眷恋,它那刻着时光年轮的沧桑老皮,它那执着地扎根于大地深处的不屈根系,它那与沙漠共荣辱的活化石情节,生生不息地传唱着征服岁月的凯歌。
我曾到新疆的尉犁县,罗布人村寨里去欣赏大漠胡杨,曾亲自感受过两人都环抱不过来的千年胡杨,那里的胡杨已经有了胡杨人家的血脉亲情,而胡杨人家仿佛踩着胡杨的大漠踪迹而相傍相依。
现如今故乡的胡杨,因祖祖辈辈生存的需要,沙漠戈壁变良田,而委身于寂寞的边缘。
但这些寂寞的胡杨,是祖辈走过艰辛岁月留下的痕迹,回顾历史,人类曾无休止地征战,坚持不懈地拓荒,而胡杨却执着地站立于今,这是一种生存的态度。
阳光像被清洗过一样,格外的让目光清爽,绕过时光的纠缠,铺满一地的亮丽,被自然俘获的心呀!暖融融地沉醉在故乡丰满的河床上。芦苇,沙枣林,胡杨,千泉湖仿佛镶嵌在岁月沙滩上的一枚枚贝壳,带着风沙的烙印,被记忆不断地捡拾。
千泉湖边,芦苇丛旁,沙枣林里,寻春的人们,或者是和我一样追忆故乡情的人们,眺望的目光被拘囿在一块块不成形的荒地改良中,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石,这一切没有第二种选择,所以有些东西终会在我们不断寻觅的目光中淡出历史。
抬头的瞬间,有风筝被放逐在苍茫的视野,孤独的旷野之风,仿佛看到春姑娘般,吼声更热烈了,携着五彩的风筝,跳起了荒原狂舞,穿越了城市的高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